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林村[浙江麗水市蓮都區岩泉街道青林村]

青林村[浙江麗水市蓮都區岩泉街道青林村]

青林村地處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岩泉街道青林村,坐落在美麗的好溪畔西側,城區防洪堤在此結束,好溪在這裡匯入南明湖,成為浙江綠谷、秀山麗水新亮點。

基本信息

(圖)青林村青林村

該村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全村人口集中,9個村民小組,1個村黨總支部,現有耕地面積411畝,園地277畝,人均占有耕地面積0.42畝。現有村民663戶,1653人,在上級黨委的領導下,特別的自2005年在新一屆村雙委的帶領下,村內各項事業蓬勃發展,2007年在蓮都區十村示範,百村整治工程中,結合民主法治村創建活動,開展規範化調委會建設,建立健全安置幫教組織,積極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促進示範村、整治村民主法制建設,推進了青林村的經濟迅猛發展,社會政治的穩定,民族團結,人民安居樂業。

歷史沿革

(圖)防洪堤建設防洪堤建設

青林村地處麗水市東北,城郊平原東,歷來為麗水的東北門戶,距城區6公里,距即將興建的麗水火車站2公里。330國道從村邊經過。宋、明屬喜康鄉,稱招賢里。清代屬喜康鄉三十都。清宣統二年(1910)至1927年屬東喜區,後屬靈山鄉。50年代初屬青林鄉,為鄉人民政府駐地。1992年屬城關鎮。原由青林、鵓鴣尖、河村3個自然村組成。河村於1978年劃歸水東村。鵓鴣尖7戶、46人,為畲族村,在好溪東岸山頭,於1985年移入青林村內。廢墟上重建的古老
青林村歷史悠久。宋代,已有陳、葉等姓遷入居住。現有姓氏40個。1942年夏,日本侵略軍流竄麗水。原國民黨軍隊在村中設有炸彈倉庫,撤退時部分炸彈拋在村外河溝里,被日本侵略軍發現後,即以為青林是軍事據點,大肆搜查、殘殺。村民吳松壽、王連興、吳麻等憤怒地打死兩個日本侵略軍。是年7月11日,日本侵略軍在搶、殺之餘,點火燒屋,全村300餘戶被焚為一片瓦礫,只剩下半座祠堂和一座矮屋。村民只得在廢墟上重建家園。

村莊建設

自50年代農業合作化開始,大力興修水利,興辦集體事業,積極發展生產。自1957年至今,有鄒遼兒、謝祥喜、劉會程、梅富元、沈於良、吳祖星、吳飛龍、潘景榮等先後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各任支部書記均為村建設出大力。劉會程、梅富元在任期內,除大力發展蠶桑茉莉花柑桔生產外,還進行大規模平田改土,總計改造750畝,先後建翻水站、倉庫、機耕路,辦加工廠、電和安裝自來水,並投資13萬元,建起建築面積達900平方米的影劇院。在吳飛龍、潘景榮任支部書記期間,加強文明村建設,村貌變化很大。1990年,大修穿村而過的好溪圳,石砌水圳,混凝土澆築,並修建長800米,寬4米,計4000多平方米的水泥路,總投工萬餘,總投資8萬元。路、圳修成,立碑刻石以資紀念。1992年,村工農業總產值356.60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209.70萬元,農業總產值146.90萬元,糧食總產量67.04萬公斤,人均收入1100元。年收入在萬元以上的有60戶。村民中有汽車3輛,拖拉機、三輪車40多輛,機車21輛,電視機300多台。住宅大多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近年新建房屋50多幢,占地5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最高5層,村人均住房面積20多平方米。
1913年2月,村設區立青林初級國小,後增辦教會國小1所。現有學生200多人,兒童入學率100%。1968年設青林中學,招雙黃、楓樹灣等地學生入學。自1949年以來,考入大中專院校的有30多人。現村有醫療站2個、幼稚園3所,入園幼兒100多人。
自農業合作化以來,村在各個時期均為縣(市)先進單位。梅富元多次被評為縣、地區先進工作者。1987年1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青林村民族團結先進集體稱號。1988年,中共麗水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村稱號。1989年,被評為麗水市治保先進集體。

