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有貴

鞏有貴(1899-1962),男,山西省陽高縣人,東小村鞏氏家族後裔,曾任民國國大代表。祖父鞏舉林,清朝官員。父鞏潤,為潤第三子。閻錫山祖父曾在鞏氏家族企業內擔任會計十多年,父鞏潤曾長期資助閻錫山求學。1927年7月晉、奉軍閥混戰時,遷徙尉家東小村(今東小村)。抗日戰爭時期定居大同城內獅子街36號鞏宅。大同市著名的實業家、古建築雕塑彩繪修補專家。姐妹有鞏喜榮、鞏喜茹、鞏喜花。有子鞏祥、鞏英。

基本信息

建築雕塑學藝

鞏有貴1899年4月出生於陽高縣東井集鎮東大柳樹村。後因事故鞏氏家族曾遷居東小村,亦曾遷居大同。

鞏有貴讀完六年私塾之後,於民國元年(1912年)十三歲時去蒙古庫倫(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首都烏蘭巴托)學習建築蓋制仿古式樓堂館所、佛寺廟宇、磚瓦燒制、繪畫佛教壁畫、雕塑各種佛像以及捏瓮、捏鎪、捏泥人、磚雕、石雕等民間工藝古代作品。掌握了一定的專業特長技術,並掌握了製造秦磚漢瓦的基本方法和燒磚窯技術。並且自己能夠燒制出優秀的“秦磚漢瓦”傳統產品。加上其父鞏潤所學古建知識的口耳相傳、手授指導,成為民間工藝製造專家,作為古建築修補專家,聞名國內外。

職業經歷(民國)

民國七年(1918年)回到大同,他組建鞏氏仿古建築工程隊。自任隊長。招收工人百餘名,承攬建築蓋制省立第三中學校,校址在十里店(現大同師範)、基督教首善醫院(地址在北門外操場城,現大同二醫院)、天主教神學院(地址在臥虎灣,現大同第七醫院,原大同鐵路醫院)建校、建院工程。並且還修善大同的古廟寺院,包括雲岡石窟、觀音堂、善化寺、上下華嚴寺、文廟大殿、九龍壁、興國寺、七佛寺、極樂寺等,還去太原晉祠補塑佛像。以上這些工作至民國廿六年(1937年)日軍占領大同止。

從民國廿八年(1939年)開始,鞏有貴開辦鞏氏古城磚瓦廠,廠址選在大同東門外古城村北,占地面積3.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1萬平方米。建有32門輪窯2座,串窯2座,設備從日本、德國進口。僅用一年時間就建成投產。年產磚1000萬塊。用七輛膠皮大馬車運輸。雇用工人百餘名,全部由原鞏氏仿古建築工程隊的人員集體改編進廠。

民國廿九(1940)年在青磁窯開辦了“鞏氏石灰廠”,資金達1650塊銀元,雇用工人26名,年產石灰26725噸,產值2538塊銀元。就地利用石灰岩、河卵石,圍建土窯燒制,供當地零星修繕建築使用出售。最高年產量達3萬多噸。同年在古城磚瓦廠建起大口窯、御河窯,生產小板瓦、小角瓦、大青瓦,年產瓦24萬片。瓦的生產,以手工操作,就地取材,人工壓制,小口窯焙燒而成。民國卅一年大同鐵路、公路使用石子,打壩、壘牆使用石子,於是鞏有貴又在老平旺、口泉鎮開辦了石料廠,並在口泉鎮又建了一個石灰廠。1952年歸公,1955年兩個石料廠和一個口泉石灰廠合併,成為狼兒溝石料廠。歸市建材工業局。1942年鞏有貴開辦時,兩個石料廠年產石子2萬立方米。最高達到4萬立方米。口泉石灰廠年產石灰2萬噸,最高達到3萬噸。青磁窯石灰廠1952年歸公,成為市手工業聯社集體所有制企業,改名為“青磁窯建材廠”。原民國廿六年(1937年)日軍占領大同後,由日本磐城士敏土株式會社,在口泉開辦建造的洋灰廠(現大同水泥廠)於1945年10月國民山西省政府省長閻錫山派原任大同的“偽晉北自治政府”民生廳廳長,山西陽高人呂澄瀛為組長接收大同口泉洋灰廠。該廠由閻錫山組建的山西省西北實業建設公司接管,改名為:“山西省西北實業建設公司西北洋灰廠大同分廠”。閻錫山任命呂澄瀛為山西省西北實業建築公司大同工廠管理處處長(主任)。鞏有貴為西北洋灰廠大同分廠廠長。1946年1月呂澄瀛調省政府,閻錫山任命鞏有貴為省西北實業建設公司大同工廠管理處處長(主任)兼西北洋灰廠大同分廠廠長。1947年鞏有貴調大同晉紀水利公司任經理,大興築壩引水工程(工程地址在十里河及魏辛莊等20個村莊),併兼任總監。

