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難言第三

《韓非子·難言第三》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韓非子的作品之一。本文主講難言,就是臣下向君主進言的困難。作者首先概述了向君主進言可能受到的曲解和毀謗,指出“度量雖正,未必聽也;義理雖全,未必用也”的結局,又列舉了進言不成反遭殺身之禍的一系列史實,陳述了進言的困難,勸諭君主應做賢聖之君,聽取“仁賢忠良有道術之士”“忤於耳而倒於心”的“至言”。

作品原文一

臣非非難言也,所以難言者:言順比滑澤洋洋纚纚1然,則見以為華而不實:敦2祗3恭厚4,鯁5固6慎完7,則見以為掘8而不倫。多言繁稱,連類比物,則見以為虛而無用。總微說約,徑省而不錦,則見以為劌9而不辯。激急親近,探知人情,則見以為譖10而不讓11;閎12大廣博,妙遠不測,則見以為夸而無用。家計小談,以具數言,則見以為陋;言而近世,辭不悖逆,則見以為貪生而諛上;言而遠俗詭躁人間,則見以為誕。捷敏辯給,繁於文采,則見以為史13;殊釋文學,以質14信15言,則見以為鄙;時稱《詩》、《書》,道法往古,則見以為誦。此臣非之所以難言而重患也。

注釋

1.纚:(li厘)《詩·小雅·采菽》:“泛泛楊舟,紼纚維之。”《抱朴子·外篇·知上》:“徒薪曲突於方熾之火,纚舟弭檝於衝風之前。”《後漢書·張衡傳》:“前祝融使舉麾兮,纚朱鳥以承旗。”這裡用為系住之意。
2.敦:《詩·大雅·行葦》:“敦彼行葦,牛羊勿踐履。”《左傳·成公十六年》:“民生敦龎。”《國語·周語上》:“敦龎純固於是乎成。”這裡用為豐富、豐厚之意。
3.祗:(zhī支)《書·皋陶謨》:“日尹祗敬六德。”《詩·小雅·我行其野》:“成不以富,亦祗以異。”《詩·小雅·無將大車》:“無將大車,祗自塵兮。”《詩·商頌·長發》:“上帝是祗。”《左傳》:“父不慈,子不祗,兄不友,弟不共,不相及也。”《周禮·大司樂》:“中和祗庸孝友。”《說文》:“祗,敬也。”《廣雅》:“祗,祗敬也。”這裡用為恭敬之意。
4.厚:《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史記·高祖本紀》:“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這裡用為形容詞,謂淳厚、厚道之意。
5.鯁:(gěng)這裡用為剛直、正直之意。
6.固:《論語·述而》:“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國語·周語上》:“吾聞夫犬戎樹諄,帥舊德而守終純固,其有以御我矣。”韋昭註:“固,一也。”《禮記·中庸》:“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列子·湯問》:“汝心之固,固不可徹。”《荀子·儒效》:“盡善挾洽之謂神。曷謂固。”《廣韻·暮韻》:“固,一也。”這裡用為堅定專一之意。
7.完::《荀子·勸學》:“巢非不完也。”《荀子·議兵》:“完全富足而趨趙。”《戰國策·秦策一》:“不如伐蜀之完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完璧歸趙。”賈誼《治安策》:“功少而最完,勢疏而最忠。”《說文》:“完,全也。”這裡用為完備、完整之意。
8.掘:通“拙”。《史記·貨殖列傳》:“田農掘業,而秦陽以蓋一州。”這裡用為愚笨、粗劣之意。
9.劌:《老子·五十八章》:“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荀子·不苟》:“廉而不劌。”《荀子·法行》:“廉而不劌,行也。”本義為用利器割傷,這裡用為刻意中傷。
10.譖:(zèn鄭)《詩·小雅·巷伯》:“彼譖人者,誰適與謀?”《論語·顏淵》:“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公羊傳·莊公元年》:“夫人譖公於齊侯。”《玉篇》:“譖,讒也。”這裡用為無中生有地說人壞話之意。
11.讓:《書·堯典》:“允恭克讓。”《論語·學而》:“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國語·周語》:“讓,文之材也。”《國語·晉語》:“讓,推賢也。”《這裡用為退讓、謙讓之意。
12.閎:(hóng宏)通“宏”。《禮記·月令》:“其器圓以閎。”《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其語閎大不經,必先驗小物。”《漢書·揚雄傳下》:“閎言崇議。”司馬相如《上林賦》:“布濩閎澤。”《漢書·張山拊傳》:“人則鄉唐虞之閎道。”這裡用為宏大之意。
13.史:《論語·雍也》:“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禮記·聘禮》:“辭多則史,少則不達。”鄭玄註:“史謂策祝。”這裡用為文辭繁多之意。
14.質:《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顏淵》:“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孟子·萬章下》:“庶人不傳質為臣,不敢見於諸侯,禮也。”《列子》:“太素者,質之始也。”漢司馬遷《報任安書》:“若仆大質已虧缺矣。”本義為本質,這裡用為內容之意。
15.信:(shen伸)古同“伸”。《易·繫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之神,以致用也。”《周禮·考工記》:“引而信之.欲其直也.信之而直. 則取材正也。”《荀子·天論》:“老子有見於詘,無見於信。”《孟子·告子上》:“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信。”《漢書·律曆志》:“丈者,張也。引者,信也。”這裡用為舒展開之意。

