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

《題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作品。此詩寫詩人的求仙歷程,抒寫他與元丹丘的情誼以及共同的情趣。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題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

【創作年代】盛唐

【作者姓名】李白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

題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並序)白久在廬、霍,元公近游嵩山⑴,故交深情,出處無間,嵒信頻及,許為主人,欣然適會本意。當冀長往不返,欲便舉家就之,兼書共游,因有此贈。 

家本紫雲山⑵,道風未淪落⑶。

沉懷丹丘志⑷,沖賞歸寂寞。

朅來游閩荒⑸,捫涉窮禹鑿⑹。

夤緣泛潮海⑺,偃蹇陟廬霍

憑雷躡天窗,弄景憩霞閣。

且欣登眺美,頗愜隱淪諾。

三山曠幽期⑻,四岳聊所託⑼。

故人契嵩潁⑽,高義炳丹雘⑾。

滅跡遺紛囂,終言本峰壑。

自矜林湍好,不羨市朝樂。

偶與真意並,頓覺世情薄。

爾能折芳桂,吾亦采蘭若⑿。 

拙妻好乘鸞,嬌女愛飛鶴。

提攜訪神仙,從此鍊金藥⒀。

作品注釋

⑴廬山,在今江西九江、南康二府界內。霍山,在今江南廬州界內。嵩山,在今河南登封、洛陽、鞏、密四縣界內。

⑵紫雲山,在綿州彰明縣西南四十里,峰巒環秀,古木樛翠,地里書謂常有紫雲結其上,故名。其北為天倉,為龍洞;其東為風洞,為仙人青龍洞,為露香台;其西為蟆頤,為白雲洞;其南為天台,為帝舜洞,為桃溪源,為天生橋。有道宮建其中,名崇仙觀,觀中有黃籙寶宮,世傳為公元736年(唐開元二十四年)神人由他山徙置於此,宮之三十六柱皆檀木,鐵繩隱跡在焉。此山地誌不載,宋魏鶴山作記,載集中。太白生於綿州,所謂家本紫雲山者,蓋謂是山。

⑶《梁書》:“道風素論,坐鎮雅俗。”

⑷《楚辭》:“仍羽入于丹丘兮,留不死之舊鄉。”

⑸閩,今福建地,在唐時為建州、福州、泉州、漳州、汀州五郡之地。東甌與閩地相連線,在唐時為溫州、台州、處州三郡之地。秦時立閩中都,合東甌在內。至漢始分東甌,以立東海王。太白生平未嘗入閩,而溫、台、處三州則遊歷多見於詩歌,疑此詩所謂“閩荒”者,指東甌之地而言也。

⑹《說苑》:禹鑿龍門,辟伊闕,平治水土。

左思《吳都賦》:“夤緣山嶽之岊。”

⑻三山,謂海中三神山。

⑼《左傳》:四岳三塗。杜預註:四岳,東嶽岱,西嶽華,南嶽衡,北嶽恆。蓋古稱四岳,不兼中嶽在內,後世兼中嶽而言,故稱五嶽也。

⑽《史記·扁鵲傳》:“竊聞高義之日久矣。”

⑾《尚書·梓材》:“惟其塗丹雘。”孔穎達《正義》:雘,是采色之名,有青色者,有朱色者,“炳丹雘”即炳若丹青之義。

⑿顏延年詩:“芬馥歇蘭若。”李周翰註:“蘭若,香草,幽蘭、杜若也。”

⒀金藥,金丹,上藥也。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護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他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公元742年(天寶元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失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李白詩歌以抒情為主。他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