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青春版]

《牡丹亭》[青春版]

《牡丹亭》中瑰麗的愛情傳奇,以典雅唯美的崑曲來演繹,相得益彰,四百年來不絕於舞台。2004年4月,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製作,兩岸三地藝術家攜手打造的“青春版”崑曲《牡丹亭》開始在世界巡演,更給這門古老的藝術以青春的喜悅和生命,在美國上演時場場暴滿。

簡介

《牡丹亭》[青春版]《牡丹亭》[青春版]

青春版《牡丹亭》是國民黨著名將領白崇禧之子、著名作家白先勇,集合兩岸三地一流創意設計家聯手打造的文化工程,由江蘇省蘇州崑劇院演出。自2004年在台北首演迄今,青春版《牡丹亭》多次在世界各地引起轟動,最多一次單場觀眾超7000人。2006年起,它開始在海內外著名高校巡迴演出,今年5月至6月又赴英國和希臘巡演,目前已演出145場,觀眾逾22萬人次,九成以上的演出是滿座,打破了崑曲演出的歷史紀錄。
青春版《牡丹亭》改編自晚明劇作家湯顯祖的經典愛情名作《牡丹亭》,在改編中,它著力尋找著傳統寫意與現代審美的契合點,將原著的55折濃縮為27折,分為“夢中情”“人鬼情”和“人間情”三本,使得情節鋪設更為順暢,人物性格更為鮮明。其舞台美術設計把握了戲曲的美學精神,意象化的舞台物質形象顯得簡練、大氣。作曲從杜麗娘和柳夢梅的主要唱段鏇律中提煉元素,設計人物的主題曲鏇律,並運用演變主題曲貫穿全劇,處處填補表演,點綴人物心境,既保留了原來古典鏇律美的風格,又極富新意,使整體音樂清新淡雅。除了蘇州崑劇院的20多位演員之外,青春版《牡丹亭》還動用了20位中國民族樂器演奏者及12位雜技演員,並製作了200餘件美輪美奐的戲服。整齣戲融唱、念、做、打、舞蹈、雜技和詩文為一身,崑劇之美乃至整箇中國傳統藝術之美被精妙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青春版《牡丹亭》男女主角由現年30歲的俞玖林沈豐英擔當,而整個劇組的平均年齡也在28歲左右,用主創者的話來說:力圖“用青春的演員打動年輕的觀眾”。青春版《牡丹亭》用唯美而極富青春氣息的表演,重新喚醒了崑劇藝術的生命,也喚醒了中國的年輕人們對傳統戲劇藝術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的愛戀。
“四百年青春之夢,奼紫嫣紅《牡丹亭》”,由文學大師白先勇傾力打造的青春版崑曲《牡丹亭》,在北京、上海、台灣、香港等地巡演多場後,現在終於在劇迷的翹首期盼中來到了深圳,該劇將以連續3天共9個小時的演出為“全球通”演出季的戲劇部分劃上一個絕美的句號。據悉,青春版《牡丹亭》將於2006年1月6日至8日連續三天在深圳會堂上演,一個劇分成3天演,這對深圳舞台而言也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牡丹亭》與《西廂記》《長生殿》《桃花扇》一起位列中國古典戲曲四大名著,由被譽為“東方莎士比亞”的明代傑出戲劇家湯顯祖所作,該劇所描摹的“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美好愛情,四百年來不知令多少人為之傾倒,如傳說婁江女子俞二娘因讀此書斷腸而死,杭州女演員商小玲因演此劇傷心而亡等。明朝萬曆以後一百餘年內,許多傳奇作家都摹擬此劇的構思和文字風格,某些戲曲史論著稱之為“玉茗堂派”。

《牡丹亭》原作共55折,青春版分為《夢中情》、《人鬼情》、《人間情》上、中、下三本,9個小時,3天演完,劇情完整,脈絡清晰流暢。改編後的《牡丹亭》充分體現了原作者湯顯祖“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浪漫主義特色。

主創團隊

《牡丹亭》[青春版]《牡丹亭》[青春版]

領銜主演 俞玖林 沈豐英
原著:明·湯顯祖
總製作人:白先勇
監製:徐國強 周向群
監製:高福民
製作人:蔡少華
總策劃:葉 朗
藝術顧問: 汪世瑜 張繼青
總導演: 汪世瑜
總協調:鄭幸
策劃總監:向 勇
票務監理:肖懷德
演出監理:唐金楠