譯文

臣韓非並不是很難言說,之所以很難言說:說話順暢比周圓滑潤澤,言辭洋洋灑灑相互連綴,就會被認為華而不實;豐厚恭敬厚道,剛直堅定謹慎完備,就會被認為是笨拙而不倫不類。長篇大論旁徵博引,聯繫類同而相比較,就會被認為是沒有用。總要細緻概括簡要,直截了當不加修飾,就會被認為是暗昧而不明辯。激烈急促想拉親套近,想摸清別人的內心思想,就會被認為是無中生有而不謙讓。宏大廣博,漫無邊際,就會被認為是浮誇而不切實用。家常小事,具體詳細,就會被認為是淺陋。言談接近世俗,言辭不背逆世俗,就會被認為是貪生怕死而阿諛奉承上級。言談遠離世俗,奇異獨特而轟動世間,就會被認為是荒誕不經。言辭敏捷巧妙,極富華麗辭藻,就會被認為是文辭繁多。特異地解釋文章,將內容任意展延,就會被認為是鄙陋。動不動就說《詩》、《書》,稱頌古代,就會被認為是歌功頌德。這就是臣韓非之所以很難言說而深感憂患的原因。

淺析

這是韓非給韓王的上書,韓非認為戰國時期人心混亂,各種學說紛紛揚揚,說什麼的都有。所以他在這個時候什麼都不想說了,這就難言!難言,並不是不想言,也不是不能言,而是不想加入到那些無謂的爭辯中。

作品原文二

故度量雖正,未必聽也;義理雖全,未必用也。大王若以此不信,則小者以為毀譽誹謗,大者患禍災害死亡及其身。故子胥1善謀而吳戮之,仲尼2善說而匡圍之,管夷吾3實賢而魯囚之。故此三大夫豈不賢哉?而三君不明也。上古有湯4,至聖5也;伊尹6,至智也。夫至智說至聖,然則七十說而不受,身執鼎俎為庖宰,昵近習親,而湯乃僅知其賢而用之。故曰:以至智說至聖,未必至而見受,伊尹說湯是也;以智說愚必不聽,文王7說紂8是也。故文王說紂而紂囚之;翼侯9炙10;鬼侯11臘12;比干13剖心;梅伯14醢15;夷吾束縛;而曹羈16奔陳;伯里子17道乞;傅說18轉鬻19;孫子20臏21腳於魏;吳起22收泣於岸門,痛西河23之為秦,卒枝24解於楚;公孫痤25言國器反為悖,公孫鞅26奔秦;關龍逄27斬;萇弘28分胣29;尹子30阱於棘;司馬子期31死而浮於江;田明32辜33射;宓子賤34、西門豹35不鬥而死人手;董安於36死而陳於市;宰予37不免于田常38;范雎39折脅於魏。此十數人者,皆世之仁賢忠良有道術之士也,不幸而遇悖亂暗惑之主而死。然則雖賢聖不能逃死亡避戮辱者,何也?則愚者難說也,故君子難言也。且至言忤40於耳而倒於心,非賢聖莫能聽,願大王熟察之也。

