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克思

霍克思師承了韋利的巫術文化研究的專長。 在英國對中國戲劇文學的譯介中,霍克思對元雜劇的研究尤其有特色。 霍克思對《任風子》的研究,十分講究文本。

戴維·霍克思
戴維·霍克思(DavidHawkes,1923.07.06~2009.07.31),英國漢學家、紅學家。師承韋利,戰爭期間,霍克思離開牛津參軍從事文職工作,先是學日語,後來教士兵和即將開赴戰場的人學日語。他的重大成就是翻譯一百二十回的《紅樓夢》全譯本,他名之為《石頭記》,這是英語世紀第一個《紅樓夢》全譯本,也是西方漢學史和翻譯界一件大事。霍克思為中國文學走向世界做出了重大貢獻。霍克思也以專研楚辭、杜詩著名,所譯《楚辭·南方之歌—中國古代詩歌選》和《杜詩初階》,為世所重。2009年7月31日,戴維·霍克思在英國牛津去世,享年86歲。

姓名: 戴維·霍克思
外文名: DavidHawkes
國籍:英國
出生日期:1923.07.06
逝世日期: 2009.07.31
職業:漢學家
畢業院校
牛津大學漢語系
代表作品
英譯《紅樓夢》
人物簡介
戴維·霍克思(DavidHawkes),師承韋利,戰爭期間,霍克思離開牛津參軍
霍克思(1923-2009)
從事文職工作,先是學日語,後來教士兵和即將開赴戰場的人學日語。1948—1951年曾在北京大學攻讀研究生,1951年從中國回來後,繼續做研究生,兩年後即到1953年結束學業,開始當初級講師。霍克思漢文功底深厚,能用中文寫舊體詩,對中國文學非常熱愛,1960—1971年擔任牛津大學漢學講座教授,在其就職演說中,舉了許多作品,盛讚高尚的人道精神貫注與滲透在中國古今文學作品中。他的重大成就是翻譯一百二十回的《紅樓夢》全譯本,他名之為《石頭記》,這是英語世紀第一個《紅樓夢》全譯本,也是西方漢學史和翻譯界一件大事。霍克思為中國文學走向世界做出了重大貢獻。

主要成就
為了全副精神翻譯《紅樓夢》,他不顧經濟上的損失,提早從牛津大學退休,專門從事《紅樓夢》的翻譯工作,他把《紅樓夢》的翻譯當成自己的畢生事業來看。新的全譯本《紅樓夢》1973年作為“企鵝古典叢書”剛一推出,即廣受歡迎,多次再版。全書分五卷,前三卷相當於一百二十回本的前八十回,後兩卷相當於後四十回,後兩卷實際工作由霍克思的女婿費明德在其指導下完成,英譯本改題為《石頭記》。譯本語言精確優美,幾乎是逐句翻譯,力圖保持原本的風味,備受海內外紅學界和翻譯界褒獎。

擅長領域
霍克思也以專研楚辭、杜詩著名,所譯《楚辭·南方之歌——中國古代詩歌選》和《杜詩初階》,為世所重。在牛津大學任職期間,他主編牛津東亞文學叢書,出版英文本的《劉志遠諸宮調》《李賀詩集》《中國漢魏晉南北朝詩集》《戰國策》《陶潛詩集》等多種。

