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規教育

《非常規教育》顛覆陳舊的傳統教育理念放飛孩子想像力的翅膀“詩在詩外”的潛移默化才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唯一途徑;本書謹獻給所有不甘心、不屈服於傳統教育的家長們。

基本信息

版權資訊

作 者: 趙學林

封面

出 版 社:中國婦女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7-1

字 數: 186000

頁 數: 285

開 本: 16開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802035812

包 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親職教育 >> 家教方法

定價:¥34.00

內容簡介

中國之所以遲遲沒有產生一個富有內隱激情的創意階層,中國之所以注定要繼續扮演世界初級加工廠的尷尬角色,乃是因為我們的青少年僅僅滿足於常規教育的學院訓練而背離了自古以來的成才定律:即恰恰是看似雜亂無章的、橫跨各個學科之間的“打通”式教育才是賦予孩子們想像力、喚醒青少年創造靈感的關鍵因素,也是催生一個激情四溢、才情勃發的創意階層的迅速崛起,從而讓中國成為一個真正的科技創新型大國的唯一途徑。

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一再為我們昭示了如下三條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定律:一是任何一個人都可能因為機遇而一夜暴富,但文化積累卻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幾代人的積澱;二是任何一個民族都不會、至少不會因為經濟發達而自然導致整個民族素質的一飛沖天,它需要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三是任何形式的常規教育都不可能賦予人們一生所需要的知識和文化,任何時代卓爾不群、超凡脫俗的社會精英,都是在學校以外的領域,經過文學藝術的長期薰陶和社會生活的心理體驗,從而奠定了日後成功的文化基礎,並形成了文化形態上的“子承父業”的良性循環。

為什麼那些在童年時代讓人覺得將來不會有什麼出息的孩子,卻在成長過程中“不經意間”變成一個特立獨行、富有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社會精英?為什麼那些從小到大一直勤奮刻苦、成績斐然的青少年,到頭來卻眼睜睜地看著自己淪落為社會邊緣人?他們是在哪個環節上分道揚鑣,並形成了“失之毫釐,謬以千里”的人生結局?這是一個值得我們去探索和思考的問題。

目錄

第一章 常規教育培養不出創意頭腦

1.人類世界是思想的產物

2.童年夢想創造了人類歷史

3.“旁門左道”成就了無數天才

4.人類的想像力日益萎縮

第二章 “幼態綿延”規範了一生命運

1.被掠奪的恰是最珍貴的

2.珍惜人類的神聖好奇心

3.不會做夢的孩子必輸無疑

4.家庭氛圍的終生影響力

第三章 不經意問就變成了天才

1.相互滲透激活沉睡的心智

2.劣等生們如何變成了天才

3.在文化沉澱中尋求爆發點

第四章 智慧交鋒造就了一代天驕

1.“飯桌對話”讓孩子受益終生

2.成才之路往往“出人意料”

3.別人的終點就是你的起點

第五章 就這樣“撞”上了阿里巴巴

1.在因果鏈中尋找人生起點

2.順應興趣早晚會一飛沖天

3.人生特殊的財富

第六章 生活給了我們很多啟發性思考

1.內心衝突激發了創造力

2.在人生悖論中尋求突破口

3.創造力就是這樣形成的

第七章 昨天的異端是明天的英雄

1.有質疑精神才有創造力

2.只有觀念才能打敗觀念

3.苦苦掙扎在人格分裂中

4.“非主流”奏響千古絕唱

第八章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哈佛女孩”