注釋

1.子胥:人名,即伍子胥,名員,字子胥。春秋時期楚國大夫伍奢次子。楚平王七年(公元前522年)伍奢被殺,子胥出逃,經歷宋、鄭等國入吳,後為吳國大夫,幫助吳王闔閭攻破楚國,以功封於申,故又稱申胥。吳王夫差時,他曾勸王拒絕越國求和。公元前484年,夫差伐齊,他又以越為心腹之患,勸勿攻齊。夫差怒,賜劍逼他自殺,因死。
2.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魯國人。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荀子·非十二子》:“以為仲尼、子游為茲厚於後世,是則子思、孟軻之罪也。”
3.管夷吾:即管仲,一稱管敬仲。名夷吾,字仲。齊穎上(穎水之濱)人。春秋時齊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出身微賤。輔佐齊桓公實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和社會改革,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4.湯:商王朝的建立者,原為商族部落領袖。主癸之子。傳說名履,又稱成湯、武湯、武王、天乙。殷墟甲骨文稱成或唐,亦稱大乙。西周甲骨與金文稱成唐。據史書記載,商族從始祖契到湯,曾先後遷居八次,至湯定居於亳。夏末自孔甲始,荒淫無度,力量漸衰,至桀時更甚。湯定居於亳,為滅夏之戰創造了有利條件。湯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共同輔助國事,又陸續滅掉鄰近的葛國(今河南寧陵)以及夏的聯盟韋(在今河南滑縣)、顧(在今河南范縣)、昆吾(在今河南許昌)等部落、方國,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成為當時的強國,而後作《湯誓》伐夏。湯與桀大戰於鳴條(今河南封丘東),桀大敗,逃至南巢(在今安徽巢湖),湯放桀而歸於亳。此後三千諸侯大會,湯時為諸侯,被推為天子。三讓,諸侯不從,於是湯即天子之位,建立商朝。《孟子·梁惠王下》:“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
5.聖:《詩·小雅·巧言》:“聖人莫之。”《詩·小雅·小宛》:“或聖或否。”《老子·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論語·子罕》:“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荀子·勸學》:“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呂氏春秋·察今》:“是故有天下七十一聖,其法皆不同。”《韓非子·五蠹》:“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本義是指封建時代稱頌帝王或與帝王有關的事物之詞。宗教聖徒對所崇拜事物的也尊稱聖人。又指儒家所稱道德智慧型極高超的理想人物,德高望重、有大智、已達到人類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這裡用為神聖的、又有聰明而才智勝人之意。
6.伊尹:尹是官名。傳說伊尹出身奴隸,生於伊水邊,原為有莘之君的近身奴僕,聽說商湯“賢德仁義”,而心嚮往之。商湯與有莘結親,他作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來到商湯手下,成為湯的“小臣”。他身為庖人(廚師),便乘機用“割烹”作比喻向商湯陳說,要他“伐夏救民”。據《韓非子·難言》載,伊尹曾對湯“七十說而不受”,可見耐心陳說之情形。後伊尹受湯的賞識,被任以國政,幫助商湯攻滅夏桀,並潛入夏王朝內部以“間夏”。在商湯被夏桀扣押後,伊尹等人又給桀送去大批珍寶,使湯得以釋放。《管子·地數》稱伊尹“善通移輕重、開闔、決塞,通於高下徐疾之□”。他輔佐商湯先後滅掉葛、韋、顧、昆吾等方國,最後一舉滅夏,建立了商王朝。伊尹被商湯尊為“阿衡”(相當於宰相)。商建國初,伊尹總結海內萬邦存亡的教訓,制訂出君臣之間的關係準則。湯去世後,他又歷佐湯子外丙、中壬兩王。中壬後,湯之孫太甲繼位,商朝實權落到身居相位的伊尹手裡。因太甲不理國政,破壞了商湯之法制德行,伊尹將他放逐,囚禁於桐,自攝行政當國。太甲居桐三年,悔過自新,伊尹還政於太甲。太甲死後,伊尹作《太甲訓》三篇(今佚),並尊太甲為“中宗”。據說伊尹活了一百餘歲,卒於沃丁時,沃丁以天子禮葬之。伊尹在商代受到諸王隆重的祭祀,殷墟甲骨文中就有祭祀伊尹的卜辭,可見他的地位之高。《荀子·非相》:“伊尹之狀,面無須麋。”
