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佐村

”師保國說,“由於村里所有的家禽都進了圈,街道上見不到動物糞便了。 49歲的師保民是韓佐村的普通村民,他家6口人,卻蓋了兩棟兩層小樓。 在村“兩委”的帶領下,韓佐村村民思想不斷解放,外出務工、外出做生意的人越來越多了。

基本信息

概述

我國有兩個韓佐村, (1)河南省開封市尉氏縣崗李鄉韓佐村,(2)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韓佐鄉韓佐村。

11、河南省開封市尉氏縣崗李鄉韓佐村

基本情況

河南省開封市尉氏縣崗李鄉韓佐村在尉氏縣城的正西47里。該村地處崗李鄉的北部,距離鄉政府所在地13里,位於黎明河與蟄龍河中間。目前全村有3000多口人,5100畝沙崗薄地,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蔬菜專業村。
民國以前,隸屬洧川縣。是洧川縣城北的一個經濟中心,商店鱗次櫛比,和縣城差不多,稱韓佐鎮。1954年撤銷洧川縣,併入長葛縣(政務院1954年6月21日批准)後,韓佐鎮也隨之降為村級建制,但周邊民眾仍習慣稱其為韓佐街。1965年洧川公社劃歸尉氏縣管轄後,韓佐村隸屬尉氏縣崗李鄉。
現存有《重修洪山廟碑記》、嵩岳廟、唐代大中年間的墓志銘等文化遺址。

村名來歷

春秋戰國時期,該地是韓國屬地,因而得名。

韓佐師氏

韓佐村是洧北師氏的發源地。明朝洪武四年,師氏始祖師公讓奉諭移居尉氏縣崗李鄉韓佐村,奠定了洧北師氏的根基。因韓佐當時是洧川縣城北的一個鎮,師氏便以洧北師氏自稱。始祖公讓與始祖母王氏結婚,生興、隆、福、懋四個兒子,此後子孫分別自稱為長門、二門、三門、四門。

