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創意產業

電影創意產業

《電影創意產業》用創意理論和創意案例來重新解讀國內外電影生產的一次次嘗試。通過回顧電影生產傾向變遷的歷史及其成因,闡明電影創意產業理念之提出的必然和合理性;通過考察技術、經濟、社會等綜合因素的變遷及其對電影生產施加影響,明晰創意在電影生產各個環節中的具體呈現;通過對世界範圍內各種創意及其具體套用的歸納總結,嘗試總結出創意時代來臨之際電影生產反映出的特徵和規律。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用創意理論和創意案例來重新解讀國內外電影生產的一次次嘗試。通過回顧電影生產傾向變遷的歷史及其成因,闡明電影創意產業理念之提出的必然和合理性;通過考察技術、經濟、社會等綜合因素的變遷及其對電影生產施加的影響,明晰創意在電影生產各個環節中的具體呈現;通過對世界範圍內各種創意及其具體套用的歸納總結,嘗試總結出創意時代來臨之際電影生產反映出的特徵和規律。《創意產業研究系列》是我國第一套系統介紹創意產業乏其相關部門發展理論和實踐的叢書,相信本叢書的出版對廣大理論研究者和實際工作者的進一步研究和探索能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本書為其中之一的《電影創意產業》分冊,書中具體包括了:電影創意產業的基本問題、亞洲電影創意產業的趨勢與影響、電影創意產業的完善與協作發展等內容。

作者簡介

金冠軍,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執行副院長、中外傳媒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高校影視學會理事。先後承擔多項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和教育部、上海市省部級社科項目,曾獲國家普通高校優秀教材獎、上海市教育成果獎。

目錄

總序

前言

第一章 電影創意產業的基本問題

第一節 創意經濟與創意產業

第二節 電影創意產業的概念及其運作方式

第三節 電影創意產業的基本特徵

第二章 當今世界電影創意產業的發展格局

第一節 美國電影創意產業的影響力及其特點

第二節 歐洲電影創意產業的藝術導向與品位

第三節 亞洲電影創意產業的趨勢與影響

第四節 世界其他地區的電影創意產業

第三章 電影創意產業的生產經營模式

第一節 策劃先行:當代電影生產

第二節 創意行銷:電影生產的策略

第三節 藝術與商業:電影生產的品牌戰略

第四節 傳播創新:電影產品的客群研究

第四章

第一節 電影生產流程的發展

第二節 電影行銷展映與媒體宣傳

第三節 “後電影”時代的企業創新與行業發展

第五章 電影創意產業的跨領域整合套用

第一節 電影技術革新與電影創意產業合作

第二節 電影創意產業與廣告行業的多重合作

第三節 電影創意產業與新媒體的整合套用

第六章 中國電影創意產業的未來展望

第一節 電影產業的體制政策創新

第二節電影產業鏈上的創新

第三節 電影創意產業的人才人事制度創新

參考文獻

後記

編輯推薦

《電影創意產業》是作者和他的合作者從創意產業的角度審視電影產業的一種嘗試。

文摘

第一章電影創意產業的基本問題

“創意產業”這一概念,試圖以新知識經濟中的新媒體技術發展為背景,描述創意藝術(個人才能)和文化工業在概念和實踐上的融合,供新近才實現互動的“公民—消費者”所用。

——《創意產業讀本》

第一節創意經濟與創意產業

一、“創意”及“創意產業”的概念

“創意”一詞,來自於英語單詞“creativity”,它還可以翻譯或者理解為“創造”、“創造力”或者“藝術創新”。這個詞在原本意義上是指藝術作品所體現出來的區別於其他類似作品的獨特性與想像力,是藝術作品價值的最重要的考量標準之一。它看起來與“經濟”一詞是沒有多少關係的,可是如今,“創意經濟”或者“創意產業”的概念似乎已經廣為流傳了。

厲無畏主編的《創意產業導論》,開篇就明確了創意產業的內涵。在明確創意產業概念的時候,書中是這么描述的:“創意產業,又叫創意工業、創造性產業、創意經濟、文化創意產業等,其概念主要來自英語CreativeIndustries,CreativeEcorlomv或CuIturaICreativelndLIStries。”該書接著指出,關於創意產業的權威定義有兩個,一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按照工業標準生產、再生產、儲存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一是英國1998年出台的《英國創意產業路徑檔案》中明確提出的概念:起源於個體創意、技巧及才能,透過智慧財產杈的生成與利用,而有潛力創造財富和就業機會的產業。前者強調物質形態的生產和服務,後者則強調文化和創意,推崇創新和個人創造力。

