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刺參

青海刺參,拉丁名:Morina kokonorica Hao,產於甘肅南部、青海、四川西北部和西藏東部及中部。

基本信息

青海刺參 小花刺參(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Morina kokonorica hao in Fedde, Rep. 40: 215. 1936.——M. parviflora auct. non Kar. et Kir.: 中國高等植物圖鑑4: 338, 圖6089. 1975.
Dipsacaceae川續斷科 Morina刺續斷屬

別名、異名

異名:Morina parviflora Kar. et Kir
別名:小花刺參江才嘎波

科屬分類

生物 Vitae [三域系統]
日喀則海拔4500處的青海刺參——大青樹攝影
真核域 Eukarya [三域系統]
植物界 Plantae [三域系統]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傳統系統]
木蘭綱 Magnoliopsida [Cronquist系統]
菊亞綱 Asteridae [Cronquist系統]
川續斷目 Dipsacales [Cronquist系統]
川續斷科 Dipsacaceae [Cronquist系統]
刺參族 Trib. Morineae [FRPS系統的川續斷科Dipsacaceae]
刺續斷屬 Morina [FRPS系統的川續斷科Dipsacaceae]
兩裂萼組 Morina Sect. Diotocalyx [FRPS系統的川續斷科Dipsacaceae]
青海刺參 Morina kokonorica [FRPS系統的川續斷科Dipsacaceae]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 (20-) 30-50 (-70) 厘米;根粗壯,長40厘米,不分枝或下部分枝;莖單1,稀具2或3分枝,下部具明顯的溝槽,光滑,上部被絨毛,基部多有殘存的褐色纖維狀殘葉。基生葉5-6,簇生,堅硬,線狀披針形,長 (7-) 10-15 (-20) 厘米,寬1-1.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成柄,邊緣具深波狀齒,齒裂片近三角形,裂至近中脈處,邊緣有3-7硬刺,中脈明顯,兩面光滑;莖生葉似基生葉,長披針形,常4葉輪生,2-3輪,向上漸小,基部抱莖。輪傘花序頂生,6-8節,緊密穗狀,花後各輪疏離,每輪有總苞片4;總苞片長卵形,近革質,長2-3厘米,漸尖,邊緣具多數黃色硬刺;小總苞鍾狀,藏於總苞內,長1.2-1.5厘米,網脈明顯,具柄,邊緣具10條以上的硬刺,刺長短不等,通常有1-2條較?ぃ?紗?7毫米;萼杯狀,質硬,長8-12 (-15) 毫米,露出總苞之外約3毫米,外面光滑,內面有柔毛,基部具髯毛,2深裂,每裂片再2或3裂,成4-5 (-6) 裂片,裂片披針形,先端常具刺尖;花冠二唇形,5裂,淡綠色,外面被毛,長6-8毫米,較花萼為短;雄蕊4,能育雄蕊2,插生於花冠管的上部,花絲短,被長柔毛,不育雄蕊2,生於花冠管的基部,幾無柄;花柱不露出花冠之外,較雄蕊稍長,柱頭頭狀。瘦果褐色,圓柱形,近光滑,長6-7毫米,具棱,頂端斜截形。花期6-8月,果期8-9月。

分布及生境

產甘肅南部、青海、四川西北部和西藏東部及中部。生於海拔3000-4500米的砂石質山坡、山谷草地和河灘上。模式標本采自青海青海湖附近。

本種特徵及與小花刺參的鑑別

本種花萼裂片數目及大小變化很大,一般長約1厘米,但連續變化可達1.6厘米;裂片一般4,但5數者甚常見,極稀6,甚至在同一標本上即可見到不同情況。
又本種和小花刺參 M. parviflora 甚相似,但後者小總苞緣刺10枚以下;花萼裂片4,較短,長約8毫米,卵狀披針形,密被柔毛;花冠與花萼近等長;花污紅色,可以區別。此外,小花刺參分布於蘇聯東吉爾吉斯和哈薩克共和國一帶,而本種則分布於我國青海、四川、西藏等省區,兩者間斷甚大。據《哈薩克斯坦植物志》(8:258、1955)、《吉爾吉斯植物志》 (10: 348、1962) 記載我國新疆綏定、伊寧、喀什有分布,但未見標本,留後待查。

功能用途

醫藥:《部藏標》。【藏藥】部江才嘎保:地上部分用於關節痛,小便失禁,腰痛,眩暈及口眼歪斜;外用治瘡癤,化膿性創傷,腫瘤《部藏標》。江采爾嘎保:全草治不消化症,培根病《中國藏藥》。
醫藥:全草:甘、微苦,溫。健胃,催吐,消腫。用於胃痛;外用於瘡癰腫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