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古鎮

青山古鎮

“青山”之名,始見於《宋史·地理志》。武漢的武昌地區有較為發達的古代文化,武昌放鷹台遺址屬屈家嶺文化,距今5000至6000年。青山全區面積47.3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5.27萬。下轄10個街道辦事處和鋼都花園管理委員會。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人類社會發展到新石器時代,武漢的武昌地區有較為發達的古代文化。武昌放鷹台遺址屬屈家嶺文化,距今5000至6000年。

4000多年前,商代早期商人在武漢地區建立了一個強大據點,即武漢最早的城市黃陂盤龍城。最近發掘的比盤龍城早七八百年的黃陂張西灣城址就與青山磯遙遙相對。那時,青山磯一帶小山眾多,河港縱橫,湖溝交錯,冬竭夏漲,形成的自然河水流入長江。《水經·江水注》稱,江水右岸有武口,武口外江中有武洲,洲之南有“楊桂水口”,也就是青山地區眾多湖泊之水流入長江的支流入口,後稱之為“青山夾”。

西周時(公元前887年),武漢地區屬西周鄂國領地,周夷王時一度屬楚。

據《黃陂縣誌》記載:春秋時黃陂(今武漢北周邊)屬黃國之地,楚王滅黃歸楚。

秦時今武漢地區屬南郡,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正式分南郡設定江夏郡,轄14個縣。今武漢地區轉屬江夏郡。設沙羡(夷)縣,治塗口(金口)是武昌建縣之始。東漢建安末年,分江夏為兩部,沙羡屬南江夏郡。

漢末劉表為荊州刺史,黃祖為江夏太守,在石陽(今黃陂)武湖屯兵,以拒孫策。《水經·江水注》謂青山磯為東吳孫權領地。三國東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孫權築夏口城,是為最早的武昌城,並設武昌郡。郡治夏口城,而以沙羡屬之。

東晉至陳(公元378年~589年)設汝南縣,屬江夏郡,治塗口。

隋、唐、宋(公元589年~1911年)設江夏縣,治武昌。

“青山”之名,始見於《宋史·地理志》。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陸游把“青山磯”寫入他的《入蜀記》。青山磯時為軍港。東晉將軍謝晦曾兵據武口城與“楊桂水口”的青山磯隔江相望;南北朝桓玄的崢嶸洲之戰兵燹於此地;後因防北方蒙古侵擾,南宋理宗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將黃陂縣寓治鄂州(武昌)青山磯。

《元史·世祖本紀》記載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阿術率萬戶晏徹兒等四翼軍對青山磯泊,公元1275年復還舊治。黃陂縣寓治青山磯達40年之久。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改江夏縣為武昌縣,屬江漢道。青山境域先後為其第八區、六區、五區。

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青山區域為省試驗區;日偽時期,青山區域為五區。

1949年5月17日,武昌縣全境解放,武昌縣第二區駐青山鎮。

民國38年(1949 年)6 月,武昌縣全境解放,青山境域為縣轄二區、九區。

1950年2月,武昌縣第二區改為第九區。

1951年12月4日,武漢市政府決定,將武昌縣第九區改為青山區,隸屬武漢市郊區辦事處管轄。

1952年6月,因故撤銷青山區。1954年5月,經國家計委、建委批准,在青山建立我國第二個鋼鐵基地。1955年2月15日,為適應武漢鋼鐵基地建設的需要,再次成立武漢市青山區,組建中共武漢市青山區委員會和區人民政府。經湖北省人民委員會批准,將劃入武漢市的原武昌縣第九區21個鄉鎮合併建立武漢市青山行政區,區轄24個鄉、1個鎮。

經濟

1955年2月,新中國第一號國家大型企業在蘇聯專家認定下選址青山。全國10萬大軍在青山安營紮寨,“工人村”成為最早的工人住宅區。青山古鎮的重心轉移到了“蔣家墩”,(“文革”後改為紅鋼城)。

一冶、461廠、471廠、湖北省化工機械廠和青山船廠,以及武漢石油化工廠也在青山崛起。天興洲大橋的建成和武漢火車站的修建,由此奠定,青山區為重工業基地的格局。

兩次建區之初,中共青山區委、青山區人民政府均駐青山鎮。1956年6月成立青山鎮街道辦事處。

青山在武漢的分量依然顯赫:全市四大支柱產業,青山以鋼鐵、石化獨占其二;截止2008年底,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143.55億元①,約占全市1/4;稅收近100億元,約占全市1/6……然而,工業的廢棄物也使青山背負沉重:地區資源消耗總量占全市34%;工業固體廢棄物占73.3%;廢氣排放量占81.3%;工業廢水排放量占65.4%。

