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來峰造像

飛來峰造像

飛來峰造像位於中國浙江省杭州市靈隱寺旁。飛來峰又名靈鷲峰,是一座石灰岩山峰,海拔168米。飛來峰與靈隱寺間隔一條小溪,在溪邊的岩壁上保存有五代至明代陸續完成的石雕佛像,共有345尊。飛來峰造像於1982年被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飛來峰造像飛來峰造像
飛來峰造像是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中國南方最大的石刻造像群。位於浙江省杭州靈隱寺前的飛來峰上。飛來峰下有許多溶洞,東麓有青林、玉乳和龍泓洞,西麓有呼猿洞。造像大部分分布在溶洞內和沿冷泉溪的崖壁上,現存(截至2012年)五代至明代的佛像345尊,均有。大都一龕一尊,也有一龕二尊、三尊和四尊的,最大的一龕造像有19尊。

特點

左為元代彌勒佛像,右為元代釋迦如來左為元代彌勒佛像,右為元代釋迦如來
五代造像數量少,形制小,多刻於青林洞內外。其中時代最早的是青林洞入口西側,後周廣順元年(951年)滕紹宗舍財雕造的彌陀、觀音和勢至,造像都坐在高束腰仰蓮須彌座上,身後有火焰紋背光,尚存晚唐風格。
宋代造像約200餘尊,分布在玉乳洞、青林洞等處。大都為羅漢像,而且體形較小。其中玉乳洞內的十八羅漢和六祖像較大,風格古樸。青林洞南口崖壁上,一龕雕鑿於乾興元年(1022年)的“盧舍那佛會”浮雕,結構完整,主次分明,對稱中略有變化,是宋代造像的代表作。龍泓洞口的白馬馱經故事,浮雕二高僧,身後飾頭光,正在長途跋涉的樣子,右上角分別刻“攝摩騰”、“竺法蘭”字樣,其後一人牽馬,上刻“從人” 二字,也是其中宋代作品代表。冷泉溪南岸一尊布袋彌勒像,袒腹踞坐,粗眉嘻笑,一手按布袋,一手執念珠,十分生動。
元代造像形體較大,現存89尊,除龍泓洞內一尊觀音外,其餘均分布在冷泉溪南岸和青林、龍泓、呼猿各洞周圍的崖壁上。其中有紀年題記的19尊,時代在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至二十九年(1292年)之間。這些造像內容豐富,多為密宗佛像。位於青林洞的一龕毗盧遮那文殊普賢坐像,頭戴寶冠,服飾華美,寶冠紋飾繁縟,冠頂外撇,蓮座低矮,與宋代造像迥然有別。理公塔旁的金剛手菩薩,身短腹大,兩腳叉立,手持金剛杵,顯得十分雄偉。冷泉溪旁的多聞天王,全身披甲,騎坐青獅,手執寶幢,神態凜然。不空索觀音像,三頭六臂,頭戴寶冠,胸掛纓珞,面頰豐盈,雙眉相連,神態寧靜慈祥。這些均是飛來峰元代造像的代表作。
明代的飛來峰造像已趨尾聲,留存下來的只有少數菩薩、天王像等,雕鑿水平已不如元代。

價值

飛來峰造像飛來峰造像
中國北方地區的石窟造像,從晚唐開始衰落,而南方飛來峰的五代、宋、元、明造像彌補了這一缺環,尤其是飛來峰的元代造像,大部仍保存完好。全國現存的大型元代摩崖造像群,現僅存了幾處,而飛來峰最具有代表性,在中國石窟造像藝術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
飛來峰留存下來的佛像都是歷代工匠們的傑作,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專家認為飛來峰造像稱得上是和敦煌等文物遺蹟比肩的瑰寶。

現狀

飛來峰造像飛來峰造像
飛來峰摩崖造像一直面臨著自然環境惡化的困擾。危岩崩塌、滲水侵蝕、溶蝕、風化是都是對飛來峰造像的威脅。尤其是酸雨,會讓造像石塊產生裂隙、溶孔、溶溝、溶漕。這些孔洞侵蝕到佛像身體內部,並不斷發展,最終威脅造像的“生命”,嚴重的將崩塌。
2005年,飛來峰造像啟動了一期保護工程,保護了佛像19龕。 2012年,二期保護工程啟動,計畫保護佛像16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