7.文王:商末西方諸侯之長。姬姓,名昌。古公亶父之孫,季歷之子。傳說古公亶父見少子季歷和昌賢德,想傳位給他們,季歷的兩兄太伯、仲雍為讓位奔於荊蠻。古公死,季歷繼位,後又傳位於昌。昌即位後,禮賢下士,得太顛、閎夭、散宜生、鬻熊、辛甲等臣,周國勢日強。昌和九侯、鄂侯一起,任商朝三公。商王紂殺九侯、鄂侯,昌不滿,為崇侯虎所讒,被囚於羑里(今河南湯陰北)。得釋後,昌向商獻洛西之地,請除炮格酷刑,得任西伯即西方諸侯之長。西伯昌晚年,周的勢力已非常強盛,所謂“三分天下有其二”,但他終身沒有稱王。其子武王(見周武王)伐商後,始追稱他為文王。
8.紂:殷商王朝的最後一個國君,名帝辛。《尚書·微子》:“我祖底遂陳於上,我用沈酗於酒,用亂敗厥德於下。殷罔不小大好草竊奸宄。卿士師師非度。凡有罪辜,乃罔恆獲,小民方興,相為敵讎。今殷其淪喪,若涉大水,其無津涯。殷遂喪,越至於今。”《史記·殷本紀》:“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之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樂,嬖於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於是使師涓作新淫聲,北里之舞,靡靡之樂。厚賦稅以實鹿台之錢,而盈巨橋之粟。益收狗馬奇物,充仞宮室。益廣沙丘苑台,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慢於鬼神。大最樂戲於沙丘,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於是紂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傳說其荒淫無度,酒池肉林,使得很多中下層官僚仿而效之,自己的財產不夠,於是便向人民橫徵暴斂,拚命收刮,弄得民怨沸騰、民不聊生。於公元前1044年被周武王推翻。
9.翼侯:人名,殷商時期諸侯國君主。
10.炙:(zhì自)《詩·小雅·楚茨》:“或燔或炙,君婦莫莫,為豆孔庶。”《詩·小雅·瓠葉》:“有兔斯首,燔之炙之。”《詩·大雅·行葦》:“醓醢以薦,或燔或炙。”《禮記·曲禮》:“毋嘬炙。”《禮記·禮運》:“以烹以炙。”《史記·刺客傳》:“置匕首魚炙之腹中。”《說文》:“炙,炮肉也。從肉,在火上。”這裡用為燒烤之意。
11.鬼侯:人名,《史記》作九侯,殷商時期諸侯國君主。
12.臘:《儀禮·有司徹》:“無臘與膚。”《廣雅·釋器》:“臘,脯也。”《穆天子傳》:“魚臘。”《晉書·謝安傳》:“布千匹,臘五百斤。”這裡用為乾肉之意。
13.比干:商代貴族,紂王叔父,官少師。相傳因屢諫紂王,被剖心而死。
14.梅伯:人名,殷商時期諸侯國君主。
15.醢:(hai海)《詩·大雅·行葦》:“醓醢以薦,或燔或炙。”《周禮·天官·醢人》:“朝事之豆,其實韭菹醓醢。”《呂氏春秋·本味》:“和之美者,鱣鮪之醢。”《廣雅·釋器》:“醢,醬也。”這裡用為肉醬之意。
16.曹羈:人名,春秋時期曹國大夫。
17.伯里子:人名,即百里奚。虞國大夫,虞滅後被轉賣到楚國,秦穆公聽說他有賢才,遂以五張羊皮的代價將他贖出,任命他為秦國大夫。在他的輔佐下,秦穆公成就了春秋霸業。
18.傅說:人名,其原在傅岩地方作建築工人,為人築牆,殷王武丁訪尋他,用為宰相。《孟子·告子下》:“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荀子·非相》:“傅說之狀,身如植鰭。”
19.鬻:(yu育)《左傳·昭公十四年》:“鮒也鬻獄。”《國語·齊語》:“市賤鬻貴。”《孟子·萬章上》:“百里奚自鬻於秦牧養牲者五羊之皮。”這裡用為賣,出售之意。
