顫音[顫音(語音學術語)]

顫音[顫音(語音學術語)]
顫音[顫音(語音學術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顫音,也稱滾音,是某個柔軟的發音器官在放鬆狀態下受氣流衝擊產生的連續顫動的一類輔音。顫音通常是濁音。一個顫音通常顫動二至三個周期,也有可能達到五個,甚至在雙輔音的情況下持續更久。顫音主要包括雙唇顫音、齒齦顫音和小舌顫音,其中齒齦顫音最為常見。

基本信息

顫音種類

[ʙ]

- 雙唇顫音

雙唇顫音不常見,大多數語言不作為獨立音位處理。Kele語中有雙唇顫音,如:[ᵐʙulim](臉)。雙唇顫音不屬於r類音。

[r]

- 齒齦顫音

齒齦顫音是最常見的顫音,見於俄語、西班牙語、亞美尼亞語、波蘭語、義大利語、瑞典語、德語(部分使用者)、阿拉伯語、挪威語、冰島語、芬蘭語、馬來語、蒙古語、土耳其語、滿語、鄂倫春語、錫伯語、泰語、維吾爾語、邵語等語言。漢語大部分方言沒有顫音,但吳語宣州片部分方言點以及湖北的中北部的一部分中原官話區和西南官話區里(即當陽、江陵,鍾祥、京山一帶)直至神農架北部地區,存在有齒齦顫音。

捷克語有兩個齒齦顫音。其中一個發音時舌上抬,因此顫動時可以聽到摩擦音,聽起來像同時發出[r]和[ʐ],一般描寫成[r̝]。古希臘語中存在清齒齦顫音。

[ʀ]

- 小舌顫音

小舌顫音主要見於歐洲語言,如法語(現有擦音化趨向)、德語、北部義大利語、部分荷蘭語方言、挪威語南部方言、瑞典語、阿茲特克語(一種墨西哥土著語言)等。在奧克語(部分使用者)中小舌顫音和齒齦顫音會形成最小對立體,如:如/ɡari/ (已治癒) 和 /ɡaʀi/ (橡樹)。

小舌顫音也在其它語言出現,被患有語言障礙很難發出原來語種中齒齦顫音 的人使用。列寧在俄語中使用小舌顫音。

[ᴙ]

- 會厭顫音(非正式)

會厭顫音非常罕見,暫時沒有正式的國際音標符號,一般描寫成[ᴙ]。清會厭顫音被描寫成[ʜ],見於海達語。

聯繫與區別

顫音、閃音和拍音的聯繫與區別

顫音、閃音和拍音都屬於r類音(rhotic sounds)(雙唇顫音除外)。

顫音的主要特徵是:在一定空氣動力條件下,一個調音器官接觸另一個調音器官而產生振動。聲道中的某個柔軟的調音器官接觸另一個調音器官表面,形成縫隙,當氣流量一定時,這一縫隙會重複開合動作。縫隙的大小和氣流必須限定在嚴格的範圍內。西班牙語單詞perro中的rr就發舌尖-齒齦顫音。

閃音和拍音都只有一次短暫的持阻。但是閃音在發音過程中,主動調音器官(一般是舌尖)斜切向上,對聲道產生一個刮擦的姿態,因此閃音又叫刮音。拍音發音時主動調音器官(一般是舌尖)垂直向口腔頂部移動。閃音存在於美式英語中,如water中的t;齒齦拍音在西班牙語中可以與齒齦顫音形成最小對立體,如西語單詞pero中的r就是典型的舌尖-齒齦拍音。很多語言學著作並不區分閃音和拍音,國際音標中齒齦閃音和齒齦拍音都使用符號[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