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民族大學博物館

雲南民族大學博物館

雲南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經過兩代人的努力,收集大量民族文物,為博物館的建設奠定良好基礎,目前庫存達三萬件以上,內容涉及面寬,豐富多姿,不少為罕見之珍品。

基本信息

博物館簡介

博物館展品博物館展品
“開民族學博物館的先河”。這是我國老一輩的民族學家吳澤霖教授生前給雲南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的贈言。能獲得專家這樣的評語,那是學院文博工作者集體的創造和努力。不僅如此,這個深藏學府大院的民族博物館,在海外也有相當好的影響。1986年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訪問中國,這裡是她此行參觀的唯一的一座博物館,此後,挪威國王,蘇丹總統,克羅地亞總理,芬蘭議長,泰國議長以及近百個國家政府要員、使節、學者專家又先後光臨,都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挪威國王說:“民族博物館以及學生實踐課給我的印象很深,博物館展示了雲南民族文化多樣性以及對傳統文化的保存”。美國前國務卿享利·基辛格博士稱該館:“既多姿多彩,又集中統一,富有獨創精神”。多年來,國家和地方政府一直把它作為雲南對外宣傳的視窗,讓世界了解雲南、雲南走向世界的橋樑。十多年來,數十萬中外觀眾,在這裡留連忘返,能留住觀眾腳步、打動賓客心扉的正是那些美輪美奐、色彩斑斕的館藏文物。

早在五十年代初,一大批熱心於民族工作的專家學者,民族幹部,在他們的工作日程上,就列著徵集民族文物的計畫,立下建一個民族博物館的誓願,他們翻山越嶺,走村串寨,把少數民族在形成、發展歷程中留下的珍貴文物,一件件精心考證、匯集。三十年的里程,一步一個腳印,凝聚黨和政府對邊疆各族人民深情關懷和愛護,三十年的心血,讓不少人黑髮變銀絲,為雲南民族大學博物館奠定近萬件珍貴文物的基礎。其中多數在民族地區罕見,為今更是不可再有的珍品。1981年月10月正當各族兒女歡慶建院三十年之際,雲南民族博物館對外開放。

博物館的建立,為學院收存的文物提供了有效保護和利用開發,同時,通過多辦展覽,開展“民族文物再搶救”活動,一批批珍貴民族文物又被發現,獨龍族“木柄石錛”,藏族“人頭骨內畫”、“印章”,回族“微型古蘭經”、“祈雨龍牌”,納西族象形文字“東巴經”等八種不同的少數民族文字和古籍......,民族瑰寶,填補了文物庫存藏品系列化的空缺,提高博物館陳列的品位。創辦館刊<<民族文物論苑>>,編輯出版大型館藏文物畫冊<<雲南民族文物___身上飾品>>。組織民族文物專項研究,發表學術文章,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學活動,強化博物館為教學科研服務的功能,增加對社會的吸引力。

千姿百態的珍貴文物,揭開紅土高原神秘的面紗。玲瓏精巧的殿堂,融匯歷代民族文明之精華。勞動工具,生活用品,服裝,飾物,文字古籍,繪畫藝術,樂舞技器,宗教器械,民居建築等,再現了不同社會制度差異和不同階層的追求,是民族智慧的結晶,這裡濃縮的是人類社會發展史,反映著古代雲南少數民族多層次的社會形態。

雲南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紅土高原上一顆璀璨的綠寶石。它那具有時代、地域、民族特色的文物,是學院教育、民族科學研究資料寶庫。是特定環境中不可多得普及民族文化歷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

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教授宋兆麟先生,關於“展品豐富多彩,有不少國寶!......希望能進一步充實、提高,公開開放,走向世界。”的簡短留言,是鼓勵,是鞭策,也是雲南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奮鬥的方向。

館藏文物

引起學術界廣泛關注。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民族宗教文物

1、經書

民族文字書寫的基督教、藏傳佛教、南傳上座部佛教、道教經籍,伊斯蘭教阿拉伯文經籍以及古彝文、東巴象形文字經典。其中伊斯蘭教“微型古蘭經”、傣文“貝葉佛經”、納西族象形文字“東巴經”,歷史久遠,裝幀古樸精美,文字元號獨具特色,內容十分豐富。

2、造像

民族地區基督教崇拜偶像,道教神像,藏傳佛教“唐卡”,南傳上座部佛教佛座像,漢地佛教佛圖以及原始宗教鬼神、圖騰物種。喇嘛教“人頭骨內畫歡喜金剛佛像”,百年工藝,形象生動,色彩豐富,在人頭蓋骨內繪畫實為罕見。原始宗教視石器、青銅器為上天所賜之物,倍加崇拜,給這些原始的勞動工具賦予新的文化內涵。

