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可能的世界

關於《新科學讀本》的對話3 關於科學文化熱點的若干討論——《像風一樣》答問4 技術的意義遠在科學之上12

作品目錄

總序
自序
一、多元的視角
1 科學史與全球化
2 全球化與多樣性
3 對於全球化背景下之“發展”的深刻反思
4 幾個有關中醫問題的非系統性思考
5 在李約瑟之後——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史研究的若干編史學問題
6 另一種途徑的探索——評《蠱毒:財富和權力的幻覺》
7 女性主義眼中的中醫和性別——從《繁盛之陰》談起
8 從性別的視角看自然
9 藝術與科學認識之異同對哲學本體論的意義
二、多元的傳播
1 精美圖文與百科視野中的科學和技術
2 關於《新科學讀本》的對話
3 關於科學文化熱點的若干討論——《像風一樣》答問
4 《像風一樣》自序
5 超級女聲與科學傳播
6 自己動手學科學
7 教材也當科普書?
8 經典的意義與局限——關於丹皮爾的《科學史——及其與哲學和宗教的關係》一書
9 興味盎然看萬物
10 讓公眾走向遙遠的大師
11 技術的意義遠在科學之上
12 技術素養教育:超前與滯後
13 騙局:虛構的與現實的
14 在細膩的緩慢中層開一幅末日圖景
15 科幻小說之“科”與“幻”
16 私下談書
17 享受談話中的不確定性——《南腔北調》前言
三、多元的反思
1 遠離愛因斯坦的科學與反科學之爭
2 從“偽”到“類”的轉變
3 關於科學與偽科學問題的科學、哲學、文化對話
4 對學術規範的重要規範——談中國科學院近來出台的兩份重要檔案
5 解讀《關於科學理念的宣言》的現實意義
6 自覺的意識與體制的保證——評《科學家在自然科學教育工作者的專業發展中的角色》
7 學術打假與法治觀念
8 你才科學主義呢——簡答辛普里的“不懂的收穫”
9 得獎之夢
10 後現代、科學與公眾
11 學術品位是重要的衡量標準
四、多元的歷史
1 中國需要一千個薩頓——薩頓其人其事
2 《愛因斯坦文集》的編譯出版與作為意識形態象徵的愛因斯坦
3 塵封檔案中動人心魄的歷史——讀《束星北檔案》隨想
4 “102分鐘”的回憶與反思
5 思想史應該寫什麼——談《20世紀思想史》一書的選題
6 有多少科學史教材需要重寫——評《科學史十五講》
7 在哪裡才能看到“真實”的愛因斯坦——從《一個真實的愛因斯坦》談起
8 一份珍貴的史料——讀《竺可楨全集》有感
9 努力言說不可言說主事
10 一本書自動流傳
11 為了未來的歷史研究
附錄:
遊走於科學與人文之間——劉兵教授訪談
文章出處詳註
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