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旺

預旺

”鼓樓預旺鐘鼓樓位於預旺城正中,是同心縣較早的古建築之一。 抗戰之聲”,是紅軍一號兵振臂奮吹軍號的英姿,為紅軍步步挺進發揮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歲了,四年前在南方參加了紅軍”。


預旺,是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同心縣下轄的一個鄉鎮級行政單位。
預旺,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名邑古鎮,亦是一座聞名暇邇的邊貿集鎮,更是一座扼控邊塞的軍事重鎮。
據《同心縣誌》,“預旺古城……南北長758米,東西寬638米。城牆為黃土夯築。城內曾建有大佛寺、城隍廟、鐘鼓樓、牌樓等建築物。”預旺古城始建於元代,後經明、清兩代王朝增建,街巷縱橫,店鋪櫛比,甚為繁華,城南門外的沙蓋梁是一處重要的漢代遺址,距今有2200多年歷史。當年塞上通往長安的唐漢古道穿越而過:歷代,北達寧靈(銀川、靈武),南抵平固(平涼、固原),東接環慶(環縣、慶陽),西連海同(海原、同心)的條條通道交匯於此,明朝石茂華的詩句“邊烽直接渠搜野,戍道通遙瀚海涯”,亦道出這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據史料記載,元文宗天曆元年(公元1328年),朝廷賜封安西王阿剌忒納失里為豫王,遂築豫王城。
豫王信佛,故請來山西、河南能工巧匠修建起大佛寺、城隍廟,明清又增建鼓樓、清真大寺、牌樓、玉皇閣、觀音樓等。當時還設有山西會館,城內鎮容整潔,集市繁華,且有山西、河南、陝西、四川、甘肅等地的巨商大賈,千里迢迢雲集於此,冶煉鑄造、釀酒作坊四十八處,經濟活躍,因此民間流傳著“預旺城來米糧川,四街八巷塞長安。”的歌謠。
清順治年間,出於“集市繁華買賣興旺”之意,人們將“豫王城”改為“預旺城”。一九一三年二月北平政府通令各省裁府存道,當時朔方道共轄八縣,即寧夏、寧朔(今賀蘭)、平羅、中衛、金積、靈武、鹽池、平遠亦就是鎮戎——豫旺縣均隸屬甘肅省管。
數百年來,這裡一直是一個“小商埠”、“旱碼頭”。每逢集日,四面八方趕集的人們絡繹不絕,古鎮內人頭攢動,並肩接踵,叫買聲聲,熱鬧非凡。特別是每年三月二十,適逢城隍廟水會,此會甚為隆重,大凡西北的道佛教徒都趕來攀道拜佛。
斯諾在《西行漫記》中描述:“這是一個古老的回民城市,居民約有四五百戶,城牆用磚石砌成,頗為雄偉。城中有個清真寺,有自己的圍牆,釉磚精美,絲毫無損。”

鼓樓

預旺鐘鼓樓位於預旺城正中,是同心縣較早的古建築之一。雖然它的具體修築年代不詳,但據預旺《淨慈寺重修碑記》記載來看,早在明萬曆末年,預旺鐘鼓樓已作為經過補修的遺蹟存在。鐘鼓樓系磚石砌成,為正方形,長、寬、高均10米左右。鼓樓外頂平台原建有磚木閣樓,挑檐飛脊,雕樑畫棟,氣勢頗為壯觀。鐘鼓樓的東南西北分別開有一道券門,在樓的正中有穹窿頂連通,供四方行人車輛往來。每道券門頂端,又分懸四塊石刻券額:東曰“賓日”、西曰“洛成”、南曰“觀訛”、北曰“樂易”。根據有關史料考證,以上券額八字出自《尚書·堯典》,分別代表東、西、南、北四方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時太陽東升、西落、南移、北易的時刻,提醒人們要以農為本,勤於耕作。
預旺鼓樓曾是紅軍的瞭望塔。