從上面的介紹中,我們發現“創意經濟”與“創意產業”被當成相同的概念了。而按照我們的理解,創意經濟與創意產業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也許英文概念本身就是有著不同側重的。創意經濟(CreativeEconomy也可以翻譯為“創造性經濟”)側重於從巨觀角度規定影響著經濟成長和經濟發展方式的一個方面,它是一個比創意產業更高層面的概念,或者可以說是創意產業的成果;而創意產業是刨意經濟的實現載體,是創意經濟的基礎。創意產業跟文化工業有著很密切的聯繫,但是又有著明顯的區別。正如《創意產業讀本》中所指出的那樣:無論是從眼前還是從長久以來的情況看,“創意產業”這一提法本身是歷史的產物,而不是產業的產物。從長期來看,創意產業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18世紀時的“創意藝術”和“文化工業”概念,它也吸收了“消費者”和“公民”這些概念長期發展而來的變化。從近期來看,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世界經濟和技術的發展,以及互動媒體的廣泛使用,使創意產業這一概念得以產生和發展。嗵。可見,從文化藝術作品向商品的變化,從公民身份向消費者身份的變化,有著一個較長的時間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濟發展的需求以及技術的進步發揮了顯著作用。

創意經濟在當今的經濟領域已經占有越來越重的比例。“1999年,全球範圍

內,創意產業的產值估計已經達到約2200億美元,占全球國民生產總值的7.5%(Howkins2001:116)。2001年,美國的創意產業產值估計占到了其國內生產總值的7.75%,創意產業創造的工作崗位占全國就業崗位的5.9%,創意產業出口產值達889.7億美元(Mitcrlelleta1.2003:20)。在倫敦這樣的一些熱點地區,創意產業使得商業服務業成為重要的經濟行業,有50萬倫敦人直接工作在創意產業領域或其他產業的創意工作崗位(London:CulturalCapital2003:42)。”。

該書主要在《英國創意產業路徑檔案》的概念下使用“創意產業”一詞,更注重創意的個體性及技巧與才能的研究。也就是說,該書將承認創意生產中的非經濟因素。正如西方學者所分析的那樣:“創意產業”生產“符號產品”(思想、體驗和形象),其中,價值主要通過使用符號意義來實現。它們的價值有賴於終端使用者(觀眾、聽眾、讀者和消費者)解讀和發現這些符號意義的價值;“符號產品”的價值因而有賴於使用者對這些產品的理解,如同它有賴於原創內容那樣,而那種價值,有可能會也有可能無法轉換成經濟回報。

這種“價值”與經濟回報的不一致性正是創意產業的顯著特點之一。

二、創意產業與文化工業的差異

約翰?哈特利認為,文化工業這一概念最早是與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一個大眾集權政治和全面戰爭的時代)法蘭克福學派對大眾娛樂的激烈批評相聯繫的西奧多?阿多諾(TheodorAdorno)、馬克斯?霍克海默(MaxHorkheimer)、漢娜?阿倫特(HannahArendt)等理論家以及他們的理論繼承人赫伯特?馬爾庫塞(HerbertMarcuse)和漢斯?馬格努斯?艾森伯格(HansMagnusErlzensberget)等使用“文化產業”這~概念來表達他們對於法西斯主義取得成功的厭惡。他們把法西斯主義的成功部分歸咎於用媒體的“機械複製”來向大眾宣傳和灌輸意識形態並讓他們接受,也就是所謂的“政治美學”。他們擔心,像美國這樣看上去民主的國家(一些人為逃避法西斯主義而移民到了美國)娛樂媒體會愚弄大眾、蠱惑民心,而在使得人們變成政治的順民方面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它們應該為此受到譴責。事實上,正是在比較了歐洲(文化)政治和好萊塢羅斯福飯店(或稱大使飯店)的泳池邊文化後產生的文化衝擊激發了阿多諾對流行文化的著名批判:“資本主義後期的生活是個不斷被啟蒙的儀式。人人必須表現出他完全認同支配他的勢力。這也存在於爵士樂中的切分原則,這種切分既嘲弄結巴,又將之變成—個規矩。電台廣播中有著太監般嗓子的歌手、穿著晚禮服向女繼承人求婚卻掉入了游泳池的人,都成了必須成為這一體制所需要的那些人的榜樣。人人都可以像這個萬能的社會:只要他投降,只要他犧牲自己的主張,去換取追求快樂的權利,人人都可以快樂。”

文化產品在像好萊塢這樣的“夢工廠”中進行大量的成批生產和發行被認為是一個大災難。法蘭克福學派的知識分子們與像T.S.艾略特(T.S.Eliot)這樣保守的知識分子一樣都不認同標準化生產是對創作水平的保證,他們將其指責為“廉價”和不真實。文化工業化被批評為“人類靈魂”的商品化。“文化產業”這個詞開始是作為對流行的報紙、電影、雜誌和音樂的一種帶著輕蔑色彩的概括,並不是一個“褒義”概念。工業的文化化可能被視為~種良性的進步,而文化的工業化則更易被視為一種墮落。無論是影視行業,還是表演藝術,當它們表現出很濃重的商業氣息的時候,它們受到的批評遠比得到的讚美多。但是隨著社會需求的變化以及新媒體的發展,文化工業化的成果卻得到越來越多的人共享。人們從文化產業中得到了實惠。這也是近年來一些商業大片面臨的真實處境——它們可以讓更多的人進電影院,同時它們得到的罵聲也更高了。