製作群
製作人/白先勇、蔡少華
劇本整編/白先勇、華瑋張淑香、辛意雲
崑曲藝術總監/汪世瑜、張繼青
總導演:汪世瑜
音樂總監:周友良
導演助理:馬佩玲
分場導演/翁國生
美術總監/王童
音樂設計/周友良
服裝設計/王童、曾詠霓
總協調/鄭幸燕
協調/呂福海
唱腔指導/周秦、姚繼焜、毛偉志
原創舞台設計/林克華、任永新
原創燈光設計/林克華
舞台設計/王孟超
燈光設計/黃祖延
舞蹈設計/吳素君、馬佩玲
書法藝術/董陽孜
繪畫/奚淞
攝影/許培鴻
舞台監督:李強
劇務:方建國

主要看點

《牡丹亭》[青春版]《牡丹亭》[青春版]

1、劇本:在各種戲劇因素中,劇本是基礎,是統攝全局精神、賦予其思想活力的核心所在。編者在湯顯祖原著上,是整理而不是改編,完全繼承原詞,經過精心梳理,創作了以“夢中情”“人鬼情”“人間情”為核心的青春版《牡丹亭》完整地體現湯顯祖原著“至情”的精神。
2、演員:青春版《牡丹亭》演員平均年齡20歲左右,不論主演、配角、龍套全部由年輕演員擔綱,這源於白先勇先生獨具一格的創意,他希望用年輕演員的演出來吸引更多的青年人熱愛古老的崑曲藝術,了解中國國學的博大精深。
3、音樂:青春版《牡丹亭》音樂的最大特色就是把歌劇的音樂創作技法用到了戲曲音樂之中,全劇採用西方歌劇主題音樂形式,豐富了戲曲本身和音樂的表現力,為觀眾呈現出一席五彩斑斕的視聽盛宴。
4、唱腔:傳統崑曲唱腔過於沉長、節奏緩慢,觀眾難以接受。白先勇先生組織了兩岸音樂人在唱腔和鏇律上進行大膽的創新和突破,將西方歌劇和東方戲曲相結合,在《牡丹亭》的唱腔中加入了大量的幕間音樂和舞蹈音樂,很好地渲染了舞台氣氛。
5、.服裝:青春版整體色調是淡雅的,具有濃郁的中國山水畫風格,正如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在圖畫卷中驚艷八分鐘那樣!全部演出服裝系手工蘇繡,尤其是杜麗娘、柳夢梅著裝傳統蘇繡工藝將成為最大看點。
6.、舞蹈:青春版《牡丹亭》有眾多花神,用服裝設計舞蹈。設計者將傳統的花神拿花舞蹈改成用十二個月不同的花來表現,用戲曲語言來舞蹈動作,讓舞台的整個氣氛隨花神的獨具特色表演流動起來。
7、.舞美設計:為使崑曲的古典美學與現代劇場接軌,白先勇集合了兩岸三地的專家出謀劃策,利用“空舞台”的設定,最大限度拓展了載歌載舞的虛擬空間,舞台地板打破了傳統地毯,利用灰色調地膠作舞台,還將現代書法家的優美書法運用其中,舞台景片上書寫了唐代散文大家柳宗元的散文。

作品風格

《牡丹亭》[青春版]《牡丹亭》[青春版]

青春版崑曲《牡丹亭》以情為主線,全劇共27折,分為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依次分別為“夢中情”、“人鬼情”和“人間情”。第一部“夢中情”的劇情梗概是:南宋時,太守杜寶家教森嚴,獨生女杜麗娘嫻靜嬌美,春日與侍女春香在後花園遊玩,有感於百花齊放,因感成夢,夢中與俊逸書生幽歡於牡丹亭上,醒後悵然若失,傷感而死。第二部“人鬼情”的劇情梗概為:那邊廂,果有書生柳夢梅偶拾麗娘寫真,心生愛慕之情,感動麗娘魂魄,二人穿透陰陽幽媾成婚。柳生為愛開墳,麗娘因情還魂。第三部“人間情”劇情梗概是:麗娘、夢梅新婚燕爾,乍又分離。夢梅為麗娘尋找杜父歷盡艱辛,豈料反遭杜父誤為盜墓人硬拷毒打,幸得夢梅高中狀元。金鑾殿上聖恩加被合家團圓。