經濟發展

(圖)青林村青林村

青林村素以種養業聞名,歷來盛產梨、桃、李、枇杷、柚、西瓜等水果,其中梨、李常年產量均在20萬斤以上。
五六十年代,以種糧食作物為主,每年吃返銷糧3~5萬斤。70年代後生產發展快。1978年糧食畝產1600斤。1979年,257戶社員養1425隻,戶均4.5隻。1980年,大隊8個集體養豬場均以包產值、包成本、包工分形式落實8個專業戶飼養。1991年糧食總產量達180萬斤。
1971年,開始發展茉莉花生產,供應麗水地區茶廠窨制花茶所需。1972年4月向廣東順德縣引進花苗,計栽茉梨花、白蘭花1萬多盆,產2000多斤。1980年,全大隊栽花4萬盆,產花4190.30斤,產值6.37萬元。後減少。
1972年始發展蠶桑生產。是年有桑園100多畝,潘景榮、俞雲獻任蠶桑隊長,先後請杭嘉湖地區蠶桑師傅傳授技術,並將桑苗出售給縣內各地栽種。1980年,縣蠶桑生產工作會議代表到村參觀豐產桑園。最多年份有桑園260多畝。1992年養蠶45張,產繭40擔,產值18萬元。
1984年,村種西瓜100多畝,產西瓜40多萬斤。1991年,村民始種大果型良種麗紅、寶交草莓13畝,至1992年發展至80多畝,產量12萬公斤。現村有甜椒大棚20多畝,年產甜椒等蔬菜2萬多公斤。村有農作物研究會,研究農作物栽培新技術
推行立體農業,種養業又有所發展。村有養鴨專業戶2戶,養鴨300多隻,年產蛋7500公斤,養魚專業戶1戶,年產鮮魚1萬多斤。

特色產業

(圖)青林村青林村

異軍突起的金筆專業村
民國以來,青林村素以製作粉乾、土素麵聞名。1958年村建有水碓8座,附近的楓樹灣、岩泉、雙黃等地農戶均到青林碾米、磨麵、打油。是年改造水碓,辦加工廠,改用電動機器生產。1973年,大隊建基建隊,負責建築村民新居,並承建城鎮單位辦公用房。1981年,村建水泥預製場,年產值13萬元。
1985年,金配基與人合辦金筆廠,為麗水市第一家農民辦金筆廠,1989年起金配基單獨經營,生產發展快,每年產值超100萬元。現金配基任村委會主任,為麗水市金筆協會副會長。
1986年,謝冬華辦玻璃纖維廠,次年改辦金筆廠,現有工人50多人,年產值100多萬元。
至1992年,全村有金筆廠13家,另有組裝金筆7家,計20家,成為麗水市第一個金筆專業村,產品銷至山東、河南、江西、廣東等地。
1992年,村辦集體銅管廠,年利潤1.88萬元。現全村從事工業的有200多人。村中還設有麗水國營味素廠、麗水市勞武企業造紙廠及外地人辦的制鹼、制筆廠等。

民俗名勝

青林村板龍年代久遠,相傳始於唐代,為麗水最有名的板龍之一,素以高長雄偉、嫻於舞陣而聞名。
板龍由頭、身、尾三部分組成,以竹篾扎縛,上糊棉紙,固定在木板上。龍頭繪彩,長2~3米,由6~8人抬。龍身每節長1.8米,燈拱門型,背尖角型,扎五鰭,內燃紅燭3支,面繪雲彩、龍鱗。燈板兩端鑿圓洞帶榫木棍,每節1人舉,龍尾彎曲翹起,與龍頭平,3人舉。青林板龍一般70~80節,最多120多節。村每年組織板龍隊,青壯年百餘人參加。
板龍出遊時,以大號、鑼鼓、提燈、引珠為前導。元宵燈節期間,板龍入城,徹夜鬧燈。近年,青林板龍陣勢更加雄壯,並參加廣告燈會,為經濟建設、商品流通服務,深受城鄉民眾歡迎。
青林村北1公里處,有建於唐代的好溪堰,堰渠穿村而過,分北圳和南圳,便於洗滌和灌溉。
村北靈鷲山上有靈山寺,建於唐代,原名祝山寺,宋時改靈鷲寺,明萬曆年間(1573~1620)改靈山寺。有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重刊淳熙四年(1177)碑,前列四塔,有南宋嘉定五年(1212)及十一年(1218)款識,1964年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0年代中期,寺廟毀。1988年,由青林、岩泉、社後、乾下等村村民集資25萬元重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