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釉壇

青釉壇

青釉壇,又稱青釉穀倉,是20世紀30年代後期在浙江省紹興出土的殉葬明器。位處杭州灣的紹興、上虞、餘姚、寧波一帶,是春秋戰國時期越國古地。

青釉壇簡介

青釉布紋雙系罐 青釉布紋雙系罐

青釉壇,又稱青釉穀倉,是20世紀30年代後期在浙江省紹興出土的殉葬明器。位處杭州灣的紹興、上虞、餘姚、寧波一帶,是春秋戰國時期越國古地。這一地區在古代有長期燒造陶器、原始青瓷的傳統。東漢晚期上虞創造了成熟的青釉瓷器,成為我國青瓷的重要發源地,即後人所稱的“越窯”。自此直到唐、宋,“青瓷”在中國陶瓷發展中始終居於主流地位。三國時代,越窯瓷業發展迅速,瓷窯密集。這一時期的產品除壺、罐、碗、體、虎子等日用器皿外,還燒造穀倉、礱、碓、磨、米篩、豬欄、羊圈、狗圈、雞籠等殉葬用的明器。永安三年“青釉壇”是有確切紀年的一件珍貴文物。

永安三年的青釉壇

永安三年的青釉壇 永安三年的青釉壇

此器物胎質呈灰色,全身施青釉,釉色深綠純淨。壇體的上部堆貼有門樓和四層樓閣。倉中簇擁著引頸展翅的小鳥。樓閣周圍八名侍僕側立,各執不同的樂器,在聚精會神地演奏。每間廩口趴伏著守衛的家犬。穀倉的腹部堆貼有奔跑的狗、懶臥的豬、佇立的鹿、爬行的龜以及遊動的魚等,其間還夾雜著劃畫的狗、魚、龍等圖案,似是匠師堆塑各種動物形象之前擬初步安排的部位。另見有刻畫的“飛”、“鹿”、“五種”等字。穀倉的正面堆塑龜趺碑銘,上刻“永安三年時,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孫,壽命長,千意(億)萬歲未見英(殃)”等二十四字。字型刻在小碑上,外面罩釉。穀倉上所塑人物、鳥獸皆生動多姿,反映出豐收興旺的情景,象徵士族豪門的富有和權勢。這一作品充分表現了匠師的巧妙構思,是件標誌技藝成熟的青瓷代表作。

青釉壇的演變

三國時期的穀倉的由漢代的五聯罐演變而來。原為在橢圓形的壇體深腹上做五個盤口壺形小罐,中間的罐體高大,周圍的四罐矮小,逐漸變化中罐成為大口,四罐漸漸縮小,變成不引人注目的附屬檔案。

這件“青釉壇“的造型裝飾形式豐富多樣,而又毫無瑣碎繁雜的感覺。這件具有時代風格的穀倉,不僅是反映高超藝術造詣的工藝品,而且是研究古代建築、社會習俗、貯藏穀物方式的重要實物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