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固[漢語詞語]

頑固[漢語詞語]
頑固[漢語詞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頑固,指思想保守,不願接受新鮮事物,對待自己的看法或想法十分認真,堅信自己是對的,甚至否定他人,或付出行為使他人被迫接受自己的想法。

拼音

頑固:wán gù

基本解釋

[headstrong;obstinate;stubborn]∶思想愚昧保守,不接受新事物

他所遇到的頑固的抵抗,表明人們的脾氣不是那么容易制服的。

[unregenerate (stronghold);be bitterly opposed to change]∶立場反動,不願意改變

出於頑固的保守性。

[This peremptory]謂固執己見。

[indurate]堅硬。

1.

[headstrong;obstinate;stubborn]∶思想愚昧保守,不接受新事物

他所遇到的頑固的抵抗,表明人們的脾氣不是那么容易制服的。

2.

[unregenerate (stronghold);be bitterly opposed to change]∶立場反動,不願意改變

出於頑固的保守性。

3.

[This peremptory]謂固執己見。

4.

[indurate]堅硬。

補:多用於貶義。(不包括特殊情況,如:貶詞褒義)

出處與詳解

1. 愚妄固陋,不知變通。
①《三國志·魏志·文帝紀》“饗茲萬國,以肅承天命”裴松之注引 漢劉艾《獻帝傳》:“況臣頑固,質非二聖,乃應天統,受終明詔。”
②北宋司馬光《薦范祖禹狀》:“由臣頑固,編集此書,久而不成,致 祖禹 淹回沉淪,不得早聞達於朝廷,而 祖禹 安恬靜默,如可以終身下位,曾無滯留之念。”
③宋陸游《別曾學士》詩:“所願瞻德容,頑固或少痊。”
④老舍《茶館》第二幕:“別頑固啦,三爺!人家給咱們改了 民國 ,咱們還能不隨著走嗎?”

2. 指愚妄固陋不知變通的人。
①《北史·儒林傳上·張偉》:“儒謹泛納,雖有頑固,問至數十, 偉 告喻殷勤,曾無慍色。”
②唐李絳《兵部尚書王紹碑》:“頑固革心,疆內如春。”
③《鄰女語》第六回:“要使洋兵知道 山東 官長並不與朝中的頑固,通同一氣。”
④孫犁《白洋淀紀事·村歌上篇》:“人家把我們幾個落後頑固編成一組,我們越得爭氣。”

3. 謂固執己見。
①老舍《微神》:“他們越這樣,我越頑固。”
②郭沫若《洪波曲》第七章三:“陳誠看見我也頑固,卻緩和下來了,他又考慮到了別的補救辦法。”

4. 堅硬。
①老舍 《茶館》第三幕:“你呀,老大,比石頭還頑固!”
③沙汀《祖父的故事》:“那黑色的瓦浪,蜿蜒的土牆,碉樓頂上的女牆,看去是頑固,而且醜惡。”

5. 立場反動,不肯改變。
①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的憲政》:“什麼叫頑固?固者硬也,頑者,今天、明天、後天都不進步之謂也。”
②陳毅《過太行山書懷》詩:“可憐頑固派,摩擦空費力。”

基督教故事

stubborn,obstinate。在申命記2:30中,神使希實本非常“頑固”,他拒絕以色列通過他的地,所以就給他的國引來了侵略和占領;在以賽亞書48:4中神稱他的以色列民“頑固”,因為他們拒絕承認神,將他們所有的成功都歸於根於偶像。

“硬”或“硬著心”傳遞了同樣的思想。在申命記9:27中摩西向神請求"不要想念這百姓的頑梗",即神從埃及解救出來的子民,希伯來書作者要求我們"就不可硬著心"對待神(希伯來書4:7),如果像一代以色列民所做的那樣,結果就會被拒絕進入神應許的地。

"人若有頑梗悖逆的兒子,不聽從父母的話,他們雖懲治他,他仍不聽從,父母就要抓住他,將他帶到本地的城門、本城的長老那裡......"(申命記21:18-1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