文化工業或者文化產業因為喪失了文化產品的藝術品位以及應該具有的獨特性,所以顯得商業氣息過重,而新型的創意產業則充分展示了其創新及注重獨特性的長處。創意產業顯然與刨新、承擔風險、拓展新業務與建立新企業、無形資產、新技術的創造性套用有著密切聯繫。所以創意產業更像是新的知識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把人的思想、創能力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上。

創意產業與知識經濟的興起相關。國際上一般把知識經濟視為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套用之上的新型經濟。知識經濟是一種精神經濟,它為創意產業的出現與發展提供了厚實的基礎。創意產業與越來越重要的創新、研發和信息傳播技術領域的投資相關,與作為21世紀經濟成長最主要的推動力的教育和培訓有關。這些發展變化將人們的注意力引到了創造力與創新之間的關係上,而後者可以理解為開發新產品和新服務,建立新的組織形式和新的業務流程。’。

三、創意產業的特點

學者們從各自不同的角度進行歸納,創意產業的特點就顯得大不相同。

《C產業:創意型經濟的引擎》一書中,將疑似“創意產業”的產業稱為“C產業”,認為其標誌在於以文化(Culture)、創意(Creativity)、內容(Content)為核心,以融合(Convergence)、資源鏈、產業鏈、價值鏈(Chains)、集聚(Clusters)為外軸,其中,核心體現了C產業的核心功能,外軸體現了C產業的運行、影響和結果。在此基礎上,該書還進一步分析了C產業的6C模型的運作原則:以文化、創意、內容為核心;以融合為主要運動方式;以實現產業化為最終目標。又指出,C產業的一般特徵是:C產業是高附加值產業,具有很強的滲透性;C產業的從業人員主要是知識型勞動者,擁有能激發出創意靈感的設計高手和特殊專才;產業技術向數位化、可視化、柔性化方向發展;產業組織呈現集聚化、網路化,企業組織呈現小型化、扁平化、個體化、靈活化的特點;C產業的企業管理向信息化、網路化、智慧型化管理的方向邁進;將傳統文化用高度的現代文明去浸染,從而使文化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科技化、個性化和時尚感:C產業是文化、創意與數位技術相互交融、集成創新的產物,呈現出特色化、個性化、藝術化的特點。

後記

電影從它誕生的第一天起,就與創意結下了不解之緣。本書是我和我的合作者從創意產業的角度審視電影產業的一種嘗試。具體分工如下:第一、二章:王玉明第三章:季勝男第四、六章:鍾瑾第五章:徐文明我負責全書框架的審定和統稿。鍾瑾除撰寫相關章節之外,還幫助設計全書的框架,承擔了許多組織工作。

本書得以順利問世,有賴於東方出版中心領導和編輯部諸君的精心策劃和組織,尤其是責任編輯範文淵女士對本書嚴格把關、精益求精,使本書增色許多。在此向他們表示誠摯的謝意。

本書雖數易其稿,但難免有疏漏淺薄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序言

20世紀90年代興起於已開發國家的創意產業,21世紀初已在全球蓬勃發展,不僅成為已開發國家推動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新引擎,也被認為是開發中國家實現經濟轉型和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戰略。自2004年首屆上海國際創意產業論壇發表宣言以來,創意產業在全國各大城市風起潮湧,在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熱情參與和推動下,創意產業的發展速度大大高於《3DP的增長速度,並成為一種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策動力。就我國起步較早的城市上海、北京、深圳來看,2007年它們的GDP增長率分別為13.3%、12.3%和15.0%;而創意產業的增長率則分別達22.8%、19.4%和25.9%(《中國創意產業發展報告一2008》)。雖然各個國家和地區關於創意產業的內涵和範疇界定還不一樣。學術界也還有爭論,但創意產業發展的意義已遠遠超過其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在產業層面上的作用,而更在於對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顛覆和實現創新。

黨的十七大報告從新世紀新階段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高度對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以及提高文化軟實力的戰略作出了全面部署,並指出“解放文化生產力是實現文化大繁榮的必由之路”。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在當今世界進入知識經濟的大背景下,文化和科技一樣也成為一種生產力,其發展和繁榮越來越成為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解放文化生產力,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促進文化的產業化,發現文化的價值,以產品和服務的形式來凝聚文化,並以消費的形式來傳播文化,即發展我們通常所說的文化產業。然而文化生產力的釋放不能局限於文化產業。我們說科技是生產力,科技對每個產業的發展都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樣,文化成為一種生產力也能夠推動各個產業的發展。如同科技生產力的釋放決不能局限於科技領域一樣,文化生產力的釋放也應該與各個產業的發展相結合,即文化也可以作為一種資本或要素滲透到各行各業中去,從而提高產業的附加值,實現產業的升級和創新,即所謂推動產業的文化化。顯然,文化的產業化和產業的文化化正是發展創意產業的兩條路徑。因此,可以說當前我國風起潮湧的創意產業正是文化生產力大釋放的體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