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的念珠菌病

概述

雞的念珠菌病(avian Moniliasis)又稱黴菌性口炎、白色念珠菌病。本病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禽類上消化道的一種黴菌病,其特徵是在上消化道黏膜發生白色假膜和潰瘍。

病原

白色念珠菌(Monilia albicans)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可在健康畜禽及人的口腔、上呼吸道和腸道等處寄居。該菌是半知菌綱中念珠菌屬的一個成員,為類酵母菌。病料接種於沙氏瓊脂平板上,形成2~3mm大小、奶油色、凸起的圓形菌落。菌落表面濕潤,光滑閃光,邊緣整齊,不透明,較粘稠略帶酒釀味。塗片鏡檢可見兩端鈍圓或卵圓形的菌體。菌體粗大,呈桿狀酵母樣芽生。菌體呈單個散在。培養時間久後,菌落呈蜂窩狀並可見到假菌絲。在玉米瓊脂培養基37℃培養數天可產生分枝的菌絲,呈束狀卵圓形芽生孢子和圓形厚膜孢子。本菌革蘭氏染色陽性,但有些芽生孢子著色不均,用乳酸酚棉藍真菌染色法,芽生孢子和厚膜孢子為深天藍色,厚膜孢子的膜和菌絲不著色,老菌絲有隔。這是鑑別是否為病原性菌株的方法之一。應該提出的是各地自不同禽類分離的菌株其生化特性有較大差別。該菌對外界環境及消毒藥有很強的抵抗力。

流行病學

我國主要有雞、火雞、鴿、鴨發病的報導。本病以幼齡禽多發,成年禽亦有發生。鴿以青年鴿易發且病情嚴重。該病發生以夏秋炎熱多雨季節為甚。病禽和帶菌禽是主要傳染來源。病原通過分泌物,排泄物污染飼料、飲水經消化道感染。雛鴿感染主要是通過帶菌親鴿的“鴿乳”而傳染。本病發病率、死亡率在火雞和鴿均很高。禽念珠菌病的發生與禽舍環境、衛生狀況差,飼料單純和營養不足有關。鴿群發病往往與鴿毛滴蟲並發感染。

臨床症狀

雛雞、成年雞均可發生。病雞精神不振,食量減少或停食,消瘦,羽毛松亂。有的雞在眼瞼、口角出現痂皮樣病變,開始為基底潮紅,散在大小不一的灰白色丘疹樣,繼而擴大蔓延融合成片,高出皮膚表面凹凸不平。病雞嗉囊脹滿,但明顯鬆軟,擠壓時有痛感,並有酸臭氣體自口中排出。有的病雞下痢,糞便呈灰白色。一般1周左右死亡。

病理變化

病理變化主要集中在上消化道,可見喙緣結痂,口腔和食道有乾酪樣假膜和潰瘍。嗉囊內容物有酸臭味,嗉囊皺褶變粗,黏膜明顯增厚,被覆一層灰白色斑塊狀假膜呈典型“毛巾樣”,易刮落。假膜下可見壞死和潰瘍。少數病禽病變可波及到腺胃,引起胃黏膜腫脹、出血和潰瘍。有的報導在腺胃和肌胃交界處形成一條出血帶,肌胃角質膜下有數量不等的小出血斑。其他器官無明顯變化。據報導雛鴨病死後以氣囊混濁和肺出血為特徵。
病理組織學檢查在嗉囊黏膜病變部位,可見復層扁平上皮薄,表層紅染,核消失,上皮細胞間散在多量圓形或橢圓形厚垣孢子,尚見少數分枝分節,大小不一的酵母樣假菌絲。黏膜上皮深層細胞腫脹或水泡樣變性。上皮下組織血管輕度擴張充血,未見炎性細胞反應。食管、咽、齶和舌等黏膜病變如同嗉囊,但食管部病變較輕。咽部病變嚴重,並有出血和異嗜細胞浸潤等炎性反應,這可能與繼發感染有關。

診斷鑑別

一般根據流行病學特點,典型的臨診症狀和特徵性的病理變化可以做出診斷。確診還需結合實驗室檢查。常用的方法有細菌學檢查,如取病料鏡檢,刮取嗉囊或食管分泌物製成壓片,在600倍顯微鏡下弱光進行檢查,可見邊緣暗褐、中間透明,一束束短小枝樣菌絲和卵圓形芽生孢子。另外取同樣病料進行分離培養觀察形態和培養特性。有條件的還可以進行動物接種試驗,用純培養物口服接種健康雛雞或青年鴿,每隻0.5ml。雞感染後3~5天口腔出現不同程度病變。

防制措施

本病一旦發生,單純的治療效果往往不佳。在治療的同時應改善飼養管理條件,加強獸醫衛生措施可望收到滿意效果。
治療本病常用1:2000~3000硫酸銅溶液或在飲水中添加0.07%的硫酸銅連服1周,對大群防治有一定效果。有報導,用5×10-4~1×10-3丙酸銅或l×10-4龍膽紫也有一定療效。
制黴菌素按每公斤飼料加入50~lOOmg(預防量減半)連用1~3周,或每隻每次20mg,每天2次連餵7天。有報導認為在投服制黴菌素時,還需適量補給復合維生素B。
本病沒有特異性的防制辦法。雞場應認真貫徹獸醫綜合防制措施,加強飼養管理,減少應激因素對禽群的干擾,做好防病工作,提高雞群抗病能力。特別應注意的是防止飼料霉變,不用發霉變質飼料。搞好禽舍和飲水的衛生消毒工作,不同日齡雞隻不要混養等項工作是防制本病的重要措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