十一五期間,青山地區重大項目投資額達1000億元,其中用於技術改造的投資高達600億元。2007年11月,武漢城市圈被國家批准為“兩型社會”,同月青山區被批准為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單位。

社會

青山區啟動老工業區改造的方案後,青山區政協委員對青山古鎮提了保護性的建議。

2007年,青山區在東部工業集中區域改造棚戶區、讓4.5萬居民遷入西部居住區的浩大工程啟動後,2008年就有部分居民遷入新居,初步落實“東工西居”的戰略。東西之間一條長7.5公里、寬100米的綠化隔離帶正在建設。西區的小廠逐步遷入東區。這一循環經濟的戰略意義不僅是清潔、綠化了青山,而且使武鋼、石化、青山熱電廠的許多廢棄物變廢為寶。正如時任青山區區委書記黃克強所說,用生態理念引導青山走新型工業之路。不僅要金山、銀山,也要綠色青山。

地理位置

青山區是武漢市中心城區之一,東與洪山區接壤,西與武昌區毗鄰,南倚東湖風景區,北瀕萬里長江,與天興洲隔江相望。

人口

青山區是典型的移民之區。因北方連年戰亂,從東晉南朝時,長江南北就設定了許多僑州、僑郡來安置北方來的人民。而青山區大多數移民來自河南、江西。

交通

青山區擁有道路110條,總長137.15公里,人均占有道路6.5平方米,區域內道路網密度為3.05公里/平方公里。其中主幹道4條,是連線武漢三鎮和通往全國各地的交通樞紐。區內主次道路全部硬化,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客運路線達到31條,營運客車343輛,客運月流量570餘萬人次。

經濟

2007年青山區生產總值突破300億元,比上年增長15%;實現稅收近百億元,約占全市的六分之一;人均GDP高達6.8萬元,是武漢市人均GDP的2倍。境內有武漢鋼鐵公司、中國第一冶金建設公司、武漢石油化工廠、中冶集團武漢鋼鐵設計研究總院等10多個大型企業和科研機構,是“一五”計畫時期國家投資建設的新型工業基地,素有“十里鋼城”之美譽。

文化傳說

“青山”最初在1869年的《江夏縣全圖》北部邊緣出現時,它只是一座山的名字。因山形似雞頭,當地人把它叫雞頭山。又因山下有巨石延伸至江中,也有人把它稱之為“磯頭山”。山上長滿了樹木,而上下江岸有黃色土堤、沙灘和碎石,過往船民見兩岸一片灰黃,唯此山獨青,就叫“青山”了。山下的村落叫雞窩,有人說是“磯渦”的諧音而訛。據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江夏縣誌》記載:青山在縣北三十里,尾亘長湖,首枕長江,山下有磯曰青山磯,上有洞庭廟。

在有記載的歷史上,青山古鎮就曾引得名士流連。公元1574年秋天,進士出身的王世貞以副都御史撫治鄖陽,赴任時溯江而上。船將行至武昌時,他發現江南岸有一三面環山的小鎮。幽深的古鎮,繁喧的集市,秀美的風光及當地人淳樸的風土人情,使這位王大人恍若進入了人間仙境。他在“雞窩”小鎮盤桓三日後,依依離去,並留下了一首詩:“武昌在前頭,逡巡不肯去;為愛青山磯,且對青山住。”

第一個將“青山磯”載入史冊的是南宋詩人陸游。公元1170年8月22日清晨,天下著小雨,時任夔州通判的陸游到青山,這一天在他的《入蜀記》中略寫了:“……二十二日平旦微雨,過青山磯,多碎石淺灘,晚泊白楊夾口……居民及泊舟甚多,然大抵皆軍人也。”從這看出,這裡是鄉間渡口小集鎮。

由於地理環境的原因,青山自古即為兵防要塞,也成為長江上下游來往船隻的避風港。古鎮初期為軍港,爾後隨著商旅聚集逐漸形成“小碼頭”,進而發展成為輻射周邊地區的商貿集鎮。宋、元、明、清時期,青山鎮均為一方日用品和農產品的集散地,至清代走向鼎盛,並為武昌(江夏)縣六大市鎮之一,與金口、陽邏齊名,陽邏、葛店的居民也常來這裡趕集。光緒年間,古鎮又闢為商市,到1938年武漢淪陷前還十分繁華。

青山上扼武昌、漢陽,下控鄂州、黃州;且緊臨省城武昌,素稱武昌門戶,為兵家必爭之地。

榮譽

青山區連年被評為武漢市最佳衛生城區,2002年經驗收被命名為省級文明城區。

1995年,青山區被國家文化部、人事部命名為全國文化模範區。

2002年7月,國家環保總局確定青山區為“國家級環保產業基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