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鄉鎮

雲鄉鎮

雲鄉鎮位於廣東省江門市鶴山市西南部,東連鶴城鎮,南接址山鎮,西鄰開平市水井鎮。雲鄉鎮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各公路幹線全部實現水泥硬底化,富雲城鎮化建設用地距 325 國道只有1.7公里,距佛開高速公路和公益港口、鶴山高爾夫球場只有十多分鐘車程;建有兩個11萬伏的變電站為全鎮提供電力服務,全鎮飲用自來水,郵電、通訊網路覆蓋完善。

農業發展

雲鄉鎮土肥水美,氣候溫和,物產豐富,盛產名貴花卉、馬鈴薯、荷蘭豆、甜豆、白茄瓜、儲良龍眼、荔枝和無公害蔬菜等,產品馳名省內外,是江門市農副產品出口基地。雲鄉儲良龍眼遠近馳名,先後通過了省星火計畫驗收和國家“綠色食品”體系認證,目前已註冊為“雲鄉龍眼”商標,全鎮種植面積達6000多畝。雲鄉鎮水資源豐富且未受污染,建有雞公坑水庫、荷屋水庫和雲鄉水庫,集供水、發電、旅遊觀光於一體。由於自然條件優越,生態環境好,先後吸引了度假山莊、花卉種植場等5個農業項目落戶。

農業特產

雲鄉儲良龍眼1995年被列入省星火計畫——優質儲良龍眼示範,1999年通過了省科委及江門市科委組織的專家組的驗收。雲鄉儲良龍眼至今已有十一年種植歷史,通過多年的探索,總結出一套優質高產栽培技術措施,有其獨特的生態環境和培育方法,因此種植出龍眼以其果大均勻,呈扁圓狀,單果重12—14克;果殼黃褐色,表面光滑,肉乳白色,不透明,肉厚核小,易離核,肉質爽脆,可食率高,食味清甜,品質上乘;果肉含可溶性固形物21%,全糖18.6%,每百毫升果汁含維生素C52.1毫升,果實制乾率高。聞名省內外。每年到收穫季節,吸引市內外大批商販及食客到來買果嘗果,凡品嘗過雲鄉龍眼的客人都說雲鄉龍眼源於高州卻優於高州。

2002年,該鎮為進一步樹立雲鄉龍眼這一品牌,不斷提高雲鄉龍眼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邀請了全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及省綠色食品辦公室領導和專家前來考察該鎮龍眼生產基地,對該鎮申報綠色食品認證進行審核。由於該鎮龍眼生產基地有較好生態環境條件,有一定的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基本上具備了申報綠色食品認證所要求的條件,可望今年得到有關單位認證。2002年,掛果面積有3800多畝總產量達1540噸。

經濟發展

近年來,雲鄉鎮結合自身特點,積極實施“強鎮富民”戰略,以招商引資為突破口,取用“先實踐、後定論,先發展、後完善,先讓利、後得利”的十八字方針和“借關係、借腦袋、借外財”的三借辦法,著力發展鎮級經濟。目前,已開發了三個城鎮化建設用地,全部實現“五通一平”。專門設立招商引資辦公室,為投資者提供貼身服務,實現“一個視窗”簡化辦事手續,實施投資優惠政策,在用地、用電、用水收費等給予投資者最大限度的優惠,在辦證、管理等費用上實行鎮級零收費 (即屬鎮級收費部分一律免收)。在龍頭企業—— 巨龍公司的帶動下,引發了“投資寶地”效應,先後引進30多個工業項目,合共引進資金達到3億多元,形成一個生產金屬製品(廚具、金屬工藝)、電子(燈具、玩具)、辦公設備(複印機)、塑膠、紡織、家具等行業產品,擁有先進技術、具有一定規模的工業生產體系。2002年國內生產總值1.41億元,同比增長45.7%,人均GDP2.9萬元;社會總產值6.03億元,增長56.8%;工業總產值5億元,增長76.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45500萬元,增長32.4%;農業總產值3360萬元,增長8%,農村人均純收入4978元,增長6%;稅收1400萬元,地方財政收入514.6萬元,增長39%;由原來全江門倒數第二位,躍前了二十多位,由“輸血”鎮變成財政貢獻鎮,實現“金飯碗”。

近年來以招商引資為突破口,引進了40多個工業項目,引資達到8億元,初步形成了以電子電器、金屬製品、設備、環保化工、紡織等產業為主導的工業體系,工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連續多年被鶴山市評為招商引資特等獎、經濟特等獎。財政稅收工作取得重大突破,2001年實現財政自給,2006年地方財政收入達到1030萬元,實現超千萬元的目標,在全江門市近100多個鎮(辦事處)的排名上升了50多名。

