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激盪的年代

青春激盪的年代

青春激盪的年代,由劉一君導演,王青偉編劇王寧、易莉、李嘉諾等主演,以胡耀邦為原型的電影《青春激盪的年代》以胡耀邦為原型,講述上世紀50年代,胡耀邦身為團中央書記,以傑出的領導才能和充滿激情的鼓舞力量,激勵全國千千萬萬的青年投身到建設新中國的壯麗事業中去的故事。李嘉諾飾演在胡耀邦號召下從北京來到北大荒參與到祖國建設中的青年志願者蘇小樂,重現了在歷史的大環境下發生的一代人的故事。

基本信息


拍攝背景

王寧飾演的胡耀邦在劇中鼓勵年輕人追求自己的理想王寧飾演的胡耀邦在劇中鼓勵年輕人追求自己的理想
胡耀邦百年誕辰紀念日之際,第一部以他為主人公的電影《青春激盪的歲月》即將上映。
影片將視角放在胡耀邦1952年調任團中央書記之後的5年,這期間,他鼓勵年輕人勇敢追求愛情,讚賞年輕人堅持追求理想的勇氣。而電影中胡耀邦身為父親和丈夫的橋段,讓兒子胡德平和家人在熒幕前感動落淚。
事實上,這部散發著濃厚時代感的電影,製作過程困難重重。但製片人張葆青從未動搖過拍攝的決心,因為它“將填補中國電影史上的空白。”

劇情介紹

37歲的“孩子王”

第一批北京墾荒隊員來到北大荒開闢新土地第一批北京墾荒隊員來到北大荒開闢新土地
建築工地的空地上,胡耀邦悶悶不樂地坐在一邊,手裡拿著建築專業的新書,對身邊人說:“我今年37歲,還是青年人,參加革命22年了,也算是年輕的老革命了,你說黨中央的決定,要不要服從?”
這是胡耀邦在《青春激盪的歲月》中第一次出鏡。
1952年夏天,毛澤東揮筆點將,胡耀邦被指定接替馮文彬,擔任團中央書記。據秘書高勇回憶,那時的胡耀邦一心想搞建設、蓋大樓,從沒想到會去團中央。
在小女兒滿妹的記憶里,“父親得知任命後,情緒低落,盤腿坐在床上,對著秘書曹令,一臉不高興地指了指身邊熟睡的胡德平說:孩子都這么大了,還要我當孩子王。他們(指陳丕顯、譚啟龍)都比我合適嘛!”
那時,人們總覺得,“家有三斗糧,不當孩子王”。但是,不高興歸不高興,胡耀邦想了一夜,第二天還是到團中央報到。
電影濃墨重彩的地再現了胡耀邦和幹部們第一次打招呼的情景:“今天第一次跟大家見面,情況不熟,但還是要有個開場白嘍,以後的工作中,如果大家發現我有什麼做得不好,有什麼缺點錯誤,希望大家不要有什麼顧慮,大膽直接地向我提出批評。如果大家覺得有什麼不方便,也可以直接向中央反應,也就是提意見,告狀嘍!當然嘍,要告明狀,不要告陰狀,君子坦蕩蕩嘛。”
這是高勇第一次見到胡耀邦。與他想像中不同,胡耀邦留著小平頭,個子較矮,微瘦,秀氣精神,完全是一個小青年的模樣。“他講話實在,沒有空話,沒有官腔,沒有架子,平易近人,朝氣勃勃。”
胡耀邦要求所有人稱呼他為同志:“我,胡耀邦這個名字,老爺子取的就是要讓大家叫的嘛。我希望大家以後一律稱呼我為耀邦,怎么樣?”
高勇記得,胡耀邦性子有些急,常發脾氣。“身邊人要是辦錯了事,他批評起來絕不留情,尤其是熟人、身邊的人。但落到文字、組織處理上,他字斟句酌,非常謹慎,生怕過頭。”
電影中,舞蹈隊的沈平不願隨同學們一同去北大荒墾荒,而是選擇留在大學繼續自己的藝術之路。而她的故事卻被以“心靈深處長滿了膿瘡”為題,登上了《中國青年報》。
胡耀邦知道後斥責《中國青年報》社長張笑非:“作為一種思想傾向,可以拿出來討論。可你把人家點名點到團中央的機關報,考沒考慮到這個同志的感受?!”胡耀邦說,會建議團中央書記處處分張。
張笑非憤然離去,在院子裡的大槐樹下,一屁股坐到石凳上。掏煙,煙盒空了,他沒好氣地一揉,扔到地上。
一支煙突然遞了過來。張笑非猛地轉過頭,見是胡耀邦,不接,把身子扭向一邊。
胡耀邦笑著說:“笑非同志,我是湖南人,辣椒脾氣,一向講話直來直去,你不要介意……”
他將煙點燃,遞了過去。