1.“退步主義”時代的少年們

2.“專業人士”大多貧困潦倒

3.我們的後代“矮”在哪裡

第九章 創意經濟時代的本領恐慌

1.想像力不是空中樓閣

2.如何重組我們的遺傳基因

3.學問之道,貴在貫通

4.創意資本決定我們的明天

前言

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一再為我們昭示了如下三條基本定律:一是人類中的任何一個人都可能因為機遇而一夜暴富,但文化積累卻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幾代人的積澱;二是任何一個民族都不會、至少不會因為經濟發達而自然導致整個民族素質的一飛沖天,它需要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三是任何形式的常規教育都不可能賦予人們一生所需要的知識和文化,任何時代卓爾不群、超凡脫俗的社會精英,都是在常規教育體系以外經過長期文學藝術的薰陶、社會生活的體驗,從而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礎,並形成了文化形態上的"子承父業"的良性循環。 我最感興趣的是,為什麼有許多在童年時代讓人覺得將來不會有出息的孩子,卻在成長過程中"不經意"間變成一個特立獨行、富有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社會精英;為什麼有許多從小到大一直勤奮刻苦、成績斐然的青少年,長大後卻一事無成碌碌無為——到底是哪一個環節決定了他們日後的人生差異?這是一個值得我們去探索和思考的問題。 雖然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有許多的不確定因素影響著一個人的命運,但很顯然的是,我們仍然可以捕捉到具有共性的規律——單純的常規教育雖然會讓孩子取得一時的好成績,卻只能讓他們的想像力萎縮,並喪失多樣性選擇,變成思維單一的"專業螺絲釘"。 我們的巧妙計畫破產了, 我們的空中樓閣倒塌了, 這是因為: 苦讀寒窗的專業精神, 讓我們變成了廢物! 作者 2008年4月於青島魚山

書摘

第一章 常規教育培養不出創意頭腦

1.人類世界是思想的產物

《美國讀本》中有這樣一個耐人尋味的段落:

其他國家都是在這樣的人民中形成的:他們出生在他們的家族自古以來繁衍生息的地方。不論他們的政府如何更迭,英國人是英國人,法國人是法國人,中國人是中國人;他們的民族國家可以分裂,再建而無損於他們的國家地位。而美國是由一個觀念產生的國家:不是這個地方,而是這個觀念締造了美國政府。

這段話想告訴人們,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形成於地域或種族因素,只有美國是個例外,它的形成僅僅緣於一種觀念:自由的觀念,是自由這個觀念使最初的移民遠涉重洋奔赴北美,並締造了美國及其美國式的文明,抑或說是美國精神。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基督教信仰的支配,今天的美國有可能會淪為南美大陸某個國家的翻版,而不會成為超級大國。美國的文化形態、思維方式、國家精神、政治制度、創新能力以及在科學領域方面的重大貢獻,都對人類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

多年來我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是什麼原因造就了“美國神話”,如果僅僅把美國的崛起歸結為自由競爭和民主政治,那為什麼比

美國更早擁有自由競爭和民主政治的歐洲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卻輸給了美國?

我們可以通過發生在“二戰”後的一個細節來思考美國崛起的原因:“二戰”結束後,當別的國家用火車不分晝夜地往本土運送從德國掠奪來的重型設備和生活物品時,美國卻用專機把大批德國科技專家和人文學者送到了本土,這批人對美國科學技術和人文思想的進一步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們常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而科技發展的基礎就是最具活力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托夫勒在《權力的轉移》一書中認為,在超信息符號的經濟時代里,知識是最終的、也是最重要的資源和財富。不僅如此,知識還是最重要的權力。但以往的經濟學家和產業領導人卻忽視這一資源,而把注意力放在資本、勞力和土地上,認為只有商品的生產才是強有力的,而知識生產和信息交換隻是紙上談兵,是柔弱的。

也正是針對這一較為普遍的觀念,美國思想家吉爾德才通過他的《財富與貧困》一書告訴人們這樣一個真理:有形的資產永遠構不成一個國家和社會的強大,而思想卻能產生巨大的物質財富。他在書中反覆闡述他的這一思想:財富是思想的產物。