鄉鎮優勢

富雲工業區創建於1999年4月,占地約750畝。該工業區地處國家火炬計畫江門新材料基地,距325國道1.5公里,離佛開高速、公益港口和鶴山市高爾夫球場只有10多分鐘車程,水陸交通方便。至2006年底,該工業區全部實現“五通一平”,是鎮內規模最大,條件最好、配套設施最為完善的工業開發區。

至2008年底,區內共有企業25家,計畫總投資超過10億元,形成以電子電器(燈具、西德壁爐、迪士尼公司產品)、金屬製品(不鏽鋼製品、廚具、金屬工藝)、燈飾、設備(複印機、環保設備)、環保化工、紡織等行業為主的工業生產體系。其中巨龍金屬製品有限公司產品出口歐美,南力電器有限公司專業生產迪士尼公司產品及德國壁爐等,新標達有限公司主要生產香港宜家公司廚房用品系列。

雲鄉旅遊

生態環境優美,旅遊資源豐富。雲鄉素有“雲霧之鄉”的美稱,山清水秀,環境優美,建有雲鄉水庫、荷屋水庫、雞公坑水庫和眾多果園,十分適宜發展農業旅遊觀光。雲鄉水庫、雲中龍母娘是一片保護極為完好的自然生態風景區,群山環抱、綠樹成林,流泉飛瀑終年不絕,開發生態旅遊業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當前,雲鄉鎮正緊抓機遇,確立今後的發展定位是“走旅遊強鎮之路,建設山水園林城鎮”,並成功引進了生態旅遊項目,計畫在“十一五”期間建設自然生態旅遊休閒度假勝地,成為珠三角的“後花園”,輻射帶動全鎮酒店、餐飲、商貿等第三產業的發展。

雲鄉鎮水資源豐富且未受污染,建有雞公坑水庫、荷屋水庫和雲鄉水庫,集供水、發電、旅遊觀光於一體。由於自然條件優越,生態環境好,先後吸引了度假山莊、花卉種植場等5個農業項目落戶。

鄉鎮文化

客家文化——張懷樓

張懷樓大概建於上世紀30年代。當時一名叫張懷的村民到南洋打工,積攢了金錢,回鄉興建了這座碉樓,人們便稱之為“張懷樓”。

雲鄉鎮 雲鄉鎮

與開平碉樓群相比,張懷樓並沒有太大的建築藝術價值,但與眾不同的是,這座張懷樓濃縮了雲鄉人民光榮的革命傳統。張懷樓裡面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革命老區

眾所周知,雲鄉是革命老區,但究竟“老”在哪裡?原來,早在1935年5月,中國共產黨便在雲鄉鎮成立了黨小組,同年秋,建立了黨支部。1944年10月,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新鶴大隊進駐雲鄉,在上級黨委的領導下,與雲鄉人民一道建設抗日民主根據地,組建了自衛隊,開展敵後武裝鬥爭。隨後,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中區縱隊主力500多人挺進粵中,抵達雲鄉,與新鶴大隊勝利會師,期間,部隊的司令部就設在張懷樓,張懷樓旁邊的清泉國小是當時的政治部。當時張懷樓的主人張帝榮(張懷的兒子)胸懷救國救民之大志,他選擇加入中國共產黨,投身到革命隊伍當中。

張懷樓的故事

張懷樓的故事發生在1945年3月6日。當天凌晨,國民黨頑軍對雲鄉抗日根據地進行圍剿,由於當時留守在根據地的自衛隊武裝力量薄弱,難以組織有效的抵抗,為保存優勝力量,部隊決定讓大部分人撤退到皂幕山,少數人員留守了解敵情。留守的將士在敵軍的包圍下只得分別撤退到二村的雲清樓和三村的張懷樓。當時撤退到張懷樓一共七人,當中包括樓主張帝榮及其母親彭氏。張懷樓的戰士們與敵軍展開了激烈的攻防戰,他們成功擊斃了敵軍一名騎在馬上的連長。敵軍惱羞成怒,攻勢更加猛烈,但依然久攻不下,於是便在張懷樓外面縱起熊熊烈火,企圖把我軍戰士熏死在樓里。張懷樓裡面的戰士們就用水往樓的牆壁、窗戶噴灑,苦苦支撐下去。到了深夜,敵軍的進攻暫時停止了,我軍戰士便尋找時機,在樓頂北面放下繩索突圍撤退。負傷的張帝榮堅決要求留在張懷樓擔任掩護,其母彭氏由於年紀老邁,也留下來看護張帝榮,不能隨大家一起撤退。母子倆堅守著自己的家——張懷樓。次日凌晨,敵人一陣猛烈的攻擊下,未見樓內反應,便靠近樓下觀察,他們發現樓後面垂下的繩索,方知守樓戰士已經撤退。敵人搬來長梯,攀繩而上,自樓頂往下逐層搜尋,當搜到第二層的時候,發現了兩母子。經過一番嚴刑拷問,張帝榮仍然堅貞不屈。敵人便將其活活燒死。張帝榮為了民族的解放事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犧牲時年僅三十三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