3.法器

各教在祭祀活動中使用的衣物、祭壇用具、法儀、神龕、卜卦具以及迎神驅魔的法器等。“鎮山寶劍”,長八尺許,傳世百餘年。眾多青銅鏡,映射著古代先民對鬼神的敬畏。“頭蓋骨雙面人皮法鼓”,久設祭壇,鬼魔遠避,觀者也不寒而慄。

服裝

各民族明清不同風格傳統服裝,衫、掛、氅、裙、袍以及特殊環境下使用的衣物,土司官服、喜壽服裝、繡花鞋帽以及用皮、火草、麻、棕為料所製衣物。清朝庭所賜傣族土司“金絲正龍龍袍”和彝族男女土司官袍,有政治、歷史、文化、經濟等多方面研究價值,其社會意義深遠,耐人尋味。

飾物

頭冠、耳環、披肩、掛飾、手鐲 、戒指、扣飾、挎包、鏈、佩刀、造型各異,頗具性格,明清時期傣族土司夫人“雲龍鎏金頭冠”、“二龍搶寶雙鳳朝陽項圈”、白族姑娘“長壽披肩”和阿昌族婦女“桶鐲”為西南民族飾物之珍品,國內亦不多見。

勞作器械

近代部分少數民族從事農業生產、交通運輸、狩獵、紡織、食物加工所使用、具有遠古社會文化特徵的勞動工具是再現歷史的物證。獨龍族“神斧”,用於每次拓荒開山第一斧,實際上是石器時期的一柄有肩石斧。“木杈 ”、“木耙”、“木撾”、“竹耙”這些粗劣簡陋的器械所折射“竹木文化”光華,與石器、青銅文化並存同一時代,考古學已無法採集,民族文化遺物卻能提供活化石。

社會生活文化

生活文化涵蓋面廣,內容豐富。根據館藏情況,可分為家庭生活用品、官書文契、印章、土司儀仗、刑具、衡具、量具、原始通訊—以物代言、民族文字家譜、碑刻拓片、取火器。其中“擦竹取火”、“牛角筒取火”為雲南獨有,實物保存完好,使用仍有效果。西雙看版納傣族土司宮遷儀仗中、象徵財富和權勢的銅鼓,既存古代遺風,又顯震攝一方威嚴。以物代言原始信息傳遞方式,生動形象,趣味無窮。

樂器

雲南少數民族以歌善舞,樂器均自製自用,特色鮮明,音律單純,韻味郁濃,民族中有“音樂象鹽巴,沒有它生活就淡白無味”之說,故,“樂器隨身帶,有空跳起來“的場面隨處可見。民族樂器品種繁多,大致可劃分為吹奏管筒樂器、吹奏簧管樂器、拉弦樂器、彈撥樂器、打擊樂器、體嗚樂器幾類。原始古樸的佤族“木鼓”,雌雄各一,體大如牛,聲震百里,可稱得上民族樂器之冠,又謂生殖崇拜之物種。彝族“鼻簫”,鼻煙吹奏,“煙”、“韻”同飄,另有一番情趣。基諾族“獵歸竹筒”、哈尼族“跺竹筒”無疑是樂器之始祖,頗具遠古社會遺風。

武器

人類社會發展步入競爭年代,曾用於防禦自然侵害的武器被運用於部落之間維護權益的工具,在雲南有些不發達的民族地區,近代仍襲用原始的器械為自由、生存而鬥爭。“牛皮套頭甲”、“象皮甲”、“竹護手”、“扳盾甲”以及“竹標”、“長刀”、“三叉”、“勾鐮”、“砍刀”、“弓弩”、“彈弓”等,這些原始粗劣的器械,加上後期出現的“火藥槍”,展現了人類武器進步的脈絡。

工藝文化

民族民間傳統工藝技能多口傳身授、世代傳承,歷史變遷,僅花樣翻新而已,傳統技藝沿襲不斷。白族“疙瘩花”,“草編”;瑤族“臘染”;傣族“竹編”;彝族“木胎漆器”;布依族、水族“瓢畫吞口”。昆明“斑銅”,箇舊“斑錫”,劍川“木雕”、“石刻”,大理“大理石工藝”,版納“黑陶”,鶴慶“花銀飾物”。各民族的挑花剌繡、香袋、象牙雕刻。納西族“現代東巴畫”以及彝文、傣文、東巴文、阿拉伯文等的書法作品,百態千姿,各有千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