城隍廟

預旺城隍廟是中國道教在歷代王朝的傳統性繼承,豫王所建。城隍廟,清同治年間曾遭兵焚,清末光緒時重建,由前後兩座大殿,左右17間側殿及禪堂等組成,大殿坐北向南,是廟的中心建築,殿前各有一座小閣樓,傲然翹立於五聖殿堂之上,蘸爐前三道門小牌樓,西南部是戲台,山門前有照壁,布局嚴謹,氣勢宏偉。是預旺眾多文物古蹟中最為精美的建築之一。
一九三六年六月,西征紅軍到達預旺,先後成立了預旺縣蘇維埃政府和我國第一個縣級少數民族自治政權——陝甘寧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當地僱農馬和福(家住預旺南塬村)擔任自治政府主席和縣游擊大隊隊長。當時,紅軍總指揮就設在城隍廟內,彭德懷司令員住在廟內的城隍殿,後寢宮住著醫護人員,兩邊側殿均住傷員。八月,美國著名作家、記者埃德加·斯諾和醫生喬治·海德姆(後經彭總代表西征紅軍黨委批准改為馬海德)一同到西征紅軍前線進行採訪。在預旺城東門外受到彭德懷、劉曉、李富春、聶榮臻、左權、鄧小平、陳賡、楊勇、楊得志、肖華、朱瑞等紅軍高級將領的熱烈歡迎。彭總在城隍廟大殿里擺酒菜為斯諾和海德姆接風,並居住數月;當時,還在紅一軍團二師師部駐地王家堡子(今南塬村)南峁上召開了盛大的軍民聯歡會,熱烈歡迎斯諾和馬海德的到來。
抗日烽火熊熊燃燒,紅軍所有住處都寫下了革命口號。在城隍廟前、後正殿和東、西兩側殿牆壁上留下60處革命標語,如:“紅軍是工人、農人的軍隊”、“歡迎回民民眾來當紅軍”、“發展回民教育、紅軍不侵犯回民的利益”、“抗日國民革命軍不該進攻抗日紅軍,聯俄聯共一致抗日”、“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口號。
建國後,自治區人民政府把預旺城隍廟列為區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它同其他紀念建築及紅軍留下的革命遺蹟,一直完好地保存到六十年代。文革時期被毀,木石用於蓋公社會議室、辦公室、露天劇場等。
預旺清真大寺
預旺清真寺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為我區最古老的回族禮拜寺之一。清同治末年,被官府拆除,後又重建。紅軍一到,就在大寺周圍布崗放哨,保護信教穆民的權益。紅軍首長在寺內向廣大回族同胞宣傳民族團結抗日救國的主張,喚起預旺一帶的穆斯林民眾團結起來,翻身求解放,為預海縣回民自治政府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民眾基礎。一次,清真寺被敵機轟炸起火,紅軍戰士拚死搶救,以後,又幫助修復被毀的殿角和水房。有幾位農民送給彭總一張床,彭總又把它轉贈給阿訇。民眾稱紅軍為“仁義之師”、“回民的軍隊”。
楊家堡子
預旺鎮——這座當年紅一、二、四方面軍大本營,後勤部就設在楊家堡子,上房東牆壁上留有斯諾的演講詞;西牆上有紅軍辦的“支部工作欄”;北牆上有紅軍的“宣傳大綱”,特別是斯諾的演講詞,激情洋溢,尤為鼓動人心,其豪情壯語有:“諸位英勇的同志們,在你們熱烈的歡迎中,我萬分激動和榮幸,在你們偉大的勝利中,一、二、四方面軍很快同你們匯合了,你們的前途是無限地開展著,我今天替你們照了紅軍活動的照片,我將帶到全世界去傳播,使全世界同情你們的人——廣大勞苦大眾,尤其是你們的同志興奮和鼓舞。現在我要報告你們幾條訊息:
(1)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都同你們一樣,為獨立解放而鬥爭。如西班牙、比利時。
(2)各帝國主義國家的工人到處在罷工示威來反對帝國主義和資本家的剝削、尤其是蘇聯社會主義的勝利和中國革命的進展之下,使他們更加興奮、鬥爭更加堅決。
(3)日本侵略中國、美國共產黨領導廣大勞動大眾起來,反對日本的行為來配合你們的行動,他們想各種辦法來幫助你們,所以你們的鬥爭不是孤立的,全世界的無產階級都擁護你們,我們這次是要把你們幾年來艱苦奮鬥的經過,去告訴全世界無產階級知道,最後,你們應更加努力,把中國革命的模範來推動和領導全世界的革命!我們高呼:中國革命成功萬歲!紅軍勝利萬歲!世界革命成功萬歲!”
雷祖廟
