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爾果斯市

霍爾果斯市

“霍爾果斯”為蒙古語,意為“水草豐美的地方”。霍爾果斯市是2010年5月中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委規劃建設的師團級縣級市。2014年7月國務院下發批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設立縣級霍爾果斯市,霍爾果斯市由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管轄。

基本信息

簡介

霍爾果斯市霍爾果斯市

霍爾果斯市,是2010年5月中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委規劃建設的師團級縣級市。農四師在62團與霍爾果斯口岸聯合建設霍爾果斯市,包括轄區內兵團和墾區水管處,市政府擬駐現62團團部霍爾果斯鎮。根據行政區域劃分,霍爾果斯市行政區域面積約1899.85平方公里,主要包括霍城縣伊車嘎善鄉和莫乎爾牧場、兵團四師61團和62團、霍爾果斯口岸,總人口接近8.5萬人。

霍爾果斯特殊經濟開發區83平方公里左右,包括伊寧市40平方公里左右、霍爾果斯口岸33平方公里左右,2010年被中國政府批准為特殊的經濟特區。

2014年6月26日,國務院批准成立縣級霍爾果斯市。由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管轄。市人民政府駐隴海路3號。

霍爾果斯是位於中國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霍城縣一個陸路口岸,與哈薩克斯坦隔霍爾果斯河相望。

歷史沿革

霍爾果斯市霍爾果斯市

1881年,中俄簽訂了《中俄改定陸路通商章程》,霍爾果斯自此成為中俄兩國之間的正式通商口岸,通關歷史達131年。

1917年,十月革命爆發,大批俄國舊黨敗兵湧入新疆,民國政府從霍爾果斯口岸遣返俄舊兵,隨即關閉了口岸。

1920年,中蘇簽訂了《伊犁臨時局部通商章程》,霍爾果斯口岸恢復開放。抗戰時期,由於海上交通被切斷,大量物資由霍爾果斯口岸進口,霍爾果斯口岸貿易進入一個較長的穩定發展時期。

1950年至1962年,霍爾果斯口岸進入了一個興盛時期。

1962年,中蘇關係惡化,霍爾果斯口岸對外除保持通郵外,完全停止了進出口貿易。

1983年11月16日,經國務院批准霍爾果斯口岸正式恢復開放。

2010年5月中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委規劃建設的師團級縣級市。

2014年6月26日,國務院正式批准同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設立縣級霍爾果斯市,由伊犁州代管。

正式設市

2014年6月26日,國務院行文《國務院關於同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設立縣級霍爾果斯市的批覆》(國函[2014]80號)。霍爾果斯市由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管轄,霍爾果斯市人民政府駐隴海路3號。

地理位置

氣候環境

霍爾果斯市平均海拔750-840米之間,地勢由北向南傾斜,較平坦,地質好。由於受北天山和南天山的阻攔,氣候具有溫暖濕潤的特點,年平均氣溫8℃,無霜期179天,屬於典型的溫帶性氣候。霍爾果斯河、卡拉蘇河和東風乾渠流經口岸,水源比較豐富。地理位置上,霍爾果斯地處連霍高速、隴海蘭新鐵路的最西端,處於上合組織成員國與觀察國整體區域在西部的核心位置,距上海4825公里,距烏魯木齊市670公里,距伊寧市90公里,距中亞中心城市、中心市場阿拉木圖378公里,可謂占盡有利地形,身處優勢舞台。

界線緯度

霍爾果斯市行政區域界線走向為:北起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分界線,沿溫泉縣與霍城縣界線向東至北緯44°37′45〃、東經80°39′26〃,折向東南至北緯44°33′07〃、東經80°45′11〃,沿伊車嘎善鄉界與大西溝鄉和清水河鎮的界線向南至北緯44°10′23〃、東經80°33′58〃,再折向南沿莫乎爾牧場與六十四團的界線至北緯44°00′52〃、東經80°35′28〃,再折向北至北緯44°01′41〃、東經80°31′42〃,再折向西北至北緯44°04′07〃、東經80°31′08〃,再折向西至北緯44°03′52〃、東經80°29′25〃,再折向北至北緯44°06′02〃、東經80°29′24〃,再折向西沿六十二團與六十三團的界線至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分界線。

