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矢不動

飛矢不動

飛矢不動悖論是古希臘數學家芝諾(ZenoofElea)提出的一系列關於運動的不可分性的哲學悖論中的一個。人們通常把這些悖論稱為芝諾悖論,芝諾提出,由於箭在其飛行過程中的任何瞬間都有一個暫時的位置,所以它在這個位置上和不動沒有什麼區別。感覺的世界是流變的,“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本質不是感覺世界的,於是巴門尼德說“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從這兩點來分析,這個飛矢不動的悖論依照我所能理解的量子理論的觀點來說,因為不存在可任意分割的“每一個瞬間”,所以,這個悖論很可能只是個邏輯悖論,而在物理領域卻不可能成為悖論。

飛矢不動內容簡介

提出

芝諾芝諾

芝諾提出,由於箭在其飛行過程中的任何瞬間都有一個暫時的位置,所以它在這個位置上和不動沒有什麼區別。中國古代的名家惠施也提出過,“飛鳥之影,未嘗動也”的類似說法。

“飛矢不動”:飛著的箭在任何瞬間都是既非靜止又非運動的。如果瞬間是不可分的,箭就不可能運動,因為如果它動了,瞬間就立即是可以分的了。但是時間是由瞬間組成的,如果箭在任何瞬間都是不動的,則箭總是保持靜止。所以飛出的箭不能處於運動狀態。

芝諾問他的學生:“一支射出的箭是動的還是不動的?”

“那還用說,當然是動的。”

“確實是這樣,在每個人的眼裡它都是動的。可是,這支箭在每一個瞬間裡都有它的位置嗎?”

“有的,老師。”

“在這一瞬間裡,它占據的空間和它的體積一樣嗎?”

“有確定的位置,又占據著和自身體積一樣大小的空間。”

“那么,在這一瞬間裡,這支箭是動的,還是不動的?”

“不動的,老師”

“這一瞬間是不動的,那么其他瞬間呢?”

“也是不動的,老師”

“所以,射出去的箭是不動的?”

簡單理解

好像在動,其實沒動。光有感官經驗還不行,你需要在道理上證明它動,卻證明不出來。希臘人注意到,感覺到的東西不一定是真的。感覺的世界是流變的,“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本質不是感覺世界的,於是巴門尼德說“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

用後來黑格爾的話說,矛盾是對立統一的,在黑格爾那裡,概念不是靜止的,而是運動的。

用量子理論來理解

量子理論的主要觀點在於時空不能無限分割,連續時空觀念是不正確的。而測不準原理更是讓我們了解到,觀察者對測量目標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從這兩點來分析,這個飛矢不動的悖論依照我所能理解的量子理論的觀點來說,因為不存在可任意分割的“每一個瞬間”,所以,這個悖論很可能只是個邏輯悖論,而在物理領域卻不可能成為悖論。

對“飛矢不動”的評論

時空是否可以無限分割芝諾悖論的關鍵是使用了兩種不同的時間測度。原來,我們用來測量時間的任何一種“鍾”都是依靠一種周期性的過程作標準的。如太陽每天的東升西落,月亮的圓缺變化,一年四季的推移,鐘擺的運動等等。人們正是利用它們循環或重複的次數作為時間的測量標準的。

漏洞

忽略了時間的流動性和連續性。

忽略了運動的必要是有時間的參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