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山

霞山

霞山是個美麗的地區,這裡雖然沒有古代遺蹟,但是這裡是個美麗的海上城市。這裡特產為海鮮,有夢寐以求的大海,有如臥龍般的觀海長廊,觀海長廊圍繞著大片紅樹林更顯美麗。這裡還有許多旅遊景點,如,湖光岩、東坡嶺、三嶺山、龍海天等等。

簡介

清末,霞山僅是個小漁站。海邊只有一個海頭小港,供民船停靠。漁民趕潮在此兜售水產魚貨,鄰近鄉民小販則挑來柴米等日用品與漁民交易。潮漲成圩,潮落收市,海灘僅有一字排開的茅棚數間遮日避雨。漁民在海邊建有磚木結構的“海生宮”廟(今海富酒店旁),意指漁民都是海的兒女,祈求保佑平安,這也是霞山最早建築之一。早期的霞山沒有確切的地名,周圍稀稀落落分布有謝屋、霞山、炮台仔、鄭屋、海頭港、洪屋等村落,曾統稱海頭汛,屬雷州府遂溪縣二十二都管轄。 

歷史介紹

 
霞山村是霞山最早的村落之一。  
霞山最早的街道——海邊街(今東堤路)
1899年法帝強迫清政府,把包括今霞山在內的518平方公里陸地和1912平方公里的海域,總稱廣州灣劃為法國租界。法帝入侵後,駐軍在麻斜和海頭港,根據兵營的位置稱為東營和西營。為鞏固和發展其殖民統治,法人在西營進行市政建設,初成商埠,便將兵營的所在地易名為“西營”和“東營”。當時,廣州灣設東營、西營兩個市及赤坎、坡頭、淡水三個區(後增設赤坎市),西營是廣州灣法國當局最高行政首府所在地,這是霞山原稱西營的來由。法國侵略者,為紀念其戰艦“白雅特號”最早登入廣州灣,又把西營稱為“白雅特城”,但民間一直沿用西營地名。
霞山僅存的一條青石板街,見證了霞山的歷史
抗日戰爭勝利後,廣州灣光復,1946年湛江建市,西營作為市轄一個區,地名保留。解放後至1956年,湛江市仍沿襲使用西營地名,市委、市人委行政機關設在西營。洪屋路一角,昔日的洪屋村已看不到舊貌 。霞山村位置剛好在當年市委市政府辦公大樓旁,成了霞山易名的依據
解放後,當家作主的湛江人民,紛紛要求更改帶有殖民地烙印的地名東營、西營。經廣東省人委批准,1957年1月1日,取消西營和東營名稱。取消後,西營以“湛江市”名稱包括,不另命名,東營改稱麻斜。西營以“市”來包括,造成混亂,給人民生活和工作帶來諸多不變。湛江市人委根據市區中心有個大村莊霞山村,位置剛好又落在市委市政府辦公大樓旁,經請示省批准,1958年6月30日,把西營改稱為霞山。從此,霞山地名一直沿用至今。霞山地名幾經更迭,幾度易名,見證了霞山的發展歷程的霞山村文化樓

霞山地理

維多爾天主教堂

歷史悠久的湛江是粵西地區最大的城市,因其靠海,在近代有一段被西方國家統治的往事。   美麗的維多爾天主教堂1899年,湛江市區被法國“租借”,當時名字叫“廣州灣”,對外貿易曾繁盛一時。1943年,廣州灣為日軍占領。1945年抗戰勝利,廣州灣回歸,從此定名為“湛江”。歷史悠久的湛江是粵西地區最大的城市,因其靠海,在近代有一段被西方國家統治的往事。 美麗的維多爾天主教堂 1899年,湛江市區被法國“租借”,當時名字叫“廣州灣”,對外貿易曾繁盛一時。1943年,廣州灣為日軍占領。1945年抗戰勝利,廣州灣回歸,從此定名為“湛江”。

天主教堂位於霞山區綠蔭路,又稱霞山天主教堂,巍峨高聳,莊嚴肅穆,四周花木環繞,是湛江唯一的哥德式教堂,也是全國重點教堂之一。法帝國主義入侵湛江後,天主教隨之而入,1900年法籍神父在湛江主持教務期間,提出興建教堂,1903年由教會籌資建成。該教堂磚石鋼筋混凝土結構,雙尖石塔,大廳能容納千人,是當時華南地區最具規模的哥德式教堂。1991年,天主教堂被列為湛江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天主教堂坐落在今霞山綠蔭路85號。哥德式,坐西向東,磚石鋼筋湎土混合結構,牆面仿石,酷似石室教堂。1900年奠基,1903年竣工,建築面積985平方米,是一座雙尖塔式建築物,前面有空地61平方米,有方柱鐵枝作圍欄。後面是園圃,建築正面是一對巍峨高聳雙尖石塔,高指雲霄。堂內是尖形肋骨交叉的拱形穹隆,正門大門上面和四周拱璧分布的花崗欞,都是合掌式,門窗均為以顏色較深的紅、黃、藍、綠等色的七彩玻璃鑲嵌,光彩奪目。教堂建在廣州灣法國租借地內,屬羅馬教廷領導,1925年歸北海教堂管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