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奇定理

韋奇定理

即使你已有了主見,但如果有十個朋友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難不動搖。 提出者: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經濟學家伊渥·韋奇。

概述

韋奇定理 韋奇定理

每個人一生中都做出各種決策,大到擇業、婚戀,小到出行、購物等。而借用老馬的話,人又是一種社會性動物,周圍都有家人、親戚、朋友和同事等人際交往圈。因此,在準備做出決策時,不可避免就會諮詢他人的意見。這時,就必然面臨韋奇定律的困擾。

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經濟學家伊渥·韋奇曾說:即使你已有了主見,但如果有十個朋友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難不動搖。這種現象就被稱為韋奇定理。

當一群遠足的人走到一個岔路口,向左走,還是向右走?如果你想往左走,但其他人都想向右,這時你會選擇一個人勇往直前,還是去跟隨眾人的腳步呢?對一件事情大家都在眾說紛紜,各執己見,莫衷一是時,你是旗幟鮮明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做報曉的雄雞;還是人云亦云,做群鳴的青蛙?當你做出一個決定時,如果身邊的人都不支持你,甚至懷疑、否定你,這時,你還會相信自己是正確的嗎?你還會有勇氣和決心來執行自己做出的決定嗎?不是有這樣的一句話,當周圍所有的人都說你做的決定是錯誤的,你的決定就一定是錯誤的。

韋奇定理告訴我們,即使我們已經有了主見,但如果受到大多數人的質疑,恐怕你就會動搖乃至放棄。但許多偉人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比別人看得更高、想得更遠,更堅定地忠於自己所做出的選擇。

在盲目從眾和剛愎自用中找個臨界點。

要點

韋奇定理有以下要點:

1、 一個人有主見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2 、第一要確定你的主見是建立在對客觀情況準確把握的基礎上,第二要確信你的主見不是固執的;

3 、對於別人的意見,未聽之時不應有成見,既聽之後不可無主見;

4、 不怕開始眾說紛紜,就怕最後莫衷一是,各說各的理,各講各的經,最後誰也弄不清的結局就是慘敗的開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標,每個人的思維方式也不一樣。所以,一旦選定了自己人生的目標,選定了想要的生活方式,就不要用別人的觀念來衡量自己的價值。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堅持不懈,終成正果。盲目聽信別人的評論,不加思考的採納別人的觀點,只能導致自己無所適從,迷失最初的方向,最終一事無成。

案例

話說三國時期,群雄逐鹿,劍拔弩張。曹操北踞中原,試圖吞併江南。在南下征戰之前,曹操向孫權修書表示,欲“與將軍會獵於吳”,威脅之意溢於紙面。東吳朝野頓時人心惶惶,大臣們分成兩派,以三世老臣張昭為首的一派認為曹操勢力極盛,難以與之抗衡;而以周瑜為首的一派軍方少壯派為主的,就主張力抗曹賊。到底做何決策?降者易安,戰恐難保。就在這關鍵時刻,孫權聽從了周瑜等人的意見,更堅定了與曹操戰鬥到底的信念,並當場拔出寶劍,砍下案頭一角,斬釘截鐵地說“孤意已決,再有言降者,如斯!”於是,在英主的領導下,東吳將士奮力抗戰,於是有了赤壁一戰的輝煌,打得百萬曹軍“檣櫓灰飛煙滅”,不可一世的曹操敗走華容。

在這個例子裡,孫權本身不願做亡國之君,再就是對東吳的軍事實力有相當了解,本意就想力戰拒曹,周瑜等一幫軍方將領的支持,更堅定了他的信念,最後在內閣會議上,雖然開始戰、和兩立,但最後卻高度統一達成共識,所以才讓曹操幾近覆滅。

雖然歷史不能推翻,但我們可以假設。如果孫權是自己毫無主見,又對東吳的士氣、軍力不了解,在內閣會議上,他肯定一頭霧水。或者盲目從眾,獻地求和;或者逞匹夫之勇,如果周瑜等人也反對力戰,他卻一意孤行,不顧實際情況拚死力戰,那么曹操肯定就百萬雄師過大江了,孫權也自然國破身擒,成亡國之君。

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有助於更全面的掌握信息、更深入地分析問題,以最小的偏差做出正確的決策;但過多地聽取別人的觀點,往往導致自己思維混亂、莫衷一是,難以堅持自己的選擇。這看起來是一個可笑的悖論,但確實是人們經常走進的怪圈。

點評

1、未聽之時不應有成見,既聽之後不可無主見。2、不怕開始眾說紛紜,只怕最後莫衷一是。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