在吉爾德看來,有形資本和自然資源很少能說明一個國家的經濟狀況,因為思想和精神也是財富,經濟中所內含的思想和精神分量,足以勝過資本的數量。最好的、最能讓人信服的、最具有創造性和靈活性的智力構成是一個社會擁有的最持久的財富,因此財富一方面是有形的資產,另一方面則是無形的思想和精神。吉爾德進一步指出:觀念能使一個核電廠或鋼鐵廠變成一堆廢墟,也能通過螺鏇式投機把一個不毛之地變成藏有金銀的寶庫,但又能通過一個謠言把它變得無影無蹤。許多擁有正確觀念卻沒有任何財富的美國人,恰恰憑藉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建設了美國。美國的歷史證明,“財富大半是思想的產物,而不是金錢的產物。”

吉爾德想說明的是,三百多年前的美國只是一片不毛之地,而第一代到美國來創業的人大多是被英國教會所驅趕的清教徒,他們一無資金二無技術,但他們通過豐富的想像力把這片不毛之地建設成人類最富饒的國家;換句話說,直到今天,美國如果沒有哈佛、耶魯、普林斯頓、斯坦福這樣的一流大學,如果沒有惠特曼、海明威、劉易斯和福克納這樣的優秀作家,如果沒有愛默生、韋伯、馬斯洛、比爾德、凡勃倫、羅爾斯這樣一流的大思想家,如果沒有愛迪生、奧本海默、蓋茨這樣的創意頭腦,美國即使通過販奴、通過對殖民地的掠奪、通過開採自然資源積累了一定財富,也不會長久保持世界首富的角色,因為所有的財富在它還沒有問世之前,就已經儲存在想像者的頭腦中了——是思想或觀念讓地球表層變成了一個個像倫敦、巴黎、紐約、北京這樣繁榮而美麗的城市;是思想或觀念讓宇宙飛船把人類送到了月球上;是思想或觀念讓人類克服了原始獸性變成了文明人;是思想或觀念讓人類過上了如比舒適愜意的美好生活。

吉爾德的論述為我們揭示了美國神話的深刻內涵:不錯,美國擁有優越的地理條件,擁有傳統的歐洲文化,還擁有民主政治和自由經濟體制,但僅有這些條件並不能創造美國神話,最重要的是,美國擁有一個龐大的、從20世紀中期延續至今的創意階層。就像美國經濟學家弗羅里達解釋的那樣,所謂的“創意階層”是指那些工作包含較多創造性成分的群體,比如科學家、思想家、藝術家、高新科技創造人才、娛樂業工作者,正是這個充滿想像力的創意階層改變了美國昔日靠傳統工業創造財富的局面,以科技創新確立了美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精神層面上的超級大國地位。

比如,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經濟的增長率遠遠低於日本和德國,這引起了美國民眾的不安。到20世紀50年代末,經濟成長已經成為事關國家安全的一個緊迫問題,引起了美國朝野的廣泛關注。為了促進美國經濟的增長,經濟學界開始著手分析經濟成長的動力問題,希望能從中找到美國增長率低下的原因,以便採取措施,迎頭趕上日本和西歐。在這方面,經濟學家丹尼林作出了突出貢獻,成為對經濟成長“最有卓見分析”的經濟學家:丹尼林在他所著的《美國經濟成長的原因和我們面臨的選擇》一書中,提出了增長核算問題,這使他一夜就聲名鵲起。

所謂增長核算問題,就是研究影響經濟成長的各個要素,並分別確定它們對經濟成長的貢獻。丹尼林根據史料對美國經濟成長進行了核算,丹尼林發現,國民產出的增長,有很大一部分不能用資本和勞動力的增長來解釋,這就是說,經濟的實際增長幅度,在扣除了資本貢獻和勞動貢獻外,總有一部分剩餘。以美國為例,1929年到1948年的19年間,美國國民收入總值年平均增長率為2.9%,其中,只有48%的資本增長是勞動增長的貢獻,其他52%的增長是如何發生的,似乎無從說起,它被稱為“殘差”。丹尼林認為,“殘差”背後有三個因素,即規模經濟、資源配置和知識進展。這三個因素作用的結果,提高了勞動和資本的生產率,使原來相同的投入能夠帶來更多的產出,從而推動經濟的增長。