學術研究
譯介《楚辭》
繼韋利之後,霍克思又一次系統地譯介了“楚辭”。1959年牛津大學出版刊行了他的
霍克思與太太瓊,北京,1951年
《楚辭:南方之歌——中國古代詩歌選》,根據漢代王逸《楚辭章句》一書的內容,翻譯了楚辭18篇,包括王逸斷為屈原所作的《離騷》《九歌》《天問》等,還有宋玉《招魂》、景差《大招》等(實際有些篇目的作者難以確定)。這一譯本採取了逐字逐句與自由翻譯之間的中間道路。詩句的韻律固然重要,為了精確地傳達意義,他不惜為了意義而犧牲韻律。霍克思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無疑有助於英國讀者更深入地了解“楚辭”的內容與特點。依靠不止一代英國漢學家的努力,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終於以其完整的面貌,出現在英國人民眼前。全書還採用兩種注釋方式:腳註和章節附注。腳註簡單扼要,章節附注極詳,頗有學術價值。如《離騷》“荃不揆余之中情兮”一句里的“荃”,霍克思譯為theFragrantOne(芳馨神君)。章節附注對此解釋說,“這裡所用的中文詞‘荃’是一種花名……在這一段上下文裡,它通常用來比喻詩人的國王,按照大多數注釋家的看法,也即楚懷王。”接著他就介紹了“五四”以後這一傳統的“政治譬喻說”為“愛情譬喻說”所代替的情況,同時又提出“愛情譬喻說”仍有不足之處,因為《離騷》的絕大多數篇幅都是有政治內容的。最後霍克思又聯繫《九歌》的用法,審慎地作了保留:“‘荃’這個花名,當作譬喻的符號,我還不是完全有把握……照我的看法,它在這一段里是指詩人的國王,多少尚可存疑。”
就這樣,霍克思又對“攝提”、“女嬃”、“靈修”、“椒蘭”等專名,作出了相當全面的解釋與說明。
治學嚴謹
霍克思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無疑有助於英國讀者得以更深入地了解楚辭的內容與特點。他以同樣的嚴謹,討論18篇楚辭的作者問題,並探討了屈原在漢代受崇敬的原因:“漢代的作家們崇敬他(指屈原)是因為對他們來說,他是為表達自己心愿而殉難的正人君子的典型。”
此本為《楚辭》首次西譯,注釋或詳或簡,既適合一般讀者,又適合專家和學者的口味。譯者採用聞一多等人的研究,對原文做了一些校勘。
人類演進的文化探究
霍克思師承了韋利的巫術文化研究的專長。他在1967年的第十三卷《大亞細亞》雜誌發表了一篇重要論文《女神的求索》,著重探討從楚辭向漢賦過渡的問題。其中一個重要觀點,就是認為楚辭與漢賦共有的巫術文化的核心,是兩者嬗遞最關鍵的內在機制。具體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兩者都以巫術性的巡遊作為重要題材。他舉《九歌》的《湘君》一篇為例。《湘君》清晰地描寫巫者追求湘水女神的遊歷,只可能是在祭祀活動中,借用巫術,通過象徵性的環境布置與道具而進行的想像性巡遊。在漢賦中,如司馬相如的《上林賦》、《大人賦》、《遠遊》等,同樣寫了帝王在眾多神靈與靈物的護衛下的巡遊。這種巡遊,原是巫術法力的顯示與證明。
第二,楚辭和漢賦所反映的時空觀,都有注重空間位置而忽略時間過程的特點。《湘君》、《離騷》等,只重於列舉到達的重要地位。漢賦里,這種從東、南、西、北方位依次描述的手法更加突出。兩者共有的“依次列舉手法”是巫術常用的。
第三,兩者都體現了一定的宇宙觀。《遠遊》描述了一個環行活動的過程,最後到達環行活動的中心,即巫術法力的中心,由此祭祀活動達到高潮。在漢賦里,這種由四個方面及至中央的宇宙模式同樣表現得更為突出。
正因為這樣,原來主要流傳民間的楚辭,能夠毫不費力地演變為服務於宮廷的漢賦。顯示巫者法術力量並表明巫者與神靈同在的巡遊,轉而變成了帝王炫耀權力與威風的儀式。霍克思運用文化學和人類學方法,側重從文化背景與心理模式的角度分析兩者的必然聯繫,是頗有說服力的。他證明了,在巫術文化的共同影響下,通過想像把握空間的宇宙,是這一歷史時期文學想像共有的“原型”。
全真劇與道教文化研究
在英國對中國戲劇文學的譯介中,霍克思對元雜劇的研究尤其有特色。他撰文介紹了馬約瑟翻譯的雜劇《趙氏孤兒》及其對歐洲戲劇的影響,並對元雜劇的特殊形式——“全真劇”進行了研究。對於“全真劇”的研究這個課題較少有人論及,方法上它突出了宗教與文學的關係,處於超學科研究的前沿。具體地說,霍克思的研究,涉及元代全真劇流行對雜劇創作的影響,以及雜劇作品裡曲折反映的全真教祖師的形象及有關宗教傳說的形成過程。這是霍克思運用文化學和人類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的另一成功實例。金、元以來,道教盛行,雜劇創作受宗教的影響,在題材上專門有一類劇作描寫神仙或真人度化凡眾的,一般稱為“神仙道化劇”。“全真劇”可謂是“神仙道化劇”中的一個特殊品種。通過有關的研究,霍克思指明了,在全真教形成並流傳的過程里,它所施加給元雜劇的影響一方面是相關的宗教題材的產生,另一方面是專門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或術語的移入。但這種移入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或添加了傳說與神話的成分,這種現象甚至在史籍中都難以避免。
元雜劇描寫全真教祖師的作品,主要有著名劇作家馬致遠的《馬丹陽三度任風子》和楊景賢的《馬丹陽度脫劉行首》,霍克思的研究就從這兩個劇本開始。霍克思對《任風子》的研究,十分講究文本。第一,他把劇本的曲調與賓白區分開來。第二,注意不同版本的比較。他進一步比較了脈望館抄本和《元曲選》刻本賓白。兩個版本有一段基本相同的文字引起了他的注意,那是馬丹陽自敘悟道經過。霍克思引用傳記材料指出,馬丹陽的悟道歸真顯然進一步神話化了。但有關馬丹陽的三髻髮式各不相同的意義解釋,留下了歷史向傳說轉變的種種痕跡。霍克思附帶指出,甚至《陝西通志》和《周至縣誌》這樣的地方史籍,也摻入了宗教傳說的成分。在這裡,霍克思實際上揭示了人類普遍共有的“神話情結”。
逝世
2009年7月31日,英國著名漢學家、紅學家、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最受認可的英譯者霍克思,在牛津去世,享年86歲。
霍克思的葬禮8月14日舉行。此前一周,其家人通過《泰晤士報》的分類廣告欄刊發了出喪公告,而遲至8月26日,方有《衛報》約翰·基廷斯(John Gittings)撰寫的整版訃聞刊出,其中包含大量生動的細節,令人感佩。
霍克思身後遺下太太瓊、三個女兒蕾切爾、薇雷蒂和卡洛琳,以及兒子喬納森。
霍克思再未回過中國。他終生思念北平——那個已消失很久的老城。“我會夢遊北京,一如50年前。”他在1998年的一次採訪中說。隨後,他一個名字又一個名字,說起了那些不斷在夢中復現的街道、城門,以及塵土飛揚的胡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