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志遴

項志遴,江蘇人,畢業於清華大學,曾從事核裂變原子能研究,著有《高溫電漿診斷技術》。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項志遴(1931—2001),物理學家。江蘇蘇州人,祖籍安徽歙縣小溪。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後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核學會理事。曾從事核裂變原子能研究、放射性探測器研製、中子能譜核參數測量、反應堆用中子探測器研製等工作。後又從事電漿物理及受控核聚變的研究和數學工作,並研製成功數種高溫電漿診斷儀器。著有《高溫電漿診斷技術》、《計數管》等。

人物生平

項志遴同志1931年6月24日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市,1948年參加革命工作,198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至1952年在清華大學物理系學習,1952年至1962年在原子能研究所工作,其間於1955年10月至1956年12月在蘇聯原子能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1962年至1974年在國營261廠工作,1974年調入中國科技大學,1978年晉升為文革後首批教授,1981年被國務院聘任為我國首批博士生導師。曾擔任國家核聚變專家組成員,中國核聚變與電漿物理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科學院十年科技規劃組成員,中國核物理學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技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及[核聚變與電漿物理]期刊編委。
項志遴同志畢生致力於我國的科教事業,長期從事電漿物理及生物醫學工程的實驗研究和教學工作,在Y和中子探測技術、中子物理、低本底技術裝置、反應堆控制儀表等方面做出重要貢獻。他曾主持完成國家高科技計畫、中國科學院重大基礎研究項目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等研究項目多項。1974年參與創建了我國高校第一個電漿物理專業,著有[高溫電漿診斷技術]一書,於1981年由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成為我國電漿診斷技術領域的第一本指導書,為我國電漿物理學科培養了首批研究生,率先在國內創辦電漿物理研究生班,為我國的電漿科技事業培養了一大批學術帶頭人和科研骨幹,為原子能探測事業做出巨大貢獻與犧牲;即使在積勞成疾,身患重病之後,他仍然不顧病痛,不辭辛勞,克服種種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堅持不懈地工作。
項志遴同志對共產主義有著堅定不移的信念,他幾十年如一日,忠誠黨的科教事業,把祖國的繁榮昌盛,培養科技人才作為自己的終身奮鬥目標。他顧全大局,努力工作,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為我國科教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來到中國科技大學後,適逢科大紮根安徽的“二次創業”時期,他懷著對黨的科教事業的高度熱愛,竭盡全力,嘔心瀝血,為我國電漿科技事業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不僅在學術上有很深的造詣,而且襟懷坦白、為人正直,在工作與生活中嚴於律己,在師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著名實驗物理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項志遴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01年2月21日7時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0歲。

成就及榮譽

項志遴同志先後於1955年獲中國科學院科學獎,1956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他率先研製了我國第一台達到國際水平的用於等離子診斷的中性粒子能譜儀,該成果榮獲中國科學院1980年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
他主持研製的位相差測試器榮獲中國科學院1980年重大科技成果三等獎。
他主持研製的空心冷陰極雙電漿離子源榮獲中國科學院1981年重大科技成果三等獎。
他主持研製的軟X射線彎晶譜儀,不僅填補了我國在5-100埃波段用晶體譜儀分析光譜的空白,而且其性能指標達到當時的國際水平,該成果榮國中國科學院1990年科技進步三等獎。
他率先在我國開展了非磁化電漿中非線性現象的實驗研究,該項研究成果在國際上處於先進水平,開創了我國基礎電漿物理方面的研究,榮獲中國科學院1992年科技進步三等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