具體轄區為:
62團(霍爾果斯鎮)、霍爾果斯口岸、61團、伊車嘎善錫伯族鄉、莫乎爾牧場。

行政區劃

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位於亞歐大陸橋我國最西端,處於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與觀察國整體區域在西部的核心位置。開發區面積73平方公里,其中霍爾果斯口岸30平方公里(含兵團園區10.8平方公里)、伊寧園區35平方公里、清水河配套產業園區8平方公里。2014年6月,國務院批准成立霍爾果斯市,行政區域面積1908.55平方公里,轄區人口8.5萬人,轄四個街道辦事處(卡拉蘇街道辦事處、亞歐東路街道辦事處、亞歐西路街道辦事處和工業園區街道辦事處)、一個民族鄉(伊車嘎善錫伯族鄉)、一個場(莫乎爾牧場)、兩個兵團團場(61團、62團)。

開發區(市)內有中國最早向西開放的霍爾果斯口岸,1881年正式通關,通關歷史133年。1983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恢復開放,是中國面向中亞、西亞乃至歐洲距離最近、最便捷的開放視窗。距上海4818公里、烏魯木齊670公里,距哈薩克斯坦原首都阿拉木圖市378公里,對外覆蓋半徑在1000公里範圍內,是中亞地區人口稠密區、經濟發展帶和市場中心。

政治體制

伊犁州黨委書記、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黃三平

霍爾果斯市委書記、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常務副書記:王剛

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吳文祥

霍爾果斯市委副書記、政府市長、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莫拉力·阿不都滿金

霍爾果斯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楊新平

霍爾果斯市委副書記、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陳中本

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武浩

霍爾果斯市委常委、紀委書記、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委員、紀工委書記:馬健

霍爾果斯市委常委、政府常務副市長、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楊曉明

霍爾果斯市政府副市長、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豐紅星

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郭建斌

霍爾果斯市委常委、組宣部部長、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委員、紀檢組宣部部長:曹健

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主任助理:華卿玉

經濟

霍爾果斯口岸霍爾果斯口岸

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召開以來,開發區黨工委、管委會按照各級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安排部署,在伊犁州黨委、政府的直接領導下,團結帶領各族幹部民眾,進一步解放思想、搶抓機遇、真抓實幹,強力推動重點工作,經濟社會呈現良好發展態勢。

2013年,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億元,是2010年的3.8倍;地方固定資產投資23億元,是2010年的6.9倍;進出口貨物量2027.7萬噸,是2010年的6.6倍;進出口貿易額127億美元,是2010年的4.2倍;徵收稅款74億元,是2010年的8.2倍。2014年1-8月,完成地方財政收入4.4億元,同比增長79.8%,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9億元,同比增長39.7%;實現固定資產投資8.79億元;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3.3億元;完成進出口貨物量1488.7萬噸,貿易額97.08億美元;進出境人員36萬人(次),進出境車輛4.2萬輛(次)。

2010年5月,中國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將喀什、霍爾果斯兩座西北邊陲小城定為經濟特區,一年來,兩座小城緊緊依託沿海地區及內地先進生產力要素,廣泛集聚優勢,加快超常規發展,力爭早日形成面向東亞、南亞、西亞、中亞乃至歐洲的核心發展區。

口岸

霍爾果斯口岸是中國西北五省綜合運量最大的國家一類公路口岸,也是中國向西面對中亞、西亞乃至歐洲距離最近,最便捷的口岸。

交通

精伊霍鐵路、連霍高速公路、312國道和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在這裡止步。

霍爾果斯市地處歐亞經濟板塊的中心位置、國道312線(上海-霍爾果斯口岸)最西端,隴海-蘭新鐵路國際新通道最西端,距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市670公里,伊犁州首府伊寧市90公里,距哈薩克斯坦原首都阿拉木圖市378公里。

​連霍高速公路已全線貫通,鐵路口岸通車運營,中亞天然氣管道實現通氣。隨著伊寧機場口岸加快建設,霍爾果斯將成為集公路、鐵路、航空、管道“四位一體”的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具備良好的對外貿易基礎和優越的外部發展條件。

社會

2010年5月,中央召開新疆工作座談會,決定設立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為開發區的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2011年9月,國務院下發國發〔2011〕33號檔案,明確特殊扶持政策,確立了霍爾果斯在新疆乃至全國對外開放中的特殊地位。

