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雷筒

飛雷筒

飛雷筒,又名拋射筒、沒良心炮。由晉察冀解放區軍工局副局長劉鼎主要設計。這種武器威力很大,曾被毛澤東主席譽為“土飛機”,在平津戰役、淮海戰役和解放太原的戰鬥中大顯神威,使我軍炮火壓倒了國民黨軍隊的火力、加速了解放戰爭的勝利進程

飛雷筒飛雷筒

簡介

飛雷筒,又名拋射筒、沒良心炮。以機油筒外皮之半捲成30至50公分口徑之筒,內部平鉚起來.底部用厚木嵌入,中心挖成15公分至20公分直徑之圓槽,深約10至15公分。用時內放發射黑藥,槽有小孔通外面發火機,飛雷木翅或鐵翅四隻夾—木盤,盤中有孔,內裝導火索及雷管,盤上用布包或鐵皮裝炸藥,用繩捆於翅內,如圖(略),即可使用。

特點

此種飛雷筒各縱皆有,大小尺寸口徑均不同。一縱七旅十九團用—斤黑藥發射送十公斤炸藥,打260米,偏差十米,紅薯地20米內紅薯皆翻出,炸坑一米多深。如飛雷彈進一步改良,或可命中較準確。

使用歷史

飛雷筒飛雷筒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我晉察冀解放區軍工局副局長劉鼎負責接管張家口、宣化一帶的重工業,他利用當地較大的化鐵鑄造能力,把宣化各機器廠的工具機集中,建成一條生產82毫米迫擊炮彈的生產線,他還成功地解決了炮彈質量的關鍵引信問題。解放戰爭由戰略相持轉入戰略反攻後,朱德總司令多次指示劉鼎迅速解決攻堅戰所需的彈藥,劉鼎開始構想擲彈筒投擲炮彈的原理,設計一種炸藥包拋射機,以摧毀敵人的碉堡城牆。他利用廢舊氧氣瓶作為“炮筒”,自行設計支架和搖架,又設計了一種長尾桿、帶尾翅、掛炸藥包的飛雷筒。這套設計充分發揮了劉鼎的奇想。經過反覆試驗改進,1947年秋,飛雷筒的標準圖、說明書和樣機發往各有關兵工廠,組織生產,成批供應前線,這種武器威力很大,曾被毛澤東主席譽為“土飛機”,在平津戰役、淮海戰役和解放太原的戰鬥中大顯神威,使我軍炮火壓倒了國民黨軍隊的火力、加速了解放戰爭的勝利進程。如今,飛雷筒在軍博大廳里也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
1947年,西北機車廠、西北化學廣試製成功75毫米飛雷發射筒和飛雷。飛雷形狀如瓶形,彈殼用生鐵製成。發射時,將飛雷連同發射藥裝入發射筒內,用拉火管發火點燃藥包,同時拉發飛雷自身的拉火管,通過導火索起爆。1948年,西北機車廠共生產飛雷筒15000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