青春版崑曲《牡丹亭》經過白先勇和江蘇省蘇州崑劇院的重新策劃和演繹,以及現代聲、光、電技術的運用,讓人們對中國傳統戲曲有了全新的認識。《牡丹亭》既保持了崑曲的傳統風格,同時又賦予現代、青春的面貌。蘇州崑劇院飾演杜麗娘的演員沈豐英,是優秀青年五旦演員,中國戲劇最高獎項——第23屆戲劇梅花獎得主。她扮相秀麗,表演細膩,在《牡丹亭》、《題曲》、《活捉》中塑造了各種性格的古代女性形象,曾榮獲中國首屆崑劇藝術節表演獎。飾演柳夢梅的俞玖林,是優秀青年巾生演員,中國戲劇最高獎項——第23屆戲劇梅花獎得主。他扮相俊秀、瀟灑,有書卷氣。擅長演柳夢梅、潘必正、張君瑞等古代書生形象,曾榮獲中國首屆崑劇藝術節表演獎。2007年,沈豐英和俞玖林均榮獲全國崑曲優秀青年演員展演十佳演員獎。同年,他們作為中國崑曲代表隨溫家寶總理訪日演出。他們還赴法國參加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節”唯一代表崑曲的演出。2007年,他們入選“感動蘇州”十佳人物。

從2003年2月創排開始,通過5年多的磨鍊,青春版崑曲《牡丹亭》將人才培養、藝術傳承、劇目打造三者有機結合,已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現象,已有近20萬人次的觀眾。青春版崑曲《牡丹亭》的成功演出,還打破了傳統戲曲不受年輕人熱愛的慣例。青春版崑曲《牡丹亭》在台北、香港、上海、北京、蘇州、澳門等地演出時,一半以上的觀眾都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

幕後製作

《牡丹亭》[青春版]《牡丹亭》[青春版]

第一出:偶遇
“青春版《牡丹亭》,緣於蘇州崑劇院與白先生的一場偶遇。”江蘇省蘇州崑劇院副院長尹建明說。
2002年,蘇州崑劇院到香港演出。其中有一群1998年從蘇州藝術學院“小蘭花”崑曲班畢業的年輕演員,舞台功力不足,但其青春靚麗的扮相,仍傾倒一大批觀眾。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表示,白先勇將在香港做關於中國戲曲的講座,希望年輕演員在台上演一些折子戲來配合。訊息傳到蘇崑院長蔡少華耳里,他立刻意識到這是個難得機遇。白先勇於是看到了他們年輕的優勢,蘇崑也了解到白先勇的心事———排一出呈現55折全貌的青春版《牡丹亭》。
2003年春節後,白先勇應邀到了蘇州。蘇崑集合“小蘭花”30名青年演員,專為白先勇排了3場戲。“好好雕琢,或可成就大器。”白先勇把他的夢想托給了蘇崑。
第二出:打磨
白先勇與兩岸三地崑曲研究專家一起,用5個月,將55折原本刪編成27折上、中、下三本。著名表演藝術家、江蘇崑劇院的張繼青和浙江崑劇團的汪世瑜被請到蘇州,任藝術總監。並聘汪世瑜為總導演,擔綱排戲重任。他們從“小蘭花”中選出3個“杜麗娘”、2個“柳夢梅”、2個“春香”,從2003年4月始,組成傳承崑曲培訓班集中培訓。“那4個月可真是‘魔鬼訓練’。”汪世瑜說。每天從早上7點到晚上9點,除了學戲,還要上藝術鑑賞課、形體課,排得滿滿當當。
汪世瑜將之喻為“拔苗助長”:“10年工夫才能學會的東西,濃縮成一年,灌到這些孩子腦子裡,讓其落地生根。”張繼青和汪世瑜分別給“杜麗娘”、“柳夢梅”說戲,兩天教,兩天練,3個多月,用傳統的口傳心授,將整部戲粗粗排了一遍。白先勇則從港台請來崑曲專家,給學生們講文學歷史,分析人物和劇情,還把主演帶到與《牡丹亭》劇中杜府花園近似的蘇州滄浪亭現場排演
與此同時,從浙江請來的芭蕾舞老師給學生們上形體課,拉韌帶、展身形,女生疼得哭,男生痛得叫,但所有人都咬牙堅持著。“誰不知道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呢?”後來被選定扮演杜麗娘的沈豐英說。

