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聞道黃龍戍

這首詩構思新穎精巧,特別是中間四句,在“情”、“意”二字上著力,翻出新意,更為前人所未道。詩中所抒之情與所傳之意彼此關聯,由情生意,由意足情,勢若轉圜,極為自然。從文氣上看,一二聯都是十字句,自然渾成,一氣貫通,語勢較和緩;第三聯是對偶工巧的兩個短句,有如急管繁弦,顯得氣勢促迫;末聯採用散行的句子,文氣重新變得和緩起來。

作品信息

【名稱】《雜詩·聞道黃龍戍
【年代】初唐
【作者】沈佺期
【體裁】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

雜詩
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
可憐閨里月,長在漢家營。
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1]

作品鑑賞

自漢魏以來,詩人常以“雜詩”為題寫詩,類似“無題”詩,內容多是慨嘆人生或離別相思的。沈佺期寫有《雜詩三首》,都寫閨中怨情,流露出明顯的反戰情緒。這裡選的是第三首,是初唐五言律詩的名篇。除怨恨“頻年不解兵”外還表達希望有良將早日結束戰事之意。
首聯“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語言平易似娓娓道來,給人以鮮明突出的印象。黃龍戍戰火連年,可以想見征人久戍之苦,強烈的怨戰之情溢於字裡行間,“不解”與“頻年”連用,增強語勢,引起人們的聯想與深思。
頷聯“可憐閨里月,長在漢家營”,是借月抒懷。說今夜閨中和營中同在這一輪明月的照耀下,有多少對征夫思婦兩地對月相思。在征夫眼裡,這個昔日和妻子在閨中共同賞玩的明月,不斷地到營里照著他,好像懷著無限深情;而在閨中思婦眼裡,似乎這眼前明月,再不如往昔美好,因為那象徵著昔日夫妻美好生活的圓月,早已離開深閨,隨著良人遠去漢家營了。這一聯明明是寫情,卻偏要處處說月;字字是寫月,卻又筆筆見人。短短十個字,內涵極為豐富,既寫出了夫婦分離的現在,也觸及到了夫婦團聚的過去;既輪廓鮮明地畫出了異地同視一輪明月的一幅月下相思圖,也使人聯想起夫婦相處時的月下雙照的動人景象。通過暗寓著對比的畫面,詩人不露聲色地寫出閨中人和征夫相互思念的綿邈深情。見月懷人是我國古典詩歌的傳統表現手法,而這裡只寫月不寫人,意象反而更豐富生動。這“閨里月”既是思婦的眼中月,又是征人的眼中月,既有千里共嬋娟之意,又有思婦心神飛度,想見征人之意。詩意雙關,征夫、思婦相思之情之景俱在其中,顯得清新別致。
頸聯“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緊承上聯進一步抒寫離人相思。“春”而又“今”,“夜”而又“昨”,分別寫出少婦“意”和良人“情”,其妙無比。四季之中最撩人情思的無過於春,而今春的大好光陰虛度,少婦不禁倍覺惆悵。萬籟無聲的長夜最為牽愁惹恨,那昨夜夫妻惜別的情景,仿佛此刻仍在征夫面前浮現。“今春意”與“昨夜情”雖是互文對舉,卻可以作為“夜夜”來讀。可是細味“今春意”卻有著獨特的表現力。“昨夜情”,也對得十分工巧,不僅表現出良人對妻子的一往情深,而且還表現出思念之切。他回憶往日夫妻的恩愛,覺得恍如昨夜事一般,不因經久分離而淡薄。可見他們的情意是多么美好、真摯、深厚而動人。
尾聯“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抒寫出了征夫、思婦的願望。他們希望能有良將出馬,克敵致勝,結束他們長期分離的痛苦。但詩以問句的形式,倍增感慨深沉的意味。這裡照應首聯回答了“頻年不解兵”的問題,表明是將領無能,指揮不得力以致連年征戰,這是寫透夫婦別離的痛苦以後自然生出的意思。
這首詩構思新穎精巧,特別是中間四句,在“情”、“意”二字上著力,翻出新意,更為前人所未道。詩中所抒之情與所傳之意彼此關聯,由情生意,由意足情,勢若轉圜,極為自然。從文氣上看,一二聯都是十字句,自然渾成,一氣貫通,語勢較和緩;第三聯是對偶工巧的兩個短句,有如急管繁弦,顯得氣勢促迫;末聯採用散行的句子,文氣重新變得和緩起來。[2]

作者簡介

沈佺期(656?—714)唐代詩人。字雲卿,相州內黃(今河南內黃縣)人。高宗上元(674-676)進士,為協律郎,後歷任通事舍人、給事中、考功郎。流放歸,為起居郎兼修文館直學士,後升任中書舍人,太子少詹事。沈佺期是繼“初唐四傑”之後的著名詩人,高宗和武后時期的宮廷詩人,以寫應制詩而聞名。但這些應制詩多為歌頌皇帝點綴昇平之作。與宋之問齊名,號稱“沈宋”,被譽為律詩的奠基人之一。原有文集10卷,已散佚。明人輯有《沈佺期集》。[3]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