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說二

雜說二,文章通過剖析生活中常見的踏草折花現象是出於“人慾之私”,推廣而論“後世戰爭盜竊”的行為也是由於“欲攫取天下之民物以快己私者”。

作品原文

淺草不盈寸,微風盪成波,倚樓睨之[1],不忍遽去,則吾之愛此草也為何如?東園桃與李,香色襲人魂,有時日墜游倦,便欲和衣宿其下,則吾之愛此花也為何如?
雖然,吾嘗見世之愛草者,往往踏之以足;愛花者,往往折之以爪。夫至踏之折之,與桎梏之蹂躙之將毋同[2]?揆諸愛之初心[3],詎不大相背謬哉?在踏之折之者之心,固以為吾之踏之折之,正吾所以愛之、而不意其踏之折之之時,已刁民愛之之心南轅北轍也。
無盡於是得一解焉[4]。方愛之之心之初萌,乃天性之流露於莫知其然而然者。及其踏之折之,則不免濟以人慾之私矣。夫自私者,未有能愛物者也,雖間有貌似愛物之頃,亦非真能愛物,特以物足供一己之愉快耳。踏草折花者,非此類而何?
噫,天下之真能愛物者,至不惜以身殉物。試問踏草折花者,能以身殉花草也否耶?不能以身殉花草,而徒桎梏花草,蹂躙花草,此其人早溢乎愛之分際,而流於縱慾矣。是故善用其愛者,能保存天性而擴充之,而天下民物,無不在胞與之中[5];不善用其愛者,遂狹小其天性而戕賊之。後世戰爭盜竊之紛紜,疇非欲攫取天下之民物以快己私者乎[6]?踏草折花,其小焉者也。嗚呼噫嘻!

作品注釋

[1]睨(nì):斜視。這裡是向下看的意思。
[2]毋將同:又有什麼不同?
[3]揆(kuí):測度
[4]無盡:作者號無盡。
[5]“民物”二句:宋張載《張橫渠集西銘》:“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民為同胞,物為同輩。意思是泛愛一切人與物。
[6]疇:誰。

作品賞析

該文選自《南社》第四期。文章通過剖析生活中常見的踏草折花現象是出於“人慾之私”,推廣而論“後世戰爭盜竊”的行為也是由於“欲攫取天下之民物以快己私者”。文章以小喻大,卒章顯志,批判了當時發動侵略戰爭和殖民主義者的本性。

作者簡介

周實(1885—1911),字實丹,又字劍靈,號無盡、和勁、吳勁、山陽酒徒,山陽【今江蘇淮安市淮安區】人。近代詩人、南社著名詩人、散曲家,民主革命烈士。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淮安府秀才,三十三年入南京兩江師範學校學習。宣統元年【1909】,參加革命文學團體“南社”。宣統三年武昌起義,從南京回家與阮式共謀回響於淮安,集會數千人,宣布光復,被山陽縣令所誘殺。他是南社傑出詩人,反對做詩詞格律的奴隸,主張詩詞要反映現實政治。其詩遠師杜甫,近受黃遵憲等人詩界革命影響,憂國憂民,有衝決封建羅網和革命救國的激情。其詩不為格律所拘,形式靈活,題材多樣,語言明麗自然,風格雄勁奔放。著有劇作《水月鴦》、北曲《清明夢》,有《無盡庵遺集》傳世。柳亞子輯有《周實丹烈士遺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