20.孫子:人名,即孫臏。春秋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嘗與龐涓俱學兵法,涓既仕魏,得為惠王將軍,而自以為能不及孫臏,乃陰使召孫臏,臏至,涓恐其賢於己,疾之,則以法斷其足而黥之。
21.臏:(bìn殯)《書·刑德》:“放臏者,脫去人之臏也。”《周禮·司刑》註:“周改臏作刖。”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孫子臏腳。”《漢書·刑罰志》:“髕罰之屬五百。”這裡特指古代一種剔掉膝蓋骨的酷刑。
22.吳起:為戰國時衛國左氏(今山東定陶西)人,曾師事左丘明的弟子曾申。他初為魯將,後為魏將,因率兵擊秦並參加攻取中山之戰,被薦為西河郡守。魏武侯時,吳起甚有聲名,後受大臣王錯排擠,去魏入楚。楚悼王任吳起為令尹進行變法,楚因而強盛一時。悼王既死(前 381),宗室大臣作亂,吳起被攻殺於治喪之所。吳起不僅是先秦時代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的兵書在戰國和西漢時十分流行。
23.西河:地名,戰國時魏國郡名。位於今陝西東部黃河西岸地區。
24.枝:(zhī支)通“肢”。人的手足與鳥獸翼足的總稱。《管子·內業》:“四枝堅固。”《荀子·儒效》:“若生四枝。”《韓非子·難言》:“吳起收泣於岸門,痛西河之為秦,卒枝解於楚。”《呂氏春秋·圜道》:“人之有形體四枝。”枝解:一種分裂肢體的酷刑。
25.公叔痤:人名,戰國時期魏國宰相。
26.公孫鞅:人名,(約公元前390~前338)中國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人。原姓公孫,名鞅,亦稱衛鞅。因功受封商(今陝西商縣東南)十五邑,故稱商君或商鞅。初為魏相公叔痤家臣,後入秦進說秦孝公。始說以“帝王之道”,未能投合;繼說以“霸道”和“強國之術”,遂見重用。秦孝公元年(前 356)任左庶長,鏇升大良造。先後兩次實行變法,主張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戰,取消分封制和世襲制,實行郡縣制,統一法令等。秦孝公死後,商鞅遭貴族誣陷被秦惠王處以車裂之刑。商鞅被殺,但變法成果仍沿襲不變,促使秦國奠定了富強的基礎。商鞅無原作。《漢書·藝文志》著錄《商君》計29篇,今存24篇,為戰國時法家所輯錄,這些著作中反映了他的思想。
27.關龍逢:夏桀王的臣子,因諫諍夏桀王而被殺。《荀子·解蔽》:“桀蔽於末喜、斯觀而不知關龍逢。”
28.萇弘:人名,春秋時期周靈王大臣。
29.胣:(chǐ遲)這裡用為剖腹挖腸之意。
30.尹子:人名,春秋時期人。
31.司馬子期:司馬:掌管軍政的官員;子期:人名,楚國大夫子西之弟,為大司馬,白公作亂,殺子西、子期於朝,事見《左傳哀公十六年》。
32.田明:人名,即齊明,一曰田光,均見《戰國策》。
33.辜:《周禮·秋官·掌戮》:“殺王之親者辜之。”《韓非子·內儲說上》:“大罪莫重辜磔於市。”這裡用為肢解、分裂肢體的酷刑之意。
34.宓(mì泌)子賤:孔子的學生。姓宓,名不齊,字子賤。春秋末魯國人。少孔子三十歲。以德行著稱。
35.西門豹:人名,春秋戰國時期魏國人。
36.董安於:人名,春秋時期晉國人,晉卿趙鞅的家臣。晉國內亂,董安於力勸趙鞅要及早防備晉卿范氏、中行(háng航)氏的進攻,未能被趙鞅採納。晉卿智伯發現安於的才幹,怕他發揮作用,對己不利,於是威逼趙鞅迫使安於自殺。董安於死後,屍體被陳放在市中示眾。
37.宰予:孔子的學生,姓宰我,名予,字子我。春秋末魯國人。少孔子二十九歲。能言善辯,以“言語”著稱。
38.田常:人名,春秋時期齊國大臣。也作田成常、田成恆、田恆、田子、陳恆、陳成子,“成”是他的諡號。他的祖先陳公子完因內亂而逃到齊國,從此將陳氏改姓田。田完的後代逐漸強盛,到齊悼公時,陳厘子田乞已控制了齊國大權。田乞死後,他的兒子田常代立,繼續推行他父親爭取民眾的辦法,用大斗出貸,用小斗收取。齊簡公四年(公元前481年),田常殺死簡公,擁立齊平公,任相國。從此,齊國的政權完全由田氏控制。
39.范雎(jū居):人名,戰國時期魏國人。字叔。早年在魏國時,曾受人陷害而被打斷肋骨,後逃到秦國,改名叫張祿,做了秦昭襄王之相。後受封於應(位於今河南省魯山縣東北),號應侯。
40.忤:(wǔ五)《戰國策·燕策》:“不敢與忤視。”這裡用為背逆之意。

