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占文

韓占文

韓占文,男,1984年在河北大學獲學士學位,1987年在雲南天文台獲碩士學位,1995年在英國劍橋大學(天文研究所&聖體學院)獲博士學位,1998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後出站。2012年8月3日,任雲南天文台台長(任期5年)。主要從事雙星演化研究和大樣本恆星演化研究,給出了恆星演化晚期外殼的拋射判據、白矮星雙星的物質交流穩定性判據、單星和雙星的初始-終止質量關係,解釋了銀河系行星狀星雲的分布,提出了鋇星及CH星的形成模型、簡併雙星的形成模型、B型亞矮星的雙星模型,回答了雙星演化的幾個基本問題。其多項理論預言已得到國際學者的觀測證實,如預言的鋇星豐度-軌道周期關係得到了Zacs的觀測證實。 2017年7月,入選為201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 2017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現任政協雲南省第十二屆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兼職)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韓占文,天體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84年本科畢業於河北大學物理系光學專業,主要從事恆星結構和演化的研究。韓占文院士在頂級天文刊物上發表論文129篇,受到SCI他引4507篇次,發展了雙星星族合成研究,並套用於特殊恆星大樣本觀測結果的理論解釋;建立了熱亞矮星、鋇星、雙白矮星等特殊恆星的形成模型,闡述了雙星在特殊恆星形成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學術兼職

韓占文是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大樣本恆星演化研究團組首席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是國際天文聯合會會員、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會員、歐洲Ia型超新星計畫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節點成員、雲南天文台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天文台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河北大學兼職教授。

任免信息

2017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8年1月30日,政協雲南省第十二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任命韓占文為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兼職)

2018年12月6日,河北大學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占文受聘簽約儀式,任命韓占文為河北大學兼職教授。

研究項目

參加了攀登計畫和973計畫,主持了國家傑出青年基金一項、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一項。

研究方向

傳統恆星演化

恆星演化晚期外殼拋射判據

雙白矮星物質交流穩定性判據

FGB/AGB核質量恆星光度半徑關係

情況B雙星演化

相接雙星演化

大樣本恆星演化

行星狀星雲的形成

鋇星、CH星的形成

簡併雙星的形成

B型亞矮星的形成

Ia型超新星前身星研究

AM CVn星的形成

激變變星的形成

脈衝星雙星的形成

黑洞雙星的形成演化

共生星的形成

恆星演化理論在星系研究中的套用

橢圓星系的UV upturn

演化星族合成方法

研究成果

1.恆星演化晚期外殼拋射判據:

提出了恆星演化晚期外殼拋射的判據和恆星的初始-終止質量關係。算出單星演化產生的碳氧白矮星最大質量為1.1M⊙,它低於公認的Chandrasekhar質量極限(1.4M⊙),這個結果將影響宇宙中重元素豐度的計算值。第一次從理論上證實了已有的行星狀星雲測距方法是可靠的。給出白矮星質量分布與星族年齡和化學豐度之間的關係。

2.百萬顆雙星同時演化—行星狀星云:

系統地研究了行星狀星雲的形成、雙星演化與行星狀星雲形成之間的關係,研究了白矮星雙星(如激變星,雙簡併星,Ia型超新星的原星等)的形成機制。

3.百萬顆雙星同時演化—鋇星、CH星:

系統地研究了鋇星和CH星及相關天體的形成,提出了四種形成機制,成功地解釋了鋇星的軌道周期分布、質量函式分布和鋇星的數量,指出鋇星的化學豐度與其軌道周期強烈相關,並預測了它們之間的關係。

4.百萬顆雙星同時演化—簡併雙星:

系統地研究了簡併雙星及相關天體的形成,提出了簡併雙星形成的三種形成機制。

5.射電脈衝星:

研究了射電脈衝星的軌道周期和白矮子星質量之間的關係。

6.主序恆星:

根據最新的恆星演化模型,給出了零齡主序恆星的光度和半徑的解析表達式,為恆星、星團和星系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方便的工具。

7.核質量-恆星光度關係:

根據最新的恆星演化模型格線,系統地研究並給出了最新AGB/FGB星核質量-恆星光度唯一關係以及星族I和星族II AGB/FGB星核質量-恆星半徑關係。

獲得榮譽

2016年10月21日,獲得2016年何梁何利基金獎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