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撻者

米格-23戰鬥機,北約稱之為“鞭撻者”。是前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變後掠翼單座單發超音速戰鬥機,是前蘇聯第一種重型戰鬥機,也是米高揚一生中最後一個親自掛帥的項目。米格-23有三種主要改型,其中米格-23是原型機;C/MΦ型是制空型;У型是雙座教練機;MC是C型的出口型。

米格-23戰鬥機,北約稱之為“鞭撻者”。是前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變後掠翼單座單發超音速戰鬥機,是前蘇聯第一種重型戰鬥機,也是米高揚一生中最後一個親自掛帥的項目。米格-23有三種主要改型,其中米格-23是原型機;C/MΦ型是制空型;У型是雙座教練機;MC是C型的出口型。

戰機簡介

米格-23是前蘇聯研製的變後掠翼超音速戰鬥機,1964年開始設計,1967年5月26日原型機首飛,米格23—鞭撻者
1970年開始裝備前蘇聯空軍,1973年開始大批生產,1985年左右停產,共生產約3000架。西方綽號“鞭撻者”。除裝備前蘇聯空軍外,還出口到保加利亞、捷克和斯洛伐克、阿爾及利亞、埃及、伊拉克、敘利亞、衣索比亞、越南、古巴、前民主德國、利比亞、印度等國。2009年,俄羅斯有少量該型機在役。

技術背景

進入20世紀60年代後,從40年代就開始研究(德國Mep.1011)的變後掠翼技術開始走向成熟。我們知道:平直翼(除超薄平直翼外)有利於低速飛行。但當飛行速度接近音速時,會產生激波使阻力劇增。人們轉向後掠翼(包括三角翼),後掠翼不但可以延遲激波產生,而且超音速時產生的激波強度比平直翼小得多。但是大後掠翼飛機的低速性能很差,需很長的滑跑距離才能起降,經濟性和安全性都不好。

變後掠翼技術解決了這一問題,一般的變後掠翼由固定的內翼和活動的外翼兩部分組成,內翼外側裝有貫穿機翼厚度的轉軸,外翼通過轉軸與內翼相連線且可在機械力的驅動下圍繞轉軸前後掠動。可變後掠翼變化範圍通常在20到75度之間,在此範圍內,由飛行員操縱調節後掠角,也可由電腦進行自動調節。

變後掠翼解決了高低速飛行之間的矛盾。高速飛行時用大後掠角,飛機的阻力小,加速性好;低速飛行時使用小後掠角,機翼展弦比大,續航時間長,飛機的經濟好且起降安全,缺點是使得飛機結構變得複雜,重量增加,可靠性下降。

研發過程

20世紀60年代初米高揚-格列維奇設計局的設計師們開始注意變後掠翼技術,他們分析了美國在研製第一種蘇聯米格-23變後掠翼超音速戰鬥機
此類飛機F-111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同時根據自己的計算做了許多不同的模型拿到中央空氣動力研究院的風洞去作在不同狀態下(起降、亞音速、超音速)的試驗,試驗的結果說明變後掠翼確實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改善飛機的性能。當時設計師們在結構和氣動領域需要解決的第一個基本問題是要找到正確的位置來放聯接內外翼的轉軸,進而決定翼展和翼弦。另一個問題是要決定內翼(固定翼段)的形狀。其次還必須研製新的飛行控制系統。當時米高揚特意挑選了一批幹勁十足,創意多多的工程師們來組成研製隊伍,他們以創紀錄的速度解決這些大大小小的難題,迅速拿出了原型機的初步設計:新飛機將使用由飛行員掌握,三級變動(16度-45度-72度)安裝於上機身的可變後掠翼,將採用兩側進氣而不是米格戰機傳統上用的頭部進氣布局,頭部裝載的新型火控雷達將使戰機獲超視距作戰能力——可發射新型中程空空飛彈,將裝上大推力的渦噴發動機使飛機的外部掛載能力大大提高。新一代的青年近衛軍們夜以繼日地忘我工作著,原型機很快就開始進入了裝配生產線。MiG-23是米高揚一生中最後一個親自掛帥的項目,他本人在1969年5月27日於辦公室中心臟病突然發作,被立即送入醫院,從此一病不起,經若干次大小手術後於最後一次心臟手術後不治去世。為紀念他,米高揚的辦公室內的擺設至今仍保持著他最後一個工作日時的樣子。60年代中,和蘇霍伊,雅科夫列夫設計局一樣,米格設計局也想用在機身上加升力發動機的方式來改善起降性能。他們搞了一種原型機來驗證這個想法,該機機體側面看上去和MiG-23一樣但有三點不同:用三角翼,機身中部有向下的小發動機,進氣道入口處用半圓調節錐(和法國的幻影機一樣)而不是用
豎板調節,該機代號MiG-23-01,1967年3月首飛。試飛的結果是令人失望的,西方給該機的別名叫“非教徒”(faithless),米高揚等人也確實對她喪失了信心,關鍵是那台小發動機只在起降時有用,在飛行時沒用,它不但占據了機體內用來放燃油的空間也使得機身下不能放掛架。最後此型被放棄了,蘇霍伊設計局也停止了類似的Su-15改型的發展,只有雅科夫列夫繼續研製後來搞出了Yak-38艦載機。在停止了三角翼+升力發動機的原型機後,設計師們集中全力發展採用變後掠翼的MiG-23-11原型機。當時從MiG-21所用的發動機改進而來的R-27發動機已經做好,1967年4月10日變後掠翼原型機首飛成功(機翼設定在16度後掠角)。在兩天以後的第二次試飛中,試飛員就成功地飛了所有的三種後掠角。試飛是如此的成功以至於試飛員在他的試飛日誌上大書:“哇!從16度角飛到72度角!這是第一次!棒極了!”根據在試飛中發現的問題,重新設計了機翼(增大了機翼面積。),改良後的原型機試飛了97次,極為成功。1968年11月6日米高揚簽發了試飛總結報告,該機迅速通過國家鑑定,被批准大批量生產。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