譯文

所以度量標準雖然很正,但上面未必能聽;行為方式的道理雖然很全面,但上面未必能用。大王如果認為這些話不真實而不信,從小處說就會把這些話當成詆毀誹謗,從大處說就會把這些話當成是禍害、災難會滅亡自身。所以伍子胥善於計謀而被吳王賜死,孔子善於說教而被匡人圍攻,管夷吾很賢能但被魯國囚禁。難道這三個大夫不賢能嗎?是三個君主不明智呀。上古時代有商湯王,很神聖而聰明;有伊尹,極有智慧。那最有智慧的臣子勸說極神聖而聰明的君主,但還是遊說了七十次而沒有被接受,直到伊尹親自拿著鍋子砧板去做商湯王的廚師,與商湯王親昵接近,然後商湯王才知道伊尹賢能而任用了他。所以說,以最有智慧的人去勸說最神聖的人,未必一到場就被接受,伊尹勸說商湯就是這樣;以智慧來勸說愚蠢必然不聽,周文王勸說商紂王就是這樣。所以周文王勸說商紂王就被商紂王囚禁了;鄂侯勸說商紂王而被燒烤死去;鬼侯勸說商紂王而被殺死做成乾肉;比干勸說商紂王而被剖開心腹;梅伯勸說商紂王而被剁成肉醬;管仲在魯國被捆綁;曹羈勸說勸說曹伯不聽而逃到陳國;百里奚在路上討飯;傅說做奴隸時被轉賣;孫臏在魏國因龐涓的讒言而被處砍腿的刑法;吳起當西河守被魏武侯召回時在岸門抹淚,痛惜西河郡將成為秦國的土地;最後在楚國因為變法得罪人而被五馬分屍;公叔痤病重時向魏惠王推薦棟樑之才公孫鞅卻被認為是神志錯亂,公孫鞅只好投奔秦國;關龍逄向夏桀進諫而被殺;萇弘被開腸剖腹;尹子被拋在荊棘中致死;司馬子期屍體漂在長江上;田明被分屍;宓子賤、西門豹不與人爭鬥卻死在別人手上;董安於死了後還被陳屍街上示眾;宰予不免被田常誅殺;范雎在魏國時被打斷肋骨。這十幾個人,都是世間仁愛賢惠忠良有道德的讀書人,不幸碰上亂世並愚昧的君主而遭到殺害。雖然賢良神聖的人也不能逃脫死亡、避免遭受凌辱,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愚昧的君主難以勸說呀,所以君子認為說話很難。而且最實惠的話如果逆耳不順心,那么不是賢君聖人是聽不聽去的,希望大王仔細考慮一下我的這些話吧!