第三出:初試
2003年8月,第一輪培訓結束,“小蘭花”們匯報演出,表現力和唱念功力都有很大提高。汪世瑜們又開始新一輪“以戲帶功”的訓練。解放以來,《牡丹亭》常演的只10折左右,許多戲需要汪世瑜和張繼青與其他老崑曲表演藝術家一起重新整合,有些身段、調度、場面,則要重新構思。編劇和導演也都費了不少心思。2003年11月,青春版《牡丹亭》終於成型,進入彩排。白先勇特地從台北趕到蘇州觀看,懸了許久的心終於落下。“80分吧,我想,我終於可以圓夢了。”他說。主要角色也終於圈定,沈豐英和俞玖林分別飾演“杜麗娘”和“柳夢梅”,“春香”則由沈國芳扮演。

“沈豐英演杜麗娘,眼裡的深情含而不露,頗有大家閨秀風範;俞玖林演柳夢梅,飄灑俊逸而不浮誇,有書卷氣;沈國芳演春香,則清純活潑,本色自然。”尹建民說。其實,沈豐英們在香港配合演講時,白先勇對角色分配已心中有數:“杜麗娘、柳夢梅,一個‘如花美眷’,一個俊秀儒雅,正值花樣年華,扮相優美是首要前提。”在《牡丹亭上三生路———製作“青春版”來龍去脈》一文中,白先勇說:“崑曲的演出不應老化;崑曲的前途,在於培養年輕的演員,吸引年輕的觀眾……藉一齣戲的排演,完成世代傳承的重要工作。”這正是製作青春版《牡丹亭》的宗旨。
第四出:新創
青春版《牡丹亭》由兩岸三地藝術家心血凝成。編劇小組多為研究湯顯祖與《牡丹亭》的專家:華瑋為“中研院”文哲所副所長,張淑香為台大中文研究所教授,辛意云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而由白先勇出面邀請的總導演、藝術總監汪世瑜,則是崑曲界“巾生魁首”、浙江崑劇團前團長;另一個藝術總監張繼青來自江蘇省崑劇院,是崑曲界“旦角祭酒”。白先勇說:“他們破例跨團,全力傳授蘇州崑劇院的‘小蘭花’班,具有重大傳承意義。”
負責服裝設計的美術總監王童來自台灣,燈光及舞台設計是台灣雲門舞集首席燈光設計林克畢。“跨地區、跨團合作,調動一切可調動力量,才能打造出一個精品。”汪世瑜說。昨天,汪世瑜在鐵路上海站候車廳接受了記者採訪,前一天,他剛隨青春版《牡丹亭》劇組結束北京演出回到蘇州,第二天又馬不停蹄地趕往長沙,與湘崑劇團洽談借演員一事。“演出任務排得太緊,蘇州崑劇院人手不夠了。”“我理解‘青春版’中的‘青春’二字,並不單指演員年輕、漂亮,而另有豐富含義。”汪世瑜說,“這個劇的舞台應該是青春的,有時代感的,符合現代欣賞習慣和審美情趣。”舞台上淡雅的水墨畫、精緻的蘇繡戲服,也超越了傳統戲曲“一桌兩椅”的模式。
“我們還採取了現代市場行銷手段。”尹建民說,他們藉著白先勇先生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來開拓市場,每到一地,都舉行新聞發布會,展開崑曲專場演講等,大造聲勢。
第五出:圓夢
“青春版”的觀眾也應該是年輕的。“上世紀初到現在,大概有數十種版本的《牡丹亭》。”汪世瑜說,“藝術大師梅蘭芳與俞平伯的《牡丹亭》影響了幾代人;浙昆早年‘吃飯版’《牡丹亭》———《還魂記》,一個戲養活了一個團;張繼青經典版《牡丹亭》是傳統唱念做表的代表;美籍華人陳士錚版的《牡丹亭》則讓外國人了解中國,將傳統文化形式充分展現……”版本多多,但觀眾未有多大變化。“年輕人與傳統戲曲文化之間的隔膜越來越深,而青春版《牡丹亭》就意圖解決這個問題。”
在浙江大學演出的時候,800多名學生排隊爭搶200張套票。後來,學校打開所有公共場所的電視機現場直播,才滿足了學生要求。在蘇大演出後,學生們追著兩名主演索要簽名,並在網上熱烈討論。在北京,相當多的觀眾是年輕人。文化部研究院負責人王文章看了演出後說:“年輕人對崑曲感興趣,就是崑曲的希望。”在汪世瑜看來,這已不是一個劇的成功。“青春版《牡丹亭》的熱演成了某種文化現象。一個具體劇目的成功,對崑曲傳承的推動力,遠遠大於它被列為人類口頭文化遺產的影響力。這也是我們最希望看到的結果。”

