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離層電波傳播

電離層電波傳播

受地球上空約55~1000公里弱電漿區域制約的無線電波傳播,包括在這個區域內和透過這個區域的電波傳播。電離層是冷的弱電漿,呈電中性。電離層處在地磁場中,電子運動時因受地磁場的洛倫茨力作用而圍繞磁力線鏇轉,鏇轉頻率稱為磁鏇頻率,其大小可以與短波頻率相比。

電離層電波傳播

正文

受地球上空約55~1000公里弱電漿區域制約的無線電波傳播,包括在這個區域內和透過這個區域的電波傳播
電離層電波傳播特性 電離層電波傳播十分複雜。對一定波長的電波,若介質性質在一個波長內變化不大,則磁離子理論能描述這些區域中的電波狀態;但當波行近反射點時,磁離子理論失效。在這兩個區域的中間區域,磁離子理論只是一種近似描述。比磁離子理論更進一步的近似,是所謂慢變化介質中的射線理論;在突然變化的邊界則須用全波解的理論。
電離層是冷的弱電漿,呈電中性。入射電波的電場引起電子強迫振盪和加速運動,發生次波輻射。所有次波輻射與入射波疊加起來形成電離層中的波場,改變入射波的波場性能。電離層中有大量中性分子和離子,運動的電子與它們碰撞後,有部分能量轉變為中性分子和離子的熱運動能量。這樣的能量交換使電波能量衰減,稱為電離層吸收。它有兩種極端情況:一是發生在 D層,這裡折射指數接近於 1。吸收與電子密度和碰撞頻率之乘積(其值一般很大)成比例而與頻率的平方成反比,稱為非偏移吸收;另一種情況發生在電波反射的高度附近,這裡折射指數趨於零,吸收正比於碰撞頻率的平均值,也正比於群折射指數與相折射指數之差,稱為偏移吸收。
電波的電場會引起介質極化,形成極化電流,在電離層介質中引起位移電流和傳導電流,二者相位差為90°,故介電常數是複數,與頻率有關。在同一條件下,不同頻率的電波有不同的折射率、傳播速度和傳播路徑,這就是色散關係,所以電離層是色散介質。
電離層處在地磁場中,電子運動時因受地磁場的洛倫茨力作用而圍繞磁力線鏇轉,鏇轉頻率稱為磁鏇頻率,其大小可以與短波頻率相比。若電波傳播方向與地磁場方向一致,如在極區向上垂直發射電波到電離層,則稱為縱傳播;若電波傳播方向與地磁場方向相互垂直,如在磁赤道向上發射電波到電離層則稱為橫傳播。這時,電子運動狀態,在某一特定條件下可忽略磁場作用。一般來說,電波在電離層中傳播的方向與地磁場方向成一定夾角。當電波頻率大於磁鏇頻率時,電子鏇轉時在電波傳播方向和垂直電波傳播方向均出現電矢量,並不斷改變方向和大小。這些場與原來場量相加,其電矢量端點軌跡將在空間描出橢圓。磁矢量也有相同情況,稱為偏振。由於介質的特性,一般有兩個特徵橢圓偏振波,其鏇轉方向一個向左,一個向右。在一定條件下可退化為圓偏振或線偏振。在電離層中入射的線偏振波會分裂為兩個鏇轉方向相反的偏振波,稱為尋常波和非常波,各自獨立傳播。這一現象稱為磁離子分裂或電波雙折射。垂直探測的電離圖(見電離層垂直探測)描跡的分叉現象,就是尋常波和非常波的一種表示。在臨界頻率附近,頻率較低者對應於尋常波,頻率較高者對應於非常波。在一定條件下尋常波和非常波近似於兩個反向的圓極化波,它們在電離層中傳播時保持各自的圓極化不變,在傳播路徑上某一固定點上總可以合成為線偏振波。由於它們的相速度不相等,在不同的點上合成波的線偏振平面互不相同,也就是在電波傳播過程中線偏振面是不斷鏇轉的,這種現象稱為法拉第鏇轉
實際上,入射到電離層的電波並非單色波,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有限的,並且帶有一定的信息。即使是單一頻率的波也不一定是單色的,而是由許許多多頻率單色平面波組合而成的。這樣的波群的包絡稱為波包。以這樣調製過的電波射入色散介質電離層中,每個頻率各自遵循自己的折射路徑傳播。顯然,傳播以後不可能恢復原狀而產生畸變。單色波和波包在電離層中傳播的速度是不同的,單色波的速度是等相面移動速度,稱為相速度;波包的傳播速度稱為群速度。相速度和群速度在計入地磁場影響的電離層中,在方向和數值上都不相同;如在忽略磁場影響的電離層(各向同性色散介質)中,群速度vg和相速度vφ方向一致,在數值上的關係為vg=nc,vφ=電離層電波傳播,或vgvφ=c2。式中c為自由空間光速;n為中心頻率的折射指數。電波矢量的相速度移動所經歷的路程為相路徑。電波能量以群速度傳播所經歷的路程為群路徑。在電離層探測中所得的大量信息,都是直接觀測群路徑而獲得的。
電離層電波傳播特性,可以從磁離子理論最基本的阿普頓-哈特里公式導出(見磁離子理論)。這個公式給出了介質中尋常波和非常波折射指數與等離子頻率、碰撞頻率、磁鏇頻率、電波頻率,以及入射波方向與磁場夾角之間的關係。
單層的電離層的電子密度 N隨高度的增加而增至極大值N電離層電波傳播,然後隨高度增加而減小。在不計入磁場和碰撞時,電離層的折射指數n與電子密度N(米-3)和電波頻率f(赫)的關係為

