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新華

1998-2003年負責研製的“TDS2地震處理軟體系統”,被科技部和財政部評為“有較重大社會經濟意義”項目; 2004年11月完成吐哈油田“吐哈盆地紅南—連木沁地區三維精細處理及連片解釋與目標優選”項目,發現一個千萬噸級的整裝油田。 2004年任軟體學院常務副院長以來,將中國地質大學在地球科學領域裡形成的優勢與高速發展的軟體技術相結合,形成了軟體學院的特色。

基本信息

雷新華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軟體學院前院長,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科技處處長。男,1961年5月出生,博士,海洋地質,地球物理學,計算機軟體。
兼任北京市科委《國家重點新產品計畫》諮詢評估專家;兼任國家科技部中小型企業技術創新基金評審。1989年7月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三等獎(微體古生物微型計算機輔助研究系統);1993年12月獲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部級)二等獎(張性盆地構造演化模擬系統);2000年11月獲得科學技術部、財政部技術創新基金(TDS2地震資料處理軟體系統)。
主要參與和完成的項目:
1998-2003年負責研製的“TDS2地震處理軟體系統”,被科技部和財政部評為“有較重大社會經濟意義”項目;
1999年完成遼河油田 “錦270井區地質綜合研究”項目,當年鑽探獲680萬噸可采儲量;
2004年11月完成吐哈油田“吐哈盆地紅南—連木沁地區三維精細處理及連片解釋與目標優選”項目,發現一個千萬噸級的整裝油田。
天然氣水合物科研方面,承擔完成了“十五”863計畫項目子課題“海洋天然氣水合物地震採集參數分析系統”和“我國南海北部天然氣水合物首鑽目標優選關鍵技術”的子課題“天然氣水合物準三維地震資料處理解釋技術”,通過該項目的實施,發展了一套針對天然氣水合物的準三維處理技術、天然氣水合物地震檢測技術和三維交集解釋技術,提交了高質量的疊前偏移數據體和十一種特殊處理數據體,並提交井位建議報告,最終提交的五口井位有三口鑽獲了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
2006年-2010年帶領潘文勇、張雷等研究生完成了“十一五”863計畫項目“天然氣水合物礦體的三維與海底高頻地震聯合地震探測技術”子子課題“天然氣水合物礦體的三維地震資料精細處理技術”技術攻關,發展了針對天然氣水合物的精細處理技術和高解析度疊加速度拾取技術,獲取高解析度的地震資料和高精度的速度資料。
2004年任軟體學院常務副院長以來,將中國地質大學在地球科學領域裡形成的優勢與高速發展的軟體技術相結合,形成了軟體學院的特色。提出了軟體學院按“嵌入式教學-中印聯合辦學―國家示範性軟體學院”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和“本科生教育服務於軟體產業,碩士生及博士生培養服務於地球科學相關專業”的辦學思想,並積極與中外相關企業聯合,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全面引進了印度NIIT(印度國家信息技術學院)的教學體系,教學方法、教材課件,並進行師資培訓;使軟體學院能夠在高起點上快速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