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銘文

青銅器銘文

中國初期書籍形式之一。青銅器是古代上層人物的生活器具,大約行用於商、周至西漢。

正文

 青銅器銘文,青銅器銘文亦稱金文,就是指鑄刻在這種青銅器物上的文字。青銅器的種類很多,大體可分為禮器、樂器、兵器、食器及其他日用器具。這些器具當時大都是統治階級貴族的專用品。特別是其中的禮器,也稱為“吉金”,像各式各樣大小不同的鼎, 就被貴族視為傳家寶和國家權力的象徵,所以也稱為“重器”。春秋戰國時期, 凡消滅一個國家,一定要“毀其宗廟,遷其重器”,以示權力的轉移。
那時的貴族凡有重要檔案需要長期保存或有重大事件需要永久紀念,就鑄造一件青銅器,把檔案或事件用文字記錄下來,鑄刻在青銅器物上面。早期青銅器上面的文字比較簡單,有的只記姓名,有的只記年月。後來文字逐漸增多, 有的甚至成了專門的檔案或事件的記載,如著名的毛公鼎、散氏盤、虢季子白盤、史嗇盤等,就都有較長的銘文。至於春秋末期鄭國晉國鑄造的刑鼎,則簡直是古老的法典了。
青銅器本身有其固有的用途,鑄刻在上面的文字也只是檔案性質的資料, 尚不具備正規書籍的涵義與性質。但青銅器作為一種文字載體,傳播了歷史事件和古代知識,又起到一定的書籍作用,故歷來的中國書史研究者把青銅器銘文視為中國書籍的初期形式之一。

配圖

相關連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