秋收完,紅二方面軍首長賀龍就住在離預旺城約三公里的新莊灘老堡子,後又到汪家塬。新莊灘雷祖廟當時是紅軍戰士舉辦的“列寧室”,主要在這裡開展文化娛樂活動,牆壁上還留有“聯合紅軍打日本,救中國”,“推翻帝國主義的統治”,“統一中國,承認民族自主權”,“沒收帝國主義資本家的企業和銀行”,“推翻軍閥國民黨政權”等標語和一首打油詩:“明月照天空,燈光遍地生,回漢一家人,打倒鬼子們”。(上述地名均屬預旺所轄)
十月,紅一、二、四方面軍勝利會師後,在同心、預旺一帶集結整休。朱德總司令和張國燾隨四方面軍從半個城(現名同心縣城)來到預旺縣下馬關,調防部署,臨行前,朱總司令下了“拂曉前撤離”的手諭,爾後就打響了萌城戰鬥,為勝利到達延安初戰告捷。
紅軍西征紀念碑
2001年3月26日,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馬啟智到預旺鎮視察,批准投資39萬元建設紅軍西征紀念碑。
紀念碑總占地面積1公頃,正面主題詞“紅軍西征紀念碑”,是當年西徵到過預旺的老紅軍,原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題寫。碑身底座寬3.6米,碑身高19.36米,寓意1936年紅軍西徵到預旺堡。碑基座邊長20.2米,寓意2002年建成。設九級台階,寓意紅色文化,源源久長。
工程由縣委、縣人民政府組織,豫旺鎮工程建設領導小組實施。陝西省鹹陽市古建園林設計研究院設計,同心縣城鄉建築工程公司承建。2002年5月開工,同年9月竣工。
蓮花山
蓮花山地處預旺鎮南12公里,張家塬鄉折腰溝村境內。距同心縣城90公里,海拔1800米,年降雨量為300亳米左右。北與羅山相望,南有群峰簇擁,重巒疊嶂,雄峻巍 ,遠遠望去,似一朵盛開的蓮花,故名蓮花山
蓮花山寺廟建築群始建於唐代,歷史悠久,遐邇聞名。古有“臥龍寺”之稱。清代末年因兵燹,山上寺廟建築曾遭到毀壞。民國6年,寺廟又逐漸得以修復。60年代,由於文化大革命,寺廟再次遭到破壞,千百的文物古蹟蕩然無存,1981年改革開放後,宗教政策得到正確貫徹執行,民間宗教活動逐漸恢復,並於1983年恢復了停辦32年之久的朝山水會及四月十五廟會。1999年縣宗教局認定蓮花山為道觀,蓮花山又得以復甦,先後增建玉皇閣、藥王廟、五聖宮、子孫宮等。目前,有30餘座廟宇和樓閣,建築總面積已達6000多平方米,無論殿堂數量還是建造工藝水平都是絕無僅有的。近年來,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蓮山造林面積逐年不斷擴大,現已達近7000畝,30餘萬株。如今的蓮花山喬、灌木叢生,荊刺遍野,夏日裡百草繁盛,滿目蒼翠。
抗戰之聲
斯諾為紅軍留下了不少具有歷史意義的光輝鏡頭;其中有彭總橫刀立馬鼓樓下的英姿,有彭總、聶帥、陳賡左權首長在城隍廟牆壁下的合影,亦有南峁萬人軍民大會的盛況,特別是在南城牆拍攝的最為珍貴照片“ 抗戰之聲”,是紅軍一號兵振臂奮吹軍號的英姿,為紅軍步步挺進發揮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斯諾在採訪時對紅軍小號手特別的關注,《西行漫記》有這樣一段描述:“在豫旺堡高高結實的城牆上,紅軍的一隊號兵在練習吹號,這個堡壘一樣的城中有一角落飄著一面猩紅的大旗,上面的黃色錘子和鐮刀在微風中時隱時現,好像後面有一隻手在撫弄一樣”。但是沒有提到《西行漫記》封面照片“紅軍小號手”是誰。
在書中“紅小鬼”一節又這樣寫道:“一天早上,我登上像旺堡又寬又厚的黃色城牆從上面往下看,……在開了槍眼的雉堞上兜了一半,我就遇見一隊號手——這時總算要休息,這叫我感到高興。因為他們響亮的號聲已連線不斷地響了好多天了,他們都是少年先鋒隊員,不過是小孩子,因此我停下來與其中一個號手談話時就採取了一種多少是父輩的態度。他穿著網鞋,灰色短褲,戴著一頂褪了色的灰色帽子,上面有一顆模模糊糊的紅星。但是帽子下面那個號手可一點也不是褪色的,紅彤彤的臉,閃閃發光的明亮眼睛,這樣的一個孩子你一看到心就軟了下來,就像遇到一個需要友情和安慰的流浪兒一樣。我想,他一定是非常想家的吧!可是很快我就發現自己的估計錯了。他可不是媽媽的小寶貝,而已經是一位老紅軍了。他告訴我,他今年 15 歲了,四年前在南方參加了紅軍”。真實而生動地記述了紅軍小號手們的情況,這位“紅小鬼”足以使斯諾驚奇和敬佩,可仍然沒有註明是誰,他叫什麼名字的“紅軍小號手”。