說明

難言,就是很難言說,為什麼難以言說呢?就象大人們給孩子們講述成年人的感情之事一樣。大人們盡可以講,但到最後,會發現孩子們一臉茫然,什麼都沒有聽懂。有智慧的人給無智慧的人講話也是這樣;內行人給外行人講話也是這樣。人們之間的智慧差距使得彼此難懂、難言,即使是儘量溝通,也很難達到一致。現代我們身邊多的是例子。韓非子之所以認為對韓王難言,就是因為韓王實在是愚蠢透頂,簡直就是一個小孩子,對這樣的人,怎么言說呢?說多了,他會多心,就象那些愚昧的君主一樣最後要殺人。
因為這種人最容不得別人比他們能幹。說少了,他們會認為你隱藏什麼,疑神疑鬼,最後還是容不得你而殺死你。這種小人自古以來就有很多很多,只不過現代的小人不敢殺人罷了。所以有點學問的人給別人進言,一定要先看看本篇,儘量考慮成熟再說,千萬不要“好為人師”,否則,掉了腦袋還不知道咋回事。

作者簡介

韓非,生於周赧王三十五年,卒於秦王政十四年(約前281年-前233年),韓非為韓國公子(即國君之子),漢族,戰國末期韓國人(今河南省新鄭)。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後世稱“韓非”或“韓非子”,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韓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後,後人輯集而成的。據《漢書·藝文志》著錄《韓子》五十五篇,《隋書·經籍志》著錄二十卷,張守節《史記正義》引阮孝緒《七錄》(或以為劉向《七錄》)也說“《韓子》二十卷。”篇數、卷數皆與今本相符,可見今本並無殘缺。自漢而後,《韓非子》版本漸多,其中陳奇猷《韓非子集釋》尤為校注詳贍,考訂精確,取捨嚴謹;梁啟雄的《韓子淺解》尤為簡明扼要,深入淺出,功力深厚。

作者思想

《韓非子·難言·第三》選自《韓非子》
韓非雖死,但他的思想卻在秦始皇、李斯手上得到了實施。韓非著作吸收了儒、墨、道諸家的一些觀點,以法治思想為中心。他總結了前期法家的經驗,形成了以法為中心的法、術、勢相結合的政治思想體系,被稱為法家之集大成者。
韓非著重總結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融為一本。他推崇商鞅和申不害,同時指出,申商學說的最大缺點是沒有把法與術結合起來,其次,申、商學說的第二大缺點在於“未盡”,“申子未盡於術,商君未盡於法”。(《韓非子 定法》)韓非按照自己的觀點,論述了術 法的內容以及二者的關係,他認為,國家圖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權術,同時臣下必須遵法。同申不害相比,韓非的“術”主要在“術以知奸”方面有了發展。他認為,國君對臣下,不能太信任,還要“審合刑名”。在法的方面,韓非特彆強調了“以刑止刑”思想,強調“嚴刑” “重罰”。
尤可稱道的是,韓非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法不阿貴”的思想,主張“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這是對中國法制思想的重大貢獻,對於清除貴族特權、維護法律尊嚴,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