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廣勝寺

霍山廣勝寺

廣勝寺始建於東漢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原名俱廬舍寺,亦稱育王塔院,唐代改稱廣勝寺。唐大曆四年(769年),中書令汾陽王郭子儀撰置牒文,奏請重建。

基本信息

簡介

廣勝寺(第一批國保)
時代:元、明
地址:洪洞縣城東北17公里霍山南麓
寺始建於東漢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原名俱廬舍寺,亦稱育王塔院,唐代改稱廣勝寺。唐大曆四年(769年),中書令汾陽王郭子儀撰置牒文,奏請重建。宋、金時期,廣勝寺被兵火焚毀,隨之重建。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平陽(今臨汾)一帶發生大地震,寺廟建築全部震毀。大德九年(1305年)秋又予重建。此後,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和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平陽一帶又發生地震,但這兩次地震寺宇未遭大的損壞,除上寺飛虹塔及大雄寶殿明代重建外,其餘均為元代建築。
廣勝寺分上、下兩寺和水神廟三處建築。上寺在霍山巔,翠柏環抱,古塔聳峙,琉璃構件金碧輝煌。下寺在山麓,隨地勢起伏而建,高低錯落,層疊有致。水神廟與下寺毗鄰,牆垣相連,內奉明應王,其中元代戲劇壁畫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上寺由山門、飛虹塔、彌陀殿、大雄寶殿、毗盧殿、觀音殿、地藏殿及廂房、廊廡等組成。
下寺由山門、前殿、後殿、垛殿等建築組成,均為元代建築。
廣勝寺的建築在建築科學和結構力學方面都有其獨到之處。寺內保存的元明時代壁畫、木雕、泥塑及琉璃作品等都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特別是現存於北京圖書館的金代皇統版的《趙城藏》數千卷,對研究中國印刷史和宗教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