斯諾拍攝的紅軍號手是紅一方面軍營教導員謝立全。
有人在經過較長時間艱難的調查,又參閱了大量革命前輩的回憶文章、地方史志和各類研究著作後,始終未見關於紅軍號手的任何記載。又採訪了當時參加過西征戰役的部分紅軍指戰員肖華、楊得志、肖克、韓先楚、王首道、李志民等將軍,他們也非常熟悉紅軍號手的照片,也認定是斯諾在寧夏豫旺堡城牆上拍攝的,可具體是誰說不清楚。肖華當年還親自給斯諾定了在寧夏採訪日程表,並選出兩匹好馬派紅軍聯絡員盧仁燦送給斯諾和馬海德。
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軍事博物館查找到有關的資料,更清楚地了解到這一段真實的歷史。紅軍當時雖有陝北根據地,但各種物資仍很缺乏,是非常艱苦的。戰士們的軍裝不能及時更換,顯得破舊。紅軍在寧夏與國民黨軍對峙著,8 月下旬的一天,敵人突然襲擊紅軍後勤部門,把紅軍籌集的還沒來得及上交的二百頭羊、一百多頭牛及四十多頭驢子馱的做棉衣的布匹、棉花全部掠走,還抓去幾名紅軍戰士。對敵人違背停戰協儀的行徑,戰士們非常憤慨,紛紛請戰,經過紅一軍團政治部主任羅榮桓同志的批准後,時任紅一軍團教導營總支書記的謝立全率領一、三兩個連,軍團偵察科長唐子安和營長何德全率兩個連,分兩路包抄襲擊敵師部,營救出被俘的同志,又奪回全部被掠的牲畜、物資、還繳獲四百多匹馬和部分武器彈藥。
為表彰這次戰鬥勝利,上級獎勵謝立全同志一套合身的新軍裝,當謝立全穿著新軍裝和戰友們一起暢談戰鬥情景時,斯諾正好看到在採訪紅軍時難見的衣冠整齊、英俊又背著手槍年輕的紅軍幹部,立即讓翻譯黃華,還有成仿吾把謝立全叫來,拉到豫旺堡的城牆上去照相,從而留下了這一珍貴的歷史鏡頭。當時還有部分紅軍指戰員在場,他們親眼目睹了拍攝的全過程。
在後來的戎馬生涯和戰爭環境中,謝立全同志沒有看到斯諾寫的書,更不知這“紅軍小號手”的形象早已傳遍全世界。解放後謝立全被授少將軍銜,繼續為軍隊的建設努力工作著。後來有人向他談起此事,他也沒有聲張。到了1972 年,當將軍得知身患癌症,才請秘書到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放大出數張照片,留給子女們,並在告誡子女的信中說:“這張相片登載的是歷史的產物,你我知道就行了。總之,人怕出名豬怕肥,如果不虛心謹慎、戒驕戒躁,就是要跌跤的”。這是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革命一生仍保持著紅軍的本色。
這張照片的右側是一面紅軍當時使用的旗幟,在旗的白布邊上寫著“中國工農紅軍杭日先鋒軍”。旗面一顆紅星,正是這面紅旗上“中國工農紅軍杭日先鋒軍”的稱呼,讓很多人誤認為是紅軍東征在山西的時間,其實紅軍在東征時就用的這個稱呼,到紅軍西征時繼續使用了這個稱呼。
紅旗中間是鐮刀斧頭。左側就是榭立全頭戴紅軍八角帽,身體前傾,腰挎手槍,手舉軍號,年輕英武的面孔透出堅毅果敢、勇往直前的必勝信念,真是無聲勝有聲。
正是這張照片,忠實地記錄了一條艱難曲折而偉大的道路——紅軍長征、西征,正是由於中國紅軍的革命實踐活動和斯諾對紅色中國的真實報導,才使西北黃土高原上的單家集、六盤山、豫旺堡、同心城、將台堡這些千百年來不為人們所知的地名發出了舉世矚目的光彩。
謝立全簡歷
謝立全(1917-1973)江西興國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三軍團師青年科科長。1934年隨中央紅軍參加長征。後任珠江縱隊副司令員、廣東人民抗日軍參謀長、華東野戰軍第六縱隊十六師政委、第三野戰軍三十軍政委。建國後,任華東軍區海軍第五艦隊司令員兼政委、解放軍軍事學院海軍系主任、海軍軍事學院第一副院長和院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73年逝世。

行政區劃

預旺鎮下轄以下地區:
南關村、南塬村、賀家塬村、白崖子村、龔家灣村、青羊泉村、孫石莊村、胡堡子村、李窪子村、郭陽窪村、陳石塘村、柳樹堡村、土峰村、沙土坡村、北關村。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