1948年調回大同興晉產業實業公司仍擔任經理。鞏有貴在民國年間,曾擔任過山西省民營董事會董事、大同興晉產業實業公司經理、山西省西北產業實業建設公司大同工廠管理處處長(主任)、西北洋灰廠大同分廠廠長、省西北產業實業建設公司事務技術委員會委員、建材工業技術委員會委員、省西北產業實業建設公司大同同仁聯誼會會長等職。辦公地址在古樓西街南戲院,原為產業實業公司駐址。

1948年4月29日作為建築材料工業家,實業家出席國民黨在南京召開的“國民大會”,為“國大”特別邀請知名人士代表(以上職務抄於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原國民黨南京中央政府檔案局留存)。

鞏有貴在擔任西北洋灰廠大同分廠廠長期間,工廠工人有184人,職員33人,共217人。由日產80噸,擴建提高到日產200噸。主要生產325#礦渣矽酸鹽洋灰和425#礦渣矽酸鹽洋灰。325#礦渣矽酸鹽洋灰為優質洋灰。洋灰工藝採用濕法生產,從礦山開採、石灰石進廠、原料配製、燒成熟料製成、包裝成商品出廠,由山西省西北實業建設公司統一調拔出售,工廠無權出售。

解放後職業經歷

大同解放後的1950年8月,市人民政府對全市私營磚瓦廠進行整頓,成立大同市磚瓦辦事處,統一管理和組織生產,並號召全市私營磚瓦業窯主與技術人員利用原有廠地進行生產。當時,首先有古城磚瓦廠窯主鞏有貴,瓦窯村磚瓦廠窯主劉國恩、劉四貓,周家店磚瓦廠窯主姚培蘭等4家開始私營業磚瓦生產。同年12月四家磚瓦廠聯營,擴大生產經營規模。1951年由大同市人民政府磚瓦辦事處主任高萬章同四家磚瓦廠窯主協商統一由市政府磚瓦辦事處接管,成為大同市第一家國營全民所有制磚瓦廠,年產磚達到2000萬塊。

1952年市政府工業局成立人民建築工程局。磚瓦辦事處隸屬該局領導,更名為市人民建築工程局磚瓦總廠。高萬章任工程局副局長兼磚瓦總廠總廠長,古城磚瓦廠為磚瓦總廠第六分廠,鞏有貴任第六分廠廠長。此時察哈爾省人民政府下發檔案,對解放前的磚瓦業窯主和管理人員錄用為全民所有制職工,磚瓦廠為國有制企業。對解放前原有的雇用工,分別以技工、壯工等工種,定為契約工和季節契約工。對解放前磚瓦廠原有的設備、工具、材料等以折價分期付款的方式轉變為全民所有制。對鞏有貴列為以工代乾人事編制系列,對鞏有貴開辦的青磁窯石灰廠正式轉為市手工業聯社集體所有制企業,更名為青磁窯建材廠。對鞏有貴開辦的老平旺石料廠、口泉石料廠、口泉石灰廠歸市建築工程局,

1955年更名為狼兒溝石料廠,歸屬市建築材料公司。

1954年重新擴建古城磚瓦廠,於1955年投產,當時市政府任命鞏有貴為廠長,但他謝絕上任。把廠長位置讓給年輕的、有先進技術能力的王大倉同志擔任,他當技術指導,生產廠長為龐爾煥、良國梁,書記史貴喜。

1960年鞏有貴任市建材工業局顧問。

古城磚瓦廠擴建投產後,鞏有貴看到新增加的設備和新安裝的280型小磚機和工型磚機時十分激動。他協助廠長建立健全操作管理規程制度,實施技術改造,進行職工技術培訓。他還將扣磚坯用的橫端連二斗、連三斗改為豎端連四斗、連五斗,使每個坯工日每小時產磚由500塊提高到700多塊,還將大口窯改進為倒煙窯。將每個窯的容量由三、四萬塊磚增加到七、八萬塊。燒窯時間由過去的七、八天縮短到5天。煤耗由萬塊磚4.5噸降低到3噸。質量(壓力標號)由75#提高到100#。他從上海訂購回大型制磚機(稱大華磚機)一台(他個人捐錢購買,因那時國家經濟還不很寬裕),磚瓦工業初步形成規模,並由手工業制磚轉向機械生產,一小時產磚量達到8000塊。由於技術操作不斷熟練,工藝流程不斷改進,設備不斷更新,工人實行計件工資制,全廠基本上達到穩產高產優質高效。

1939年,鞏有貴從建造古城磚瓦廠私人企業到社會主義的公私合營轉向全民所有制國家企業,生產方式由手工業轉向機械化,他感到無比地自豪。尤其他看到1954年國家生產擴建古城磚瓦廠時,購置安裝了機械壓瓦機,由電動皮帶機,帶動瓦機一片一片地壓制,年產能力為200萬片,及以後又購置回320型雙級真空擠泥機一台,將一片一片壓制改為單龍口一次成形的切割一條龍生產工藝,又把平型無掛爪改為凹形有掛爪的機紅瓦,年生產能力達到500萬片瓦,比過去提高75%,激動地熱淚盈眶。他從內心發出感慨:“如果條件允許的話,還要繼續工作,不想退卻。願意為黨不計報酬地工作”。

