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雲橋

飛雲橋

飛雲橋位於鰲陽鎮後墩村內,還有一個蘊意豐富的名字——步雲橋。中華民國27年建。始建於明天順年間(1457-1564),後毀。

鰲陽鎮後墩村飛雲橋
位於鰲陽鎮後墩村內,還有一個蘊意豐富的名字——步雲橋。中華民國27年建。始建於明天順年間(1457-1564),後毀。後建毀,現橋為中華民國27年(1938)重建。1995年曾修繕,兩端橋堍用條石砌築。長29.2米,寬5.3米,孔跨18.8米。東南與西北走向,13開間,56柱。上覆雙坡頂,中間升出牌樓式(中高左右低)歇山頂。橋內設二個神龕,中間祀臨水夫人,左祀黃三公(本地神)。和壽寧縣城另外兩座廊橋一樣,這座橋也於近年進行了一次全面修復,遠遠看去潔亮如新。橋周邊的擋風雨板被塗成藍色,廊柱是大紅色。讓人感到意外的是緊挨著廊橋旁建著一座石拱橋。為何一處建兩橋? 原來,一條小溪將後墩村一分為二,溪上只有這樣一座廊橋供鄉民往來進出,橋內供奉神仙,而村民勞作挑糞、老人去世送葬皆從橋上走,老尼姑和村中幾個年長者感於此有對神仙不恭,遂發動村民集資,老尼姑外出四處化緣募捐,籌資了一筆錢。1990年,在緊挨廊橋旁建了一座石拱橋。如今,鄉民們往來更多從石拱橋上走過,廊橋倒純粹成了供信男信女們祭拜的處所,成為一道標誌,一幅風景。 

古沛城南門外飛雲橋

古沛城南門外有橋,跨泡河之上。橋近歌風台,因漢高祖《大風歌》“風起雲飛”句得名飛雲橋。飛雲橋是古沛一大景觀。橋始建時間目前無從考證,據推測此橋最遲建於元朝,明清時期多次重修。公元1781年後,沛城三次搬遷,有關飛雲橋的記載從此無從查找。相傳飛雲橋造型精緻優美,整體為石制結構。橋兩旁精雕鯉魚15條,姿態各異,栩栩如生。

上海飛雲橋

橫跨新川沙河,距羅店鎮6.2公里。該橋始建於民國11年2月,次年3月竣工。長3.70米,寬3.70米。系單孔磚石混凝土橋台,上部為木結構,載重2.5噸。1958年,新川沙河疏浚拓寬,使橋下水流速度加大,橋基受沖刷,1960年4月,橋台出現下沉傾倒現象,交通中斷。1960年6月重建,全長29.44米,橋面寬8.5米,其中車行道寬7米,兩側人行道各寬0.75米,設計荷載汽-18,拖-80。該橋採用折線先張法工藝,上部結構為3孔預應力鋼筋混凝土T型梁,下部結構為鋼筋混凝土管樁台墩。1982年,飛雲橋大梁損壞被列為危橋,後經用化學灌漿法進行加固,恢復該橋原等級。為確保全全,限載通行,支援寶鋼總廠建設,1983年,市公路處將該橋列入改建計畫,由市城建局設計室設計,寶山縣公路所施工。1984年7月開工,1985年4月竣工。改建後,橋長42.60米,跨徑為13+16+13米。橋面寬18米,其中車行道寬15米,兩側人行道各寬1.5米,設計荷載為汽車-20級,掛車-100。上部結構為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空心板梁和T型梁;下部結構為鋼筋混凝土高樁承台。總投資57.95萬元。1994年,隨著滬太公路改建,在原橋基礎上向兩側拓寬達32.10米;橋面鋪裝,原橋保持瀝青混凝土,拓寬部分為水泥混凝土。 下沙飛雲橋 下沙鎮飛橋村因境內有座飛雲橋(解放初尚存,現已拆除)而得名。該橋原址於該村七組談家宅西北角的馬路港上。飛雲橋簡稱飛橋。傳說古時這裡曾有位財主,名張小和尚,雖家道富饒,但為人卻十分吝嗇。一日他突然染上一個怪病,吃不下也睡不著,遍求各方名醫,病情始終未見好轉。正當他焦急萬分之際,某日突然有位方士來訪,聲稱可以為其卜卦解難,頗有靈驗。
卦既成,方士指著卦對張小和尚說:“卦象說得很清楚,這是妖魔在作祟,破得妖魔,病即愈”。張小和尚請示破妖魔之法。方士稱,破妖魔之法很容易,“只要你肯破些財,在你門前河道兩旁的兩塊鯉魚地塊(形似鯉魚狀)間架上一座橋樑供人踐踏行走,妖魔即破,你的病亦立即可愈”。方士說罷,即揚長而去。
方士鶴髮童顏,說話鑿鑿可信,飄然而去,又不取絲毫報酬,不由你不信。第二天一早,張小和尚就請來了十多位工匠在他那兩塊最寶貝的鯉魚地塊上打樁開始了造橋工程。但是不知是什麼原因,十幾個精壯小伙子樁打了七天七夜,所有樁不斷即折,一根樁都沒有被打進土裡去。第八天,時到晌午了,樁仍然沒有一根打進土裡。正當大家焦急萬分時,張家新來的一位燒飯丫頭送飯來了,她看到大家那副滿頭大汗、狼狽萬分的神情不禁笑了起來,說:“讓我來試試吧”!說完,就擼起袖口,掄起大錘,只在樁木上輕輕地敲了三下。說也奇怪,這樁木竟隨著錘聲,嗖、嗖地鑽進了土中。樁打成,這時只見河裡突然浮起了兩條渾身是血的大鯉魚。大家明白了,原來是兩條鯉魚精在作怪。正當大家回過神來準備謝謝這位燒飯丫頭時,她卻不見了,化作一朵彩雲離開了大家。橋成後,大家為了紀念她,但是大家卻又不知道她是什麼神仙,因此就只能用“飛雲”兩字命名了這座橋,飛雲橋因此而得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