新農村建設

上世紀90年代初,提起崗李鄉韓佐村,尉氏縣的民眾無人不知“那是個有名的亂村”。這幾乎是所有人對該村的評價。當時,全村年人均純收入不到800元,打架鬥毆、小偷小摸、賭博迷信及不贍養老人等醜惡現象時常發生,街道泥濘難行,民房破爛不堪。而現在,提起韓佐村,尉氏民眾沒有不豎起大拇指稱讚的——不僅僅是村民年人均收入達到3500元,不僅僅是街道整潔、路燈林立、排水溝縱橫交錯,也不僅僅是尊老敬老的“老人節”、弘揚孝德的“好兒媳”評選,也不僅僅是“中州新村”、“文明村”等50多項榮譽稱號……
村容整潔 仿佛置身都市中
3月13日晚,記者到韓佐村採訪,只見寬闊平坦的街道十分整潔,兩邊路燈照亮了整個村莊,街旁商店、飯店仍在營業,人群熙熙攘攘,一片繁華景象。“俺村30條街道及環村公路共35公里全部修成了瀝青路,所有居民門口都通上了瀝青路和排水溝。”該村村支書師保國告訴記者。站在路燈下,看著忙碌的人們,記者感覺如置身都市之中。
“2000年沒有規劃之前,俺村街道又窄又亂,居民出門極不方便。”師保國告訴記者。當時,村民周金柱母親去世,門口胡同僅寬1.2米,根本無法出殯,周金柱竟急得跪地不起。村民韓廣山家院裡地勢低,每逢下雨,四周的水就向院中猛灌,致使他家的東房倒塌、北房牆壁裂縫,差一點釀成大事故。而像韓廣山家一樣情況的還有10餘家。2000年,師保國請縣有關專家來村里丈量、規劃,並籌資300萬元對部分住房進行了搬遷,整修了道路。如今,雨天出門不踩泥、夜晚出行有路燈,心中別提多愜意了。
“村裡的糞堆、垃圾堆哪裡去了?”記者問師保國。“俺村各家地頭都建了一個儲糞池,所有的糞及需漚的秸稈都拉到了那裡面。”師保國說,“由於村里所有的家禽都進了圈,街道上見不到動物糞便了。”記者走進村民師國安家,燈光下,看到院子裡地面十分乾淨,自來水水池下排水道直通門前的排水溝,生活垃圾整齊地堆在一輛三輪車上。“我每隔一天向儲糞池運送一次。”師國安指著三輪車說。
師保國告訴記者,居民家家戶戶都通了有線電視、自來水,90%的村民家中裝上了電話。田地里的設施更完備:機井175眼,每20畝地一眼井,農田高、低壓線路28公里,潛水泵200多台,澆水時只需一個人抱來水管即可。
生活寬裕 幸福像花兒開放
49歲的師保民是韓佐村的普通村民,他家6口人,卻蓋了兩棟兩層小樓。“這棟樓是2002年蓋的,花了8萬多元,裝修花了2.5萬元。”師保民告訴記者。330平方米的樓房裡鋪的全是木地板,電暖器、電冰櫃等家用電器應有盡有,廚房裡有消毒櫃、煤氣灶,洗浴間裝著熱水器,他家裡里外外乾淨整潔。“你家一年收入多少錢?”記者問。“不算多,也就人均1萬元吧。”師保民說,“我種的兩畝菜年收入1萬多元,開的副食品批發商店年收入3萬多元,再加上俺出去做金屬收購生意掙的一兩萬元。”
“俺村村民年人均純收入達1萬元的至少有200戶。”村支書師保國說,“農業結構調整讓村民的腰包鼓了起來,再加上有的在外打工、做生意,俺村人均收入超過了3500元。”
韓佐村的農業結構調整是從1998年開始的,師保國帶領黨員幹部到山東省壽光縣參觀取經後,在村里召開建菜棚動員會。當時,村民一無資金、二無技術、三無膽量,師保國就從縣有關部門協調來資金分給各戶,又從省農科院請來專家、教授講課,並與種植戶簽訂了包銷契約。很快,一座座日光溫室、塑膠大棚建立起來了,目前全村共建大棚8000多座,種植反季節蔬菜2000畝,並被省技術監督局認定為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僅此一項,全村人均收入增加1000多元。
在村“兩委”的帶領下,韓佐村村民思想不斷解放,外出務工、外出做生意的人越來越多了。“這也是該村經濟的一個增長點。”郵遞員劉占軍告訴記者,“我每月要向韓佐村送15萬元到20萬元的匯款單。”
去年,曾經是村里最窮的村民之一的師占京蓋起了一棟樓。“前幾年,兩個孩子上學、妻子有病,俺家經濟十分困難,我就想讓孩子輟學。”師占京說。1999年,他種了4畝韭菜,妻子在家養了6頭牛,收入迅速增長,2005年收入高達4萬元。“孩子大學畢業後,我準備買輛汽車開開。”昔日聞名的窮戶,如今竟有如此之豪情!
而感到幸福的還有師老妞等13戶貧困戶,從1995年開始,村里相繼為他們建起了新房、買來了彩電,並引導他們走上了脫貧之路;全村有21位孤寡老人,醫療費村里全額報銷……
鄉風文明 東風吹來滿眼春
“如果8時開民眾會,全村村民7時30分肯定到齊!”師保國告訴記者,“俺村村民就有這樣的素質。”通過採訪,記者被韓佐村村民的素質之高所折服。
鏡頭一:2006年1月9日,《梨園春》節目組在村東頭演出,台前兩米畫出了隔離線,現場5萬名觀眾(包括外地觀眾),沒有一人越線。
鏡頭二:上午,村民師翠花澆完地,她看電錶共用了4千瓦時電,遂將4千瓦時電的電費塞進電錶盒;下午,師國安接著澆地,澆完後他拿出自己應出的電費連同師翠花拿的電費一起交到村電工室。多少年來,該村的電工從不用查電錶,而電費一分不少。村民素質提高,治安狀況更好,10年來,全村沒有丟過一件物品,沒發生過一起刑事案件。
3月14日上午,記者走進村民高某家中時,她正給年邁的婆婆削蘋果,老太太心情舒暢、滿面笑容。而在幾年前,老太太曾無家可歸,兩個兒媳婦都不盡贍養義務。當時,不孝順老人的現象在韓佐村有很多,有一對老夫婦甚至被迫住在機井房裡很長時間。村“兩委”於2001年開始將每年臘月初十定為“老人節”,開大會評出10位好兒媳。在第一個“老人節”前夕,全村所有不與父母住在一起的村民都將父母接回了家中。“老人節”當天,該村將70歲以上的老人請到村委會大院,讓他們看演出、拉家常、吃飯,並發給每人價值100元的衣物。對村民評選出的“好兒媳”,則為其披紅戴花,各發獎金500元。“從此以後,俺村的兒媳婦爭著孝順公婆。”師保國說,“全村婆媳關係、妯娌關係、鄰里關係得到極大改善,尊老愛幼蔚然成風。”
在村閱覽室,記者看到幾位村民正在看書、讀報。村民尚根梅邊翻看《養牛技術指南》邊摘抄。“我得不斷學習新技術才能讓俺養的牛長得更快。”尚根梅說。摘抄完,她合上本子就要走,記者問她去哪裡,40多歲的尚根梅笑著說:“村里成立了鼓樂隊,我是隊員,每天下午得訓練。”

2、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韓佐鄉韓佐村

甘肅武威市涼州區韓佐鄉韓佐村位於甘肅涼州區東南部,312國道線與韓古公路貫穿全境。村內曾有韓佐寨而得名。韓佐鄉政府駐韓佐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