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纏枝牡丹紋蟋蟀罐

青花纏枝牡丹紋蟋蟀罐

【文物產地】景德鎮御器廠 於罐的子口之中,形成“座蓋式”。 是存世不多的宣德青花重器之一。

【名稱】蟋蟀罐
【類別】 青花瓷
【年代】 明.宣德年
【文物產地】景德鎮御器廠
【文物現狀】流傳於世
宣德青花纏枝牡丹紋蟋蟀罐,通高11(足高0.6)厘米,口徑13.8厘米,腹徑約14.3厘米,圈足底徑12.3厘米。罐體作圓柱形,口沿及底部略為收斂整器呈鼓狀。淺盤式蓋,蓋和罐體相扣合時,陷
於罐的子口之中,形成“座蓋式”。蓋正中有一小孔,可作系鈕繩或通氣之用。圈足淺而寬,露胎。器蓋內與器底分寫有橫豎款“大明宣德年制”楷書款。罐蓋外圈繪8組如意雲紋繞圍一周,蓋中心繪折枝牡丹紋,枝幹丹葉順勢彎曲,兩朵牡丹一綻一放;罐腹上恣意盛放的牡丹,枝頭含苞待放的花蕾與隨風飄逸的枝葉纏枝相連,上下呼應,呈現出一派盎然的生機。 纏枝牡丹紋蟋蟀罐造型周正端莊,蘇料發色,青花厚重美艷,釉層肥厚瑩潤,內壁白如脂玉,折角積釉處白中泛青,外壁觀如凝脂,撫如肌膚,且又“橫豎雙款”,盡顯出皇家器物的高雅之氣。是存世不多的宣德青花重器之一。
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為讓其最寵愛的孫子朱瞻基當上皇帝,永樂九年(1411年)立其為皇太孫,讓其長子明仁宗朱高熾接班(洪熙皇帝),惜高熾命短,登上皇帝的寶座不到一年就駕崩了,朱瞻基順理成章地當上了宣德皇帝。永樂喜歡其孫子是有他的道理的,一是孫子與他也長得驚人的相似,二是朱瞻基格外聰明伶俐,天資加上皇帝爺爺的寵愛於培養,其文韜武略,無一不精,興趣愛好也受爺爺影響,作為爺爺肯定是喜歡能繼承自己衣缽的孫子的。宣德執政後不負眾望,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漢王朱高煦叛亂,他和其父一樣,比較能傾聽臣下的意見,聽從閣臣楊士奇、楊榮等建議,停止對交阯用兵,與明仁宗並稱“仁宣之治”,明宣宗時代,君臣關係融洽,經濟也穩步發展,將社會帶入了國泰民安的“大明盛世”時代。因其兒時受其爺爺永樂皇帝的影響,宣德皇帝作為一個正常的人,也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宣德皇帝除了有書法繪畫等較高的藝術造詣外,他還有鬥蟋蟀的嗜好,民間暗喻其“蟋蟀皇帝”。在我國青花瓷“黃金時代”的永宣時期,加上皇帝的特別愛好,各種青花紋飾的瓷蟋蟀罐理所當然地成為當時景德鎮御器廠的重中之重的產品之一了,這件“大明宣德年制”橫豎雙款青花纏枝牡丹紋蟋蟀罐為青花瓷“黃金時代”及“皇帝嗜好”的重要佐證之一。(燕蟒原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