養蚯蚓

養蚯蚓

《蚯蚓養殖技術》是2002年出版的養殖技術叢書,內容包括:蚯蚓養殖的經濟意義,蚯蚓的形態結構特徵,蚯蚓的生物學因子,我國主要蚯蚓的種類和分布,蚯蚓的人工繁殖技術,蚯蚓養殖的日常管理,蚯蚓的天敵侵害、病害及其防治,蚯蚓的採集及處理,對發展我國蚯蚓養殖業的幾點建議。

基本信息

廣東科技

圖書信息

圖書名稱:蚯蚓養殖技術

作 者: 曾憲順主編

出 版 社: 廣東科技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2-12-1

字 數: 80000

開 本: 32開

I S B N : 9787535931252

定價:¥6.50

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了蚯蚓的藥用、食用、飼用、淨化環境、改良土壤等功能及一些特殊功用,以及各種不同的養殖方式、養殖飼料的製備、養殖管理方法、天敵及病害的防治、成蚓的采捕、蚓糞和卵包的分離方法、成品蚯蚓的運輸及加工方法等。

還從蚯蚓的形態人手,對其身體結構、種類特徵、生長繁殖與環境的關係,以及蚯蚓的冬養技術、蚯蚓與其他動物的合養技術、水絲蚓的養殖技術等也做了一些必要的說明。

本書可供農村、城鎮蚯蚓養殖專業戶參考。

書籍目錄

蚯蚓的用途

一、醫療保健方面

二、畜牧獸醫方面

三、食品和飼料方面

四、淨化環境方面

五、蚯蚓的特殊功用

六、蚯蚓開發利用中的注意事項

蚯蚓的身體結構及種類識別

一、結構

二、我國常見蚯蚓種類的識別

蚯蚓的生長與繁殖規律

一、生長規律

二、繁殖

蚯蚓生長、繁殖對環境的要求

一、溫度

二、濕度

三、光照

四、空氣

五、土壤、飼料酸鹼度對蚯蚓的作用

六、食料

蚯蚓的人工養殖方法

一、科學選擇人工養殖的蚓種

二、合理選擇養殖方式

三、飼養基質飼料的製備

四、蚯蚓養殖的管理

五、蚯蚓冬養技術

六、蚯蚓蝸牛共養技術

七、蚓龜同池合養技術

八、蚓鱔合養技術

九、水絲蚓的養殖技術

十、水稻、水絲蚓與鱔魚的套養技術

蚯蚓的採收、運輸及加工

一、野生蚯蚓的采捕

二、人工養殖蚯蚓的采捕和蚓卵分離

三、蚓糞的採收

四、卵包的處理辦法

五、鮮活蚯蚓的運輸方法

六、蚯蚓糞的加工

七、蚯蚓的加工

蚯蚓產業的發展前景

一、蚯蚓對農業生產和家庭生態農業的作用

二、養殖蚯蚓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相關書籍

圖書簡介

《蚯蚓養殖技術》

作 者:陳德牛 編著

出 版 社: 金盾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1-1

字 數: 82000

版 次: 1

頁 數: 113

印刷時間: 2008-1-1

開 本: 32開

印 次: 10

紙 張: 膠版紙

包 裝: 平裝

內容提要

蚯蚓是家禽養殖、淡水魚養殖飼料的動物性蛋白質的重要來源。本書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陳德牛研究員等編著。內容包括:概述,蚯蚓養殖的經濟意義,蚯蚓的形態結構特徵,蚯蚓的生物學因子,我國主要蚯蚓的種類和分布,蚯蚓的人工繁殖技術,蚯蚓養殖的日常管理,蚯蚓的天敵侵害、病害及其防治,蚯蚓的採集及處理,對發展我國蚯蚓養殖業的幾點建議。內容豐富,技術先進。適合蚯蚓養殖專業戶和從事畜牧、水產、飼料、食品、製藥、環保工作者閱讀。