評價

《牡丹亭》[青春版]《牡丹亭》[青春版]

青春版特色就一個字:“美”
如果說,除了劇本的“情”之外,青春版《牡丹亭》最大的特色,那就是“美”。“視覺上要美,視覺才不會倦怠。”美,是白先勇的第一要求。

演員美、服裝美、布景美、舞蹈美——為了《牡丹亭》,白先勇邀請了一流的創作班底,18個主創人員都是來自內地、香港和台灣的精英,其中的王童、林克華、吳素君都是在台灣的各自領域響噹噹的人物。但凡看過青春版《牡丹亭》的人說起此劇,最簡潔的評價往往就是一個字“美”。

著名電影導演王童應邀為青春版《牡丹亭》擔任服裝和美術設計,花神服裝上的圖案都是他用畫筆一筆一筆地畫上去的。著名編舞家吳素君精心編舞,尤以三段花神的舞蹈最為精彩,展現了崑曲典雅細緻的美。在三段舞蹈中,大花神手中飄揚的長幡是一個別出心裁的設計。出現在“驚夢”、“離魂”、“回生”三齣戲中的幡分別有:綠(表現純潔的男女之愛)、白(表現離去)、紅(表現歸來的喜悅),形象地傳達了劇中的情景和氣氛。

台灣著名的舞台設計大師林克華則擔當青春版《牡丹亭》的布景設計。與以往的《牡丹亭》相對“傳統”的布景相比,青春版更增添了現代劇場設計的元素,並運用了燈光、音響等特技手法。如在“離魂”一出中,林克華讓杜麗娘在花神的簇擁之下,身披曳地的紅色大斗篷,慢慢走向舞台深處。漸行漸遠的杜麗娘手拈一枝梅花,驀然回眸之際,音樂起來,黑幕之上,一束追光,效果動人心魄,有不少觀眾看到這裡時,為情境所染,竟不由自主地落下淚來。

全劇演員平均年齡25歲
《牡丹亭》講述的是青春和愛情的故事,表演的方式也應該是青春爛漫的,青春版《牡丹亭》演員的平均年齡才25歲。當初為了挑選青春版《牡丹亭》的男女主演,白先勇遍訪了中國內地的大小昆班,相當不易。

白先勇一向要求完美,他喜歡親自出馬為根據自己小說改編的影視劇挑選演員,如《遊園夢》中的盧燕、“金大班”姚煒、“玉卿嫂”楊惠珊都是他相中的。白先勇對柳夢梅扮演者的要求是,要有天生的書生氣質,風流儒雅,個子不能高也不能矮。找了幾個月,白先勇最後在蘇州崑劇院發現了理想中的“柳夢梅”——俞玖林。在找到“柳夢梅”的同時,白先勇也幸運地找到了“杜麗娘”。沈豐英是俞玖林在戲校的同學,戲校學戲4年,進崑劇院4年。白先勇發現沈豐英性格沉穩,眼睛無形中卻有眼角生情的味道,但並不過。杜麗娘的外表羞怯,內心叛逆,沈豐英的氣質正好相符。

確定製作青春版《牡丹亭》之後,白先勇親自出面邀請“巾生魁首”、浙江崑劇院的汪世瑜和“旦角祭酒”、江蘇崑劇院的張繼青到蘇州親自傳藝給俞、沈二人,花了一年時間把二人琢磨成材,還安排俞、沈二人舉行了“三跪九叩”的拜師儀式。

說起選中男女主角的經歷,白先勇頗為得意:“他們很合適《牡丹亭》,也很般配。他們兩個一看就知道很聰明,先天條件好,有氣質,有形貌,要下功夫,要有名師指導,按我的計畫,璞玉一定成材。”白先勇甚至說,假如沒有找到合適的男女主演,他會放棄排《牡丹亭》,而會改做別的戲。看起來,還真是上天成就了白先勇在舞台上重現崑曲《牡丹亭》的機會。

