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斑雙鋸魚

鞍斑雙鋸魚

鞍斑雙鋸魚(Amphiprion polymnus),俗稱:黑武士、馬鞍公、鞍背小丑。是優質的觀賞魚品種。

基本信息

信息

中文學名:鞍斑雙鋸魚
..

拉丁學名:Amphiprionpolymnus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phylumChordata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硬骨魚綱Osteichthyes
目:鱸形目Perciformes
科:雀鯛科Pomacentridae
屬:雙鋸魚屬Amphiprion
種:鞍斑雙鋸魚Amphiprionpolymnus
分布區域:分布於西太平洋區

簡介

中文名:鞍斑雙鋸魚
學名:Amphiprionpolymnus鞍斑雙鋸魚
資源外文名:saddlebackclownfish
..

別名:小丑魚 
原產地:中國海南
水域環境:海水
食性:雜食性
底質類型:砂泥底
資源類型:野生
品種特性:其他
主要用途:觀賞魚
繁殖方式:卵生。
氣候帶:熱帶
瀕危狀態:不在IUCN紅皮書中
領域性:中低
飼養難度:中低
水溫:27度
海水比重:1.020-1.025
Ph值:pH8.1-8.4
游泳能力:平均水平
護理:純魚缸或珊瑚、活石和海藻生態缸。最小缸容量300升水。
照明環境:中光。
性情:魚性粗暴
最小水族箱尺寸:150升
食性:雜食性餌料以藻類和浮遊動物為主。
體長:可達13(厘米)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印尼、馬來西亞至索羅門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我國見於南海。

形態特徵

魚體為黑褐色,背部及頭部有白斑。特別是背部的白斑,好象馬背上配了馬鞍似的。尾鰭邊緣為白色,顏色鮮明,成熟的雄魚下齶鮮紅色。

生活習性

主要棲息於底質為沙地之潟湖及含沙地之礁區,棲息深度可達約30公尺。主要和生長在沙地的海葵行共生之行為,喜歡共生的海葵有Heteractiscrispa及Stoichactishaddoni等,體表之黏液可保護自己不被海葵傷害。行一夫一妻制。雜食性,以藻類和浮游生物為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