青年人的良師益友

早在2013年3月,張葆青就已經開始策劃這部電影,“胡耀邦和我是湖南老鄉,我想用這部電影來紀念他。”最終,影片由瀟湘電影集團負責拍攝。
為了了解最真實的胡耀邦,編劇王青偉翻閱大量文章書籍和影視資料,他兩次赴京拜訪胡德平和胡耀邦曾經的秘書高勇,獲得不少珍貴的史料細節。
高勇告訴王青偉,胡耀邦講話嗓門大,說起話來手舞足蹈,有時說到勁頭上,會直接跳上桌子。
王青偉把這個細節寫進了劇本——在北京市團委的禮堂里,幾百名代表在聽胡耀邦演講,講到興頭上,胡耀邦跳上椅子。他在一旁批註,“這是胡耀邦的是一種習慣,一種本真,他站在那裡,激情四射。”
但劇本送往重大革命和重大歷史題材影視創作領導小組審讀後,對方認為,過於逼真地還原細節,可能有損於人物的正統形象,建議刪除。就這樣,劇本來來回回修改了6次,才終於定稿。
為了更好地表現胡耀邦和青年人的相處,編劇王青偉在“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前提下,虛構了數名年輕大學生的形象。
電影裡,胡耀邦安慰熱愛舞蹈的沈平:“去北大荒固然好,但去北大荒不是青年人實現理想的唯一途徑。做一個舞蹈家有什麼不好的?”
電影中年輕的《中國青年報》記者江戈不願遵從包辦婚姻,從家裡逃婚,卻被捅上內參。江戈跑到胡耀邦家中,在飯桌上委屈地流淚,胡耀邦鼓勵她,要勇於追求自己的愛情。
對於青年人,胡耀邦總是像朋友一樣耐心、溫和。胡耀邦根據自己幾十年的經驗總結道,跟青年人打交道,要講真話,要講心窩裡的話。“你盡講假話、空話、套話,哪個願跟你交朋友?”
胡德平記得,“父親常說,一味地批判個人主義、自由主義,不是關心愛護。而是要通過教育和引導,用熱情來感化幫助年輕人。”
“他不是年輕人的官老爺,而是率先垂範的良師益友。”

三、1950年代的青春

電影中,胡耀邦與妻子李昭相敬如賓電影中,胡耀邦與妻子李昭相敬如賓
電影裡,墾荒隊的故事得到濃墨重彩的刻畫。
那是專屬於1950年代的青春——建設祖國、奮鬥甚至自我犧牲。
這部被定義為青春類題材的電影,被賦予了一個符合年輕人滿腔熱血特質的片名——《青春激盪的歲月》。
據編劇王青偉介紹,影片中墾荒隊的人物雖為虛構,但故事都有史實來源。例如,喻大華的原型,正是北京志願墾荒隊隊長楊華。
1953年,中國制定了第一個五年計畫,1955年上半年,北京團市委召開第三次團代會,胡耀邦在會上號召“青年人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開發邊疆,建設邊疆,到那裡安家落戶。”
他的號召得到了一批青年的回響。當年8月,楊華等5人向北京市團委遞交申請書,表達赴邊疆墾荒的願望和決心,他們決定組織60人的墾荒隊,“不要國家一分錢,為國家開墾3000多畝荒地,增產30萬多斤小麥。”
胡耀邦為他們送行時,親手將“北京青年志願墾荒隊”大旗授予他們,“這面旗幟代表了全國一億兩千萬青年對你們的希望,請你們不要玷污了這面旗幟。祝你們高舉著這面旗幟英勇地前進!”
在場的青年熱血沸騰。
從1955年到1956年9月,全國有近20萬名青年參加了墾荒事業。“墾荒”幾乎成為那個年代部分青年的共同記憶。
影片中,北大荒的破舊茅草房裡,幾名青年橫七豎八地躺在木板床上,有人打著呼嚕,有人發出夢囈。
在勞動之外,隊長喻大華拉起了手風琴,百餘名青年或坐或站,在那裡迎風高唱。
喻大華在給女友地信里寫道:這是一片全新的天地,它深深地吸引著我們,既艱辛又浪漫……
電影開拍前,胡德平擔心,能不能拍出50年代青年墾荒和知青上山下鄉的區別,“從表面上看,這兩段時期非常相像。”最終,影片對年輕人群情激昂建設祖國的刻畫,打消了他的顧慮。
影片展現出的樂觀、理想和浪漫主義,打動了胡德平,但他記得,浪漫主義之後實際的困難很多,“走了不少彎路。”在他看來,結合現實與浪漫共同講述1950年代的故事,才是真實的。
被電影打動之餘,胡德平擔心,如今的年輕人已無法理解那個年代的一腔熱血。
他明白,現在的年輕人更願意走向國外,而橫在國內年輕人面前的,是大城市買房的現實問題。
“現實主義的東西一定不能否定,但我們也要有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胡德平告訴搜狐新聞。
“只有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結合,才能激發出年輕人的激情。”

主創人員

《青春激盪的年代》由王寧、李嘉諾、張哲人、王子軒領銜主演。
執行製片人:劉漢城
編劇:王青偉

幕後故事

劇照劇照
作為90後新生代演員的奚望將擔綱北京某文工團舞蹈演員沈平的角色,由於這個角色在片中有不少舞蹈戲,所以為了詮釋好這個人人物,奚望也下了不少功夫,做了不少功課,幾乎是邊拍戲邊找舞蹈老師學習舞蹈。奚望所飾演的沈平一直把成為一個優秀的舞蹈演員當做是她這輩子最重要的事情,但她卻也因當時沒有與男友一同去北大荒墾荒而給自己日後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壓力。後來,幸而胡耀邦的到來,在胡耀邦的開導和鼓勵下,她重新振作,在困惑中尋找到答案,在尋求突破之時看到希冀,才終以藝術創作的角度成功為北大荒編排了一支《北大荒之夢》的舞蹈。這支舞蹈的誕生,不僅為文工團爭了光,更做出了突出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