相關評論

《牡丹亭》[青春版]《牡丹亭》[青春版]

青春版《牡丹亭》對於崑曲這“陽春白雪”的高雅藝術的推廣起到很大的作用。可是,當我看到許多文科或者理科的學生們湧向舞台,像對待流行電影明星和流行歌手一樣崇拜青春版《牡丹亭》和它的演出人員時,演出如果過分熱烈,那么倒不見得就是好事。在“熱”的背後是不是還有一些非崑曲的因素在起作用呢?自然,這個版本唱詞優美,畫面精緻,服裝雅致,色彩清麗,布景宜人,確實洋溢了“奼紫嫣紅”的青春氣息。但是這次崑曲演出成功主要還是青春氣息(演員年輕俊美)、白先勇先生和讓人激動的愛情母題。

白先生是《牡丹亭》策劃人和製作人,著名崑劇表演藝術家汪世瑜擔任導演,但是人們印象最深的是白先勇先生。所有的宣傳和命名中都這樣寫到:“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白先勇、青春、牡丹亭是三個關鍵字。白先勇先生是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在高校有廣大的客群,白先勇先生寫過《遊園驚夢》 ,是大家熟悉的。這個因素是吸引大家來觀賞《牡丹亭》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牡丹亭》的愛情故事又是著名的經典愛情,而“青春”、“愛情”這些激動人心的口號,既是形式策略也是宣傳策略,大大推動了青春版《牡丹亭》演出得成功。

在青春版《牡丹亭》在南京宣傳和演出期間,恰逢東南大學舉行“中國文化節”及“崑曲傳播月”系列活動,江蘇省崑劇院在東南大學演出精華版《牡丹亭》,票價價位比青春版《牡丹亭》的低很多,著名崑曲表演藝術家石小梅等主演,比青春版《牡丹亭》兩位年輕的演員演出更本色,在演出後舉行的“戲曲名家崑曲學術研討會”上,專家們稱讚石小梅演藝“爐火純青”,他們認為江蘇省崑劇院的演出“很成功”,“是一次‘破天翻’的演出”。但是年輕的同學們更被“青春”和白先勇所吸引了,出現爭相購買甚至買不到票觀看青春版《牡丹亭》的局面,相比之下,江蘇省崑劇院在東南大學演出的精華版《牡丹亭》沒有那樣熱烈。然而這一現象也正也說明了崑曲依然處於一種流行和時尚的位置,但是在短期時尚的背後,我們還要保持冷靜的心態。

一方面,傳統和現代並不是分裂對峙的,如果調動各種有利積極因素,時尚、年輕、流行和古典、經典是可以很好的結合的,經典文藝面對時代變遷要主動參與,調整視角,青春版《牡丹亭》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

另一方面,流行和時尚是一個較好的入口,但是並不意味著古典藝術的春天就立刻來臨,白先勇說青春版《牡丹亭》“這部戲曲調動現代手段,但不會絲毫干擾古代意涵。”然而,在結合傳統和現代中如何讓崑曲保持“原汁原味”的高雅趣味也是創新中的難題。無論如何,通過這次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演出,激發許多年輕人對崑曲的興趣,但是真正的推廣還是一個細水長流的過程,可能還要在相應的院系開設崑曲課,辦崑曲愛好者協會,培養一群有真正鑑賞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崑曲的“票友”,這樣才能讓崑曲真的走向繁榮。

否則,一些理科生在看青春版《牡丹亭》時,不看華美細膩的唱詞,而都選擇觀看簡化了的,失去古典韻味的英文翻譯,那么青春版《牡丹亭》帶給他們僅僅是進行一次視覺享受,僅獲得“視覺快感”,而沒有深入到“視覺美感”的體驗,他們也未必真的能領略那旖旎多姿的崑曲的菁華。僅僅一次熱鬧不能意味崑曲熱真的來臨,它的很多經驗值得其它崑曲社團借鑑。充分利用這次青春版《牡丹亭》流行的機會,借鑑它的成功經驗,激發年輕學子的古典藝術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古典藝術修養,這樣崑曲才會真的從一陽來復走向新的春天。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