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正卿

韓正卿

韓正卿(1934—2015)男,漢族。甘肅省宕昌縣人。1949年國小畢業。同年9月岷縣解放,在岷縣良恭區解放軍62軍騎兵營搞支前工作。

基本信息

韓正卿

韓正卿 韓正卿

鄉區政權建立後,派任良恭區青年幹部、好梯鄉副鄉長。1952年調幹校學習,結業後留任中共武都地委組織部幹事。1955年調中共甘肅省委組織部任幹事、專職黨支部副書記。1965年下放武都鍛鍊,任東江公社書記。“文革”期間,冒著極大政治風險,一心一意抓生產。身穿麻布坎肩,腳蹬麻鞋,同社員一起平田整地,修渠壘堰,鑿山開洞,打壩築堤,築起2000多米長石頭河堤、兩條蜿蜓盤山渠,與白龍江爭出1200畝水稻田,結束了東江沒有旱澇保收田的歷史。為弘揚他帶領幹部民眾治山治水的苦幹精神,中央新聞記錄片廠製作了《戰天鬥地繪新圖》、《紅日照東江》兩部專題紀錄片。

民樂縣委書記任內

晚年的韓正卿 晚年的韓正卿

1972年8月調任中共民樂縣委書記。面對地廣人稀、十年九旱、災害不斷、民眾缺糧少錢的狀況,提出在全縣建設“十庫百塘千里渠”的改變貧困面貌的工作思路。任職8年間,民樂縣糧食總產量從1.1億斤上升到2億多斤,翻了一番。發動民眾在荒灘上栽種蘋果梨3000多畝,後來發展到10萬多畝。1987年民樂縣的蘋果梨進京參評,奪得全國第一;1991年,被國家農業部評為全國梨類第一名。但他的家仍和在武都東江公社一樣,十多平米的小屋中一座大炕、一條兩屜桌、兩口舊板箱,內裝著記錄著歲月和酸甜苦辣的800萬字的日記。一位資深的新華社記者在民樂縣採訪時,寫下了一篇極有影響的報導《民樂縣委書記韓正卿的家》。這篇文章後來被當做範文編進了中等學校語文教學課本。

定西地委副書記任內

1986年5月18日,韓正卿陪同胡耀邦視察定西 1986年5月18日,韓正卿陪同胡耀邦視察定西

1980年8月,調任中共定西地委副書記、行署副專員。1981年,去抓靖遠縣興堡子川電灌工程,兼任工程指揮。吃住在工地,精心指揮施工,於1984年完成總乾渠調試上水,相繼實現北、東乾渠通水,使靖遠縣9個鄉15萬畝旱地變成水澆地。

1983年,擔任中共定西地委書記。針對全區植被破壞嚴重、民眾缺柴燒的實際,積極推廣節柴灶,發動全區45歲以下萬名幹部,每人一把泥瓦刀,深入農戶協助改建新爐灶。經過一個時期的工作,共改建30萬戶的爐灶,每年節約燃料1億多斤,。他的舉措得到了當時中央和省委主要領導的肯定和讚揚。《人民日報》曾對此事作了報導。對水路、旱路不通的特困地區,按照國務院的移民方案,先後動員8萬人遷移到了提灌工程收益的地區安家落戶。為發展當地企業,南下各省“取經”,爭取外省支持,建起了定西無紡織地毯廠。在定西工作的8年中,堅持不懈的帶領民眾興修梯田百萬畝,糧食生產不斷增加,鄉鎮企業出具規模。人均收入由1980年的90元提高到1989年的400多元,使“隴中苦甲天下”的定西地區民眾基本上解決了溫飽。

“兩西”指揮任內

韓正卿書法 韓正卿書法

1989年,調任中共甘肅省委常委、“兩西”農業建設指揮部指揮。分管農村工作之外70%的時間在“兩西”(河西、定西)地區基層調研,現場辦公,就地解決問題。在他和指揮部的帶領下,“兩西”地區的貧困面由1982年的 75%下降到1992年的27%左右。之後,甘肅省委、省政府決定將原老區困難地區領導小組辦公室與“兩西”指揮部合併,成立甘肅省扶貧開發辦公室,任命他為主任。1992年先後6次下隴南探索南部高寒地區扶貧攻堅路子。

引大工程指揮部、省政協副主席工作期間

1989年兼任甘肅省引大工程指揮部黨委書記、指揮。他把鋪蓋搬到永登縣引大工程指揮部,一個工區一個工區地調查研究,解決問題。1992年7月8日,大通河上游突降暴雨,水位陡漲,天堂寺渠首工程的圍堰被淹,基坑進水,情勢危急,當時他正在蘭州參加會議,接到電話立即啟程,冒雨直奔現場,夜以繼日的指揮圍堰,經過5個晝夜搶修,加高了圍堰,保證了渠首工程安全。

1993年1月,任甘肅省政協副主席。分管農業,繼續兼管扶貧、引大方面的工作。1995年獲全國十大“扶貧狀元”第一名。

退休之後

韓正退休後出席一些活動 韓正退休後出席一些活動

1998年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後,念念不忘家鄉甘肅省宕昌縣韓院鄉的脫貧致富,在家鄉的土地上種起了成片的杜仲樹。

2015年12月31日00:45分,因病在蘭州逝世,享年82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