1958年6月,他帶領職工在廠區附近還開辦了一個沙廠,年產能力5萬立方米,1962年停止生產。

鞏有貴是大同市古城磚瓦廠的創史人,是民國年間的實業家。在民國時間,他以“實業救國”、“造產救國”,多半的時間與精力是用在興辦實業與慈善公益事業上,少半時間與精力則放在服務於蔣、閻、日偽統治山西的產業實業公司上。大同解放後,市人民政府十分器重鞏老先生,授予他“最傑出的工業開明民主人士”、“最傑出的建材工業家”光榮稱號。被選為大同市首屆政協委員、工商聯委員、民建委員。1951年6月1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親筆簽署任命書,任命為察哈爾省大同市人民政府委員。

大同解放後,鞏有貴為大同市的建設發展作了很多事情,老大同人大部分耳聞目睹。1952年在市區西門外興建大同公園,他應邀負責建築仿古式大廳以及亭台樓榭、曲橋迴廊。雕刻花鳥獸類等各種造型,並彩繪六角牡丹亭、芍藥園、百花壇等。

1953年他應邀去善化寺(南寺),落架重修普賢閣。鞏有貴此次修建,模仿前代建築手法加予重修。普賢閣為歇山頂兩層樓閣,面寬三間,進深三間,平面略成正方形,約313.29平方米。外觀結構精麗,建築手法尚存遼代有似應縣木塔式樣。始建於金代貞元二年(1154年)一行造。經過鞏有貴的精巧修建後,普賢閣壯觀一新,展現在世人面前,實為珍貴建築典型。

1954年,因東街九龍壁壁身局部發生傾斜,鞏有貴應邀去修復,他把九龍壁向南移動28米,依原樣修建。

1955年,市政府成立雲岡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他任首屆委員,主任由市委書記處書記薛鳳霄兼任。

1962年,鞏有貴出席中央文化部在北京召開的雲岡石窟文物保護工作會議。會畢,陪同文物考古專家、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國家文物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考古系主任宿白先生,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清華大學建築系主任梁思成先生,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實驗室主任胡日恆先生,研究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專家、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席、副校長湯用彤先生等來大同,對雲岡石窟“圍岩裂隙灌漿加固”和“殘斷落石歸安粘接”實地現場研究,套用“丙烯酸脂類”先後對雲岡1窟、10窟、11窟之間前立壁的佛龕座,佛像身部、頭部進行化學灌漿粘接試驗,初見成效。

1960年10月此項工程完工。同年11月鞏有貴應國家文化部部長沈雁冰、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烏蘭夫、國家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的邀請,去北京為雍和宮壁畫彩繪及局部彩繪,完工後受到沈雁冰、烏蘭夫、趙朴初等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此後,他又對大同九龍壁、古樓全部彩繪。

鞏有貴六十花甲時,出席大同市工業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千人代表會議,他介紹了在古城磚瓦廠自己革新的“白藍火放煙燒藍磚”的事例,後又革新機瓦平台“裝法”與“燒法”及“無窯燒磚”的經驗。

1962年10月鞏有貴因積勞成疾,不幸逝世。

成就與榮譽

1918年組建古建築工程隊,自任隊長,承攬建築省立第三中學校(現大同師範)以及基督教首善醫院(現大同二醫院)、天主教神學院(現大同第七醫院)。還修繕大同的古廟寺院、太原晉祠。

1939年創辦大同市古城磚瓦廠、青磁窯石灰廠、口泉石灰廠、口泉石料廠、老平旺石料廠等,被稱為“富甲一方的建材工業實業家”。曾任國民政府山西省民營企業董事會董事、山西省西北實業建設公司事務技術委員會委員、建築材料工業技術委員會委員、山西省西北實業建設公司大同工廠管理處處長兼西北洋灰廠大同口泉分廠廠長、大同興晉產業實業公司經理兼大同晉記水利公司經理。建國後,被大同市人民政府授予“大同市開明民主人士”、“最傑出的建材工業家”稱號。

1950年任大同市政協委員、工商聯委員、民主建國會委員、市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委員、大同市建築器材工業局古城磚瓦廠廠長。

1951年6月1日由國家政務院周恩來總理簽署任命書,為察哈爾省大同市人民政府委員。1960年任大同市雲岡石窟保護委員會委員、大同市建築材料工業局顧問。1958年、1959年、1960年連續三年被評為市級特級勞動模範。晉北地委、晉北專員公署授予“晉北地區工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勞動模範尖兵”和“晉北地區工業社會主義建設技術革新能手勞動模範尖兵”的光榮稱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