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石

鞭石又名陰陽石,在《藝文類聚》中對其進行了引注。是乞求晴雨和洽典故中的奇石。酈道元《水經注.夷水》也對其做出了釋義。

基本信息

拼音:biān shí
解釋:①指做事得到神助。②乞求晴雨和洽的典故。

解釋①

典源

晉·伏琛《三齊略記》
秦始皇于海中作石橋,海神為之豎柱。始皇求與相見。神曰:「我形醜,莫圖我形,當與帝相見。」乃入海四十里,見海神,左右莫動手,工人潛以腳畫其狀。神怒曰:「帝負約,速去。」始皇轉馬還,前腳猶立,後腳隨崩,僅得登岸。畫者溺死於海,眾山之石皆傾注,今猶岌岌東趣,疑即是也。(據《五朝小說大觀》本)
《太平御覽》卷四〈天部四·日下〉
《三齊略》:「秦始皇作石橋於海上,欲過海看日出處。有神人驅石,去不速,神人鞭之,皆流血,今石橋猶赤色。」

釋義

“ 始皇 作石橋,欲過海觀日出處,於時有神人,能驅石下海, 城陽 一山石,盡起立……雲石去不速,神人輒鞭之,盡流血,石莫不悉赤。” 後遂用“鞭石”喻造橋有如神助,指做事得到神助。

同源典故

東海橋 石橋 石橋東望 祖龍不成橋 祖龍鞭 秦帝橋 秦橋 秦王構石 秦王樹石橋 秦王鞭 秦皇架石橋 鞭山驅石 鞭橋 鞭血 

示例

北周 庾信《哀江南賦》:“東門則鞭石成橋,南極則鑄銅為柱。”
蘇軾《兩橋詩·西新橋》:“岌岌類鞭石,山川非會稽 。”
元 陳樵 《蔗庵賦》:“ 秦人鞭石而望洋, 謝娥入海而增喟。”
王世貞《太和即事》詩之一:“路疑鞭石就,室似鑿空懸。”
作者詩題詩句
劉長卿登東海龍興寺高頂望海簡演公煙開秦帝橋,隱隱橫殘虹。
周匡物應舉題錢塘公館萬里茫茫天塹遙,秦皇底事不安橋。
唐彥謙鹹通中始聞褚河南歸葬陽翟是歲上追敘風概因成二十韻北軍那奪印,東海漫難橋。
徐凝寄海嶠丈人自言來此雲邊住,曾看秦王樹石橋。
徐釣者自吟曾見秦皇架石橋,海神忙迫漲驚潮。
李嶠秦王空構石,仙島遠難依。
李昌符送人入新羅使愁約三年外,相迎上石橋。
李白永王東巡歌十一首祖龍浮海不成橋,漢武尋陽空射蛟。
顧況送從兄使新羅蟾蜍同漢月,螮蝀異秦橋。

解釋②

相傳難留城(今湖北宜昌)山上有一石洞,洞中有兩塊大石,俗名陰陽石。陰石常濕,陽石常燥。每遇水旱不調,百姓便進洞祈福。天旱則鞭打陰石得雨,雨多則鞭打陽石天晴。事見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夷水》。後作為乞求晴雨和洽的典故。

示例

北周 庾信 《和樂儀同苦熱》:“鞭石未成雨,鳴鳶不起風。”
杜甫《雷》詩之二:“暴尪或前聞,鞭石非稽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