圖書目錄

一、概述

二、蚯蚓養殖的經濟意義

(一)傳統藥材,沿用至今

(二)畜禽、水產養殖的優質蛋白質飼料

(三)處理有機廢物,消除環境污染

(四)優質肥料,改良土壤

三、蚯蚓的形態結構牲

(一)外部形態

(二)內部器官

四、蚯蚓的生物學因子

(一)對生活環境的適應性

(二)生長、繁殖習性

五、我國主要蚯蚓的種類和分布

(一)天錫杜拉蚓

(二)日本杜拉蚓

(三)參環毛蚓

(四)秉氏環毛蚓

(五)威廉環毛蚓

(六)湖北環毛蚓

(七)保寧環毛蚓

(八)直隸環毛蚓

(九)通俗環毛蚓

(十)河北環毛蚓

(十一)長異唇蚓

(十二)綠色異唇蚓

(十三)背暗異唇蚓

(十四)暗灰異唇蚓

(十五)微小雙胸蚓

(十六)八毛枝蚓

(十七)深紅枝蚓

(十八)正蚓

(十九)紅正蚓

(二十)藍色辛石蚓

(二十一)赤子愛勝蚓

(二十二)紅色愛勝蚓

六、蚯蚓的人工繁殖技術

(一)飼養設備和方式

(二)飼養基的製備

(三)飼料的營養成分及其效果

(四)蚯蚓與蝸牛混養

七、蚯蚓養殖的日常管理

(一)蚯蚓飼料的投餵方法

(二)幼蚓的管理

(三)蚓繭的孵化管理

(四)防逃

(五)越冬保種

(六)做好飼養管理記錄

八、蚯蚓的天敵侵害、病害及其防治

(一)天敵侵害及其防治

(二)病害及其防治

九、蚯蚓的採集及處理

(一)容器引誘採收方法

(二)光、熱刺激採收方法

(三)機械分離採收方法

(四)蚓糞的採收

(五)蚯蚓粉和蚓糞的加工處理

十、對發展我國蝗蚓養殖業的幾點建議

(一)加強領導,科學地發展蚯蚓養殖業

(二)綜合利用,避免單一經營

(三)建立蚯蚓育種場和繁育體系

(四)科學養殖,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增殖率

(五)因地制宜,充分開發和利用蚯蚓資源

(六)開發和利用蚯蚓,務必注意安全

陳德牛著

圖書信息

書名:蚯蚓養殖技術

作者:陳德牛

出版社: 金盾

出版社: 2009年4月1日

平裝: 113頁

ISBN: 9787508205229

條形碼: 9787508205229

產品尺寸及重量: 18 x 12.4 x 0.6 cm ; 91 g

ASIN: B001500T1Y

蚯蚓概述

蚯蚓屬於環節動物門(Annelida)寡毛綱(Oligochaeta)種類,蚯蚓又因生活環境不同,在土壤或水中生活,分為陸棲蚯蚓和水棲蚯蚓(水蚯蚓)兩大類。它們具有環節動物的一般特徵,但它們無疣足,剛毛著生體壁上。有生殖帶,頭部退化。身體分節,並有相應的內部分節,每一段就是一個體節。在胚胎髮育過程中,分節現象起源於中胚層,由內到外,因此環節動物的內部器官(如循環系統、神經系統、排泄系統等)也是分節排列的。每一體節幾乎等於一個獨立的單位,這樣的結構對於加強身體適應能力、加強新陳代謝具有很大的意義。譬如每節都有一個神經節,就使動物對外界環境的感覺和反應更加靈敏。又如每一體節具有(一對)排泄系統,使其排泄進行得更快,更有效率。分節現象和群體有些相似,不過分節與群體有一個根本不同之點,即分節的動物只有一個頭部和一個神經系統,不論身體分成多少節,它們還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這樣分散又統一的結構形式,是動物身體結構的一大進步。

公元1578年,我國著名學者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上對蚯蚓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均有較詳細的記載,稱蚯蚓為“地龍”而入藥。公元1837年,達爾文發表了《通過蚯蚓的活動植物土壤的形成》這一名著。達爾文較系統地闡述了蚯蚓在形成和改良土壤上及考古學上的歷史功績。至於蚯蚓在醫藥上套用,古今中外久已聞名。

快速高產

蚯蚓俗稱曲鱔、曲蛇,雌雄同體,卵生,幼蚯蚓4個月發育成熟,喜溫、喜濕、喜安靜、喜黑暗。其人工養殖技術主要有如下幾點:

一、品種選擇蚯蚓人工養殖,應選擇北星二號、大平二號等生長發育快、繁殖力強、適應性廣、壽命長、易馴化管理的品種。

二、養殖方式在室外向陽、潮濕、能灌排水的地方放寬1.2米的養殖箱進行養殖。箱與箱之間開寬、深均為0.4米的溝。先在箱中央填上1米寬、20厘米厚的發酵餌料,再放3厘米厚並放有幼蚯蚓的餌料。蚯蚓的放養密度一般為:種蚯蚓每平方米5000條左右,1月齡幼蚯蚓每平方米3萬條左右,蚓繭孵化每平方米2萬個左右。氣溫高於15℃時開始養殖,氣溫降至10℃時將養殖箱移至室內。也可直接在室內利用木箱、紙箱、桶等進行養殖,此法一般用於小型養殖戶。

三、餌料製作將秸稈、雜草、甘蔗渣等切碎,加上豬、牛、雞糞,堆成高1米的圓錐形,再用草簾或塑膠薄膜覆蓋發酵。如果原料過乾,應噴水至手擠原料有少量水滴。5天后,料溫升至70℃時,翻料1次,以利於均勻發酵。以後隔幾天噴水、翻動1次,經過3周左右餌料發酵完畢。理想的餌料應為黑褐色,無惡臭,鬆散,不粘手。先用少量發酵好的餌料試餵蚯蚓,若無不良反應,再大量投餵。

四、管理每次投餌時,先將箱表面的蚯蚓糞輕輕颳去(蚯蚓的糞便排在餌料的表層),將餘下的餌料及蚯蚓集中於一側,重新添上一層新餌料,再將陳料覆蓋於新料上。定期翻料是養殖蚯蚓的一項重要工作,每隔1周要將養殖箱上下層料對翻1次,以利於通氣,具體做法是先清除糞便,再將上下層的料對翻,最後再投餌。室外養殖要注意保持箱內濕度,大雨天要遮雨。

編輯推薦

《蚯蚓養殖技術》內容豐富,技術先進。適合蚯蚓養殖專業戶和從事畜牧、水產、飼料、食品、製藥、環保工作者閱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