丹尼林最大的貢獻在於第一次提出了知識產品的概念:他認為技術的進步、管理的改進是美國經濟成長的發動機。技術進步是指產品製造方法和工藝創新,而管理改進是指企業的組織技術和管理技術,這方面的改進同樣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在推動經濟成長的因素中,知識進展的作用最大。根據丹尼林的測算,美國歷史上知識進展對推動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高達39%,這是其他任何因素都無法與之相比的,因此他認為:“對於單位投入產出量的持續增長來說,知識進展是最大的和最基本的因素。”

丹尼林的理論開創了通過對某些因素的分析而尋求經濟成長對策的先河,在20世紀60年代獲得了空前成功。他所創立的經濟成長分析法,被廣泛運用於世界各個國家,特別是對“殘差”的分析,成為直接推動美國政府加大教育支出的原始動力。著名的經濟學家、尼克森政府的內閣成員舒爾茨曾高度評價丹尼林的研究成果,他說:“從長遠來看,科學知識以及將它轉化為新的更先進的產品和生產方式,的確是推動經濟成長的最重要力量。如果世界主要工業國家在過去的兩個世紀中只是積累資本,而仍然使用18世紀的科學和技術,那么,今天的產出、收入和生活水平,恐怕只能是現在實際情況的一個零頭。到今天我們仍然只能馬匹、駁船來運輸,只能從水力驅動的工廠中得到少量的動力。我們將沒有任何冷凍食品和電力照明,沒有人造材料、煉油廠或鋁合金冶煉廠,沒有抗生素、X光設備和農業機械。確實,如果沒有科學知識方面的進展,本來能夠進行有效益的投資,可能很早就萎縮了;本來能夠達到的產出,我們根本就無法獲得。”

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初,美國又遇到了日本這個咄咄逼人的經濟大國的威脅,當時連美國一些專家也認為日本將超過美國主宰世界經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管理學院院長梭羅是大名鼎鼎的企管專家,他曾和其他15位研究人員組成一個專題小組,從8個不同產業來檢視美國、歐洲和日本的經濟發展。在考察各國企業的發展時,他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現象:美國企業將2/3的研究發展經費花在新產品開發上,而將1/3的錢用於生產過程的改善上;日本的做法正好相反,2/3的經費用於改善產品生產過程,1/3的錢用於新產品開發上;德國則各占50%。當時梭羅認為美國的做法是錯誤的,他認為,就算你發明了新產品,但是如果我的製造成本比你低,我照樣可以拿走你的市場份額,像錄像機、傳真機是美國人發明的,雷射唱盤是荷蘭人發明的,日本人卻是這些產品的生產、銷售、利潤三方面的龍頭老大,這是再好不過的說明。

但幾年以後,歷史就證明梭羅的預言是錯誤的,曾一度塵囂日上的《日本可以說不》也化為泡沫:美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臥薪嘗膽,在決定未來競爭力、被稱為知識經濟的7大產業,即微電子、生物科技、新材料、電信傳播、航空、機器人、電腦和軟體方面投注了巨大的研究費用。特別是電子信息技術領域,它占美國企業設備總投資的45%以上。最終的結果是美國贏了——在亞洲金融風暴中受到重創的日本卻拋售了囤積數年的夏威夷房地產,接著從美國西海岸忍痛撤資,最後還不得不向美國開放向來以保守著稱的內需市場。

美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和日本經濟的急速衰退為我們展示了一個重要趨勢:21世紀的競爭重心不在改善生產過程,而在發明新產品和創新能力;在知識時代里,高新科技的研究開發及其推廣產業化,將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決勝未來的關鍵因素,特別是在作為知識經濟核心的電子信息領域。而美國在這一領域卻獨領風騷,占盡了優勢。目前,在世界領先的50項高技術中,美國就占44項,日本僅1項,其餘為歐盟所擁有。正是由於美國在知識經濟的研究開發領域走在了世界前頭,才使美國經濟一直保持著西方經濟龍頭的地位。

