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梯畲族鄉

雲梯畲族鄉

雲梯鄉,又稱雲梯畲族鄉,成立於1992年11月,現有雲梯、白鹿、毛坦、千秋(畲族村)4個村,面積51.1平方公里;人均七分耕地十畝山場,是典型的山區鄉。全鄉人口6100人,由畲、回、苗、漢四個民族組成,其中畲族人口1800人,東南面和浙江安吉縣、臨安市交界。

基本信息

民俗文化

該鄉是典型的山區小鄉,境內畲族同胞自稱“山哈”,有藍、雷、鍾三姓,分別於清光緒五年至十五年(公元1879—1893年)先後由福建蒲城、浙江麗水、淳安、桐廬、蘭溪、龍游等地遷入。畲族同胞間交流通用畲語,共同信仰始祖“盤瓠”而頂禮膜拜,擁有本民族濃厚而獨特的風俗,在婚喪嫁娶、衣著服飾等方面保留著自己的民族特色,在每年農曆“三月三”傳統節日中身著民族盛裝,載歌載舞,盡情歡悅。

鄉鎮特產

該鄉盛產雷筍、筍乾、山核桃、青梅等多種天然名優土特產及寧前胡、白朮等名貴中藥材,礦產資源豐富,尤以蘭花泥(盆景用)而享譽中外。該鄉歷史悠久,境內有千秋關、銅嶺關、壕塹關、烽火台、炮火台等歷史古蹟。

經濟發展

雲梯鄉是安徽省9個民族鄉中唯一的畲族鄉。在80年代中期,該鄉因地制宜開展了小流域治理,在山上大量地種植了早竹雷竹等經濟作物,經過幾年的發展,筍竹業給鄉民們帶來了很大的效益。但隨著筍竹業面積擴大,筍竹產品的市場供應量與供應範圍卻越來越局限,單一的產品束縛了雲梯畲族鄉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的增長速度也逐漸變慢。
為了改變單一的種植結構,近年來,雲梯畲族鄉大力發展“三竹兩果”為重點的高效經濟林,運用規模經營與庭院經濟相結合的模式,把早竹從庭院內零星拓展出來,進行成片開發,按照“山頂種植用材林,山腰種植經濟林和山腳種植早竹林”的布局,大力開發高效林業。還多次組織早筍大戶到浙江考察,引入實用科技和新品種,增強筍竹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到2004年底,全鄉經濟林已達3.9萬多畝,人均6畝經濟林。其中,早竹面積已達1.2萬畝,筍乾竹1.3萬畝,毛竹6000畝,山核桃、青梅、杜仲等均超過萬畝。全鄉基本形成了千秋村的筍乾村、雲梯村的山核桃村、白鹿村的高山蔬菜、毛坦村的種植養殖等生產格局。同時,一批農產品加工企業也相繼創辦,一群農產品經紀人走南闖北開拓市場,雲梯畲族鄉成為寧國的“早竹之鄉”,“雲梯筍乾”也在步入江浙市場後成功進入上海麥德龍超市,打入上海市場。2004年,雲梯畲族鄉人均收入達3269元,同比增長15.5%。今年上半年,雲梯畲族鄉的筍竹人均收入就達到了1800元。 在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的同時,該鄉立足轄區內優美的自然風光、獨特的少數民族風情和深厚的畲族文化底蘊,大力發展旅遊產業。該鄉多次組織相關人員到位於天目山南麓的浙江省西北部的臨安市考察旅遊,邀請了浙江浙東旅遊規劃研究院對該鄉進行旅遊項目規劃,開發西北邊的龍王山,發展以休閒為主的農家樂旅遊……今年,雲梯畲族鄉被納入寧國旅遊重點鄉鎮,對發展旅遊進行著周密地籌劃。據了解,雲梯畲族鄉正在積極準備參加11月浙江寧波的旅遊招商推介會,希望通過對外招商,利用外資開發雲梯畲族鄉的旅遊資源,最終實現通過旅遊業來發展民族文化、帶動經濟發展的目標。
多年來,在省、市各級的關心支持下,鄉黨委、政府一班人認真貫徹省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團結和帶領全鄉各族人民搶抓機遇,趁勢快上,全鄉上下呈現出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發展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的可喜局面。2006年全鄉實現生產總值6194萬元,同比增長14%;實現財政收入42.5萬元,同比增長28%,農民人均純收入4710元,同比增長22%,為“十一五”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新農村建設

為了共同推進新農村建設,該鄉確立了打造“民族特色”品牌,凸現田園風光、自然生態特色、實現鄉民自治、人居環境好、產業發展好、民風民俗好、文化素質好的奮鬥目標。為此,該鄉立足本地山場優勢,積極培育主導產業,發展特色經濟,在不斷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和林產品銷售渠道的同時,積極推進農特產品深加工,目前,全鄉經濟林面積達3.3萬畝,加工鮮筍5225噸,僅此一項,農民人均現金收入2107元。較高的經濟收入,帶來了新農村新氣象,除鄉黨委、政府安排和整合70餘萬元項目資金外,農民自己籌集實物和現金達幾百萬元用於新農村建設,並投工投勞3000多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