電離層電波傳播

當高度低於電子密度極大值的高度時,隨著高度的增加,折射指數n從1變得越來越小;當高於極大值以上的高度時,n 隨高度的增加而越來越接近於1。如果把電離層分成很多薄層,並把折射定律套用到薄層間的每一分界面上,對以φ0角入射的電波,則有
1·sinφ0=n1sinφ1=n2sinφ2=…=nnsinφn由於n 逐漸變小而φ 逐漸變大,因此,射線漸趨於水平,這就是電波折射。若電波在某處φn≈90°,sinφ0=nn=電離層電波傳播,且Nn厵N電離層電波傳播,則電波滿足全內反射條件而被電離層反射,最後被折回地面。如果Nn=N電離層電波傳播,不滿足上述條件,而電子密度隨高度增加而減小,n越來越趨於1,則電波不發生全內反射而穿過電離層折射到宇宙中去。因此,當電波以一定角度入射某一電離分布的電離層時,頻率越低則越易被反射,且深入電離層越淺;反之,頻率越高則越易穿過電離層,路徑被電離層彎曲程度越小。
電離層電波傳播方式 電離層對超長波至微波頻段的電波均有影響,只是影響程度不同,傳播效應各異。
透射傳播 高於 100兆赫的電波因電離層電子密度不足以造成反射,且折射作用也不大,能直接穿過電離層。地-空通信、遠程警戒雷達就基於這個原理。但是,電離層存在大量不同尺度的不均勻結構,使透射電離層的信號的振幅和相位產生起伏,這種現象稱為電離層閃爍。閃爍現象在磁赤道±20°之內出現較多,在極區也較嚴重,而在中緯地區較弱(見視距電波傳播光波傳播10 GHz 以上電波傳播)。
散射傳播 利用電離層中不均勻結構對甚高頻波段(3~100兆赫)電波的散射作用,可實現遠距離散射傳播。利用 D層湍流混合的不均勻性散射,可實現30~60兆赫頻段電波在1000~2000公里內的通信;利用電離層中流星余跡間歇的散射和反射現象,可實現40~80兆赫頻段電波在 2000公里內的突發通信;利用F區的不均勻性突發或強的散射,可實現直到50兆赫頻率電波在距離大於4000公里時的通信;Es反射或散射可以使直到80兆赫頻段的電波傳播2000公里而造成電視頻道的干擾。散射傳播效率低,信號強度弱,衰落快,距離有限且信道間互相干擾,因而限制了它們的廣泛套用(見超短波電離層傳播)。
反射傳播 對長波、中波和短波(30千赫~30兆赫)的電波,可利用電離層反射實現遠距離甚至環球傳播。長波天波傳播廣泛套用於導航和授時。中波天波傳播廣泛用於廣播和導航。短波傳播廣泛用於通信和廣播。短波設備簡單、經濟、方便、傳播距離遠,是遠距離通信的重要手段之一。中波、長波傳播有天波和地波干涉的問題;而短波信道則易受電離層不穩定的影響(見低頻天波傳播中波傳播短波傳播)。
波導傳播 極低頻、甚低頻 (0.3~30千赫)波段的電波,可在地與電離層所構成的同心球殼間實現“波導傳播”,其優點是傳播相位穩定和傳播距離遠,廣泛用於導航、授時和通信(見地-電離層波導電波傳播)。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