從美國《福布斯》排行榜的不斷變化中我們也可以窺視知識經濟對傳統經濟的取代趨勢:與主宰20世紀的石油大王、鋼鐵大王、汽車巨子、金融巨子相比,21世紀的富翁越來越多地集中在信息行業,如IT業、傳播業和零售業,來自製造業的富翁所占比例越來越小——靠知識致富的比爾·蓋茨已連續十幾年穩居世界首富就是一個說明——財富轉移是人類社會進程的一個信號:20世紀初,當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時,社會財富開始向擁有勞動力、金融資本的工業資本家手裡轉移,由此造就了一大批石油、鋼鐵、汽車、運輸、冶煉、化工巨子,但在20世紀晚些時候,隨著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的轉型,社會財富開始轉移到“知識資本家”手裡,由知識經濟所造成的“贏家通吃”格局必將成為21世紀人類社會的主導力量。

知識、所有形式的知識產品都是思想的直接變種,或是說,思想正是通過知識形式的泛化最終轉化為人類社會巨大的物質財富——21世紀不僅是知識競爭的時代,更是思想和思維方式競爭的時代——隨著市場經濟各項規則的進一步確立,昔日憑藉投機或鑽法律空子致富的空間已喪失殆盡,一個人的創新能力將決定這個人的收入和地位;同樣,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也決定這個國家未來的競爭力和國際地位。

思想不僅讓人類獲得了巨大財富,思想還讓人類擺脫了獸性本能,通過對法律制度和道德風尚的設計讓人類變成了一種文明動物;思想還改變了人類的思維方式,讓人類掙脫了低級動物的生存方式,過上了富有尊嚴的、精神與物質生活並駕齊驅的文明生活;思想還通過創造者們的天才想像,把人類世界建設成今天這種繁榮昌盛的景象——人類世界說到底就是思想的產物,沒有思想賦予人類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今天的人類就不會是現在這種樣子。

因此我們要感謝世世代代湧現出來的創意者們,是他們獨具慧眼地發現社會矛盾,並在矛盾衝突的激勵下通過沉思冥想,為每個時代勾勒出一幅超越那個時代的政治體制、文化藝術和道德規範,當創意者所設計的新觀念逐漸被大眾普遍接受後,統治者們就不得不按照新觀念的藍圖去改變政治、經濟、文化與道德的陳規陋習——正是每個時代極少數卓越創意者的思想貢獻和觀念變革,引導人類一步一步地擺脫了各種落後的制度枷鎖,在獲得人性解放、心靈自由的同時,也通過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成就了今天的人類世界。

童年夢想創造了人類歷史

我們常說一個人的童年經歷幾乎可以決定一個人的終生命運。如果我們把公元10世紀之前的人類社會比喻為人類的童年時代,把10~19世紀以前的人類社會比喻成人類的青少年時代,那么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條定律:今天人類在政治、文化、道德以及所有領域中的文明成果,幾乎全部是由人類在童年時代所規範的,是在人類的青少年時代所定型的,今天的人類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是延續人類在20世紀以前的歷史經驗,即生活在21世紀的人類所享受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人類對19世紀以前所創造的文明成果的派生物,如果沒有人類“青少年時代”前赴後繼的創意者的偉大貢獻,今天的人類恐怕還生活在黑暗的奴隸制和荒蠻的石器時代。

創意者們通過令人驚奇的想像力為人類設計出理想的政治制度、經濟模式、意識形態和生存方式:從茹毛飲血到物質繁榮,從專制制度到民主政體,從物物交換到自由經濟,從嫁雞隨雞到離婚自由,從萬馬齊喑到言論自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