2012年5月,自治區人民政府下發新政發〔2012〕48號檔案,明確授予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行使自治區級管理權。自治州黨委、政府舉全州之力推動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建設。援疆省——江蘇省高度重視霍爾果斯的發展,在資金、人才、項目等方面給予大力援助。霍爾果斯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發展機遇。

旅遊

霍爾果斯口岸風光

賽里木湖風光

歷史文化

“霍爾果斯”的名稱源出蒙古語(準噶爾)。原意為“地多乾駱駝糞”,也可作“最佳遊牧地”解。

早在遠古時期,雖然人類面對著難以想像的天然險阻的挑戰,但是歐亞大陸東、西之間並非像許多人想像的那樣隔絕不通。在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黃河流域之北的草原上,存在著一條由許多不連貫的小規模貿易路線大體銜接而成的草原之路,這一點已經被沿路諸多的考古發現所證實,這條路就是最早的“絲綢之路”的雛形。

在對商代的考古中,人們發現了產自新疆的軟玉,這說明至少在公元前13世紀中國就已經開始和西域乃至更遠的地區進行商貿往來。依照晉人郭璞在《穆天子傳》中的記載,公元前963年周穆王曾攜帶絲綢、金銀等貴重品西行至裏海沿岸,並將和田玉帶回中原。到了戰國時期,中原地區與新疆地區已經有了相當規模的經濟交流。《史記·趙世家》中記錄了蘇厲與趙惠文王的一段對話“馬、胡犬不東下,崑崙之玉不出,此三寶者非王有已。”

但這種交流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持續下來。隨著新疆和中亞地區戰火的紛飛,歐亞大陸東、西之間的交流數次中斷。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公元前2世紀,中原的西漢王朝經過文景之治後國力日漸強盛。第四代皇帝漢武帝劉徹決心與西域諸國聯合起來共同對抗匈奴,於是派遣張騫前往聯絡此前被冒頓單于逐出故土的大月氏。汗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張騫帶著一百多名隨從從長安出發,日夜兼程西行。張騫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俘虜,遭到長達十餘年的軟禁。逃脫後他們歷盡艱辛繼續西行,先後到達大宛、大月氏、大夏。在大夏市場上,張騫看到了大月氏的毛氈、大秦國的海西布,尤其是漢朝四川的邛竹杖和蜀布,他由此推知中原與西域存在較多的經貿往來。史書上把張騫的這次西行譽為“鑿空”,即空前的探險。這是歷史上中國政府派往西域的第一個使團。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他和副使先後到達烏孫國、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國。形如酒樽的口岸國門

自從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各國,向漢武帝報告關於西域的詳細形式後,漢武帝為了促進西域與長安的交流,招募了大量商人,利用政府配給的貨物到西域各國經商,西域的商人與紛紛到中原開展貿易。據《漢書》記載“奉獻者皆行賈賤人,欲通貨市以獻為名者”,從事貿易的客商“相望於道”,“諸使外國一輩,大者數百,少者百餘人”,“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西安”。這些具有冒險精神的商人大部分成為富商巨賈,從而吸引了更多的人從事“絲綢之路”上的貿易活動,極大地推動了中原與西域之間的物質、文化交流。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設立了漢朝對西域的直接管轄機構——西域都護府,“絲綢之路”這條東西方交流之路開始進入繁榮的時代。

然而,中原進入東漢以後,由於內患的不斷增加,東漢政府逐漸放棄了對西域的治理,令西域內部紛爭不斷,後期車師與匈奴連年不斷的征戰更令出入塔克拉瑪乾的商路難以通行,當年的東漢政府為防止西域的動亂波及中原,經常關閉玉門關,這些因素最終導致絲路中段天山北路的交通陷入半通半停。

隨著中原進入繁榮的唐代,西北“絲綢之路”再度引起了中原統治者的關注。為了重新打通這條商路i,唐朝政府借擊破突厥的時機,一舉統一西域各國,並設立北庭都護府和安西四鎮作為中央政府治理西域的機構,新修了玉門關,再度開放沿途各關隘。唐朝政府還打通了天山北路的絲路分線,將西線打通至中亞,使這條商路再度迎來了繁榮。李白曾有詩做過描寫“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關山月》)就在這一時期,霍爾果斯以其便捷的交通和豐富的水草資源成為絲路中段北道上的一個重要驛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