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黑鸚鵡馬島亞種

非洲黑鸚鵡馬島亞種

非洲黑鸚鵡馬島亞種,是一種生物學學科的一種專有名詞。 屬鸚形目、鸚鵡科,拉丁學名Coracopsis nigra libs,分布於馬達加斯加西部和南部。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非洲黑鸚鵡馬島亞種

【中文別名】馬島黑鸚鵡

【拉丁學名】Coracopsis nigra libs

【命名者及時間】Bangs, 1927

【英文名稱】Bang's Black Parrot

【科屬分類】脊索動物門鳥綱鸚形目鸚鵡科非洲鸚鵡族非洲黑鸚鵡

物種概述

非洲黑鸚鵡馬島亞種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大,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

羽毛為黑棕色,尾羽的覆羽帶有不同程度的灰色斑紋。晚成雛。主要棲息於森林地區、紅樹林區、沼澤區、熱帶草原;偶爾也會前往農耕區和果園等處活動覓食。在繁殖季會組成小群體活動。以種子、漿果、水果、花朵等為食;有時候也會前往農耕區覓食穀類,或是前往可可亞和香蕉等果園覓食。

該亞種成鳥顏色較淺,下體色彩藍灰色,腹部褐色,尾巴上沒有暗帶。和普通亞種相比,都更羽毛的棕黑色都更為蒼白,缺乏灰色。鳥喙棕灰色,尺寸更小。

分布範圍

分布於馬達加斯加西部和南部。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