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詠 二章

雜詠二章,為秋瑾所作詩歌。寫於作者居杭州時,時間在1907年3、4月份。

一 錢塘江上幾回潮?作客年華鬢漸凋(1)! 爭似明妃悲出塞(2),尚留青塚向南朝(3)。 二 隨珠彈雀總辛酸(1),蜮箭伺人感百端(2)。 飛絮漫天春去也(3),起來無力倚闌乾(4)。 [說明]這兩首詩寫於作者居杭州時,時間在1907年3、4月份。這時的形勢是,湖南的萍鄉起義由於準備不充分而失敗了,秋瑾為之憤恨異常。為了不失信於會黨,她準備進一步發動浙江會黨獨立起義。秋瑾領導的浙江光復軍將要起事,秋瑾也已決心為革命做出犧牲。此時秋瑾多次到杭州,在那裡招集革命黨首領開會。第一首說:幾經錢塘江漲潮落潮,時間消磨了我的鬢髮。但是我欲為國家出力的願望卻總也不能實現。王昭君為了國家能獻身,我也當以她為楷模啊!詩表現了作者為祖國的解放事業獻身的決心。第二首隱約透露了其它各地的起義失敗給予作者的刺激——秋瑾認為革命付出的代價太多了,而且敵人時刻還在威脅著革命。 [注釋] (一)(1)錢塘江——我國著名的大江,在浙江杭州。潮,錢塘江自占以漲潮奇景著名,每年8月間,潮勝於一般時候。杭州人自8月11日起,便有觀潮的,到16、18日傾城而來看潮。見《夢梁錄·觀潮》。白居易詩《詠潮》:“早潮才落晚潮來,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獨光陰朝復暮,杭州老去被潮催。”年華,光陰。鬢漸凋,鬢髮漸漸稀少脫落。這裡是對青春的流逝痛惜至極之語。前二句說:錢塘江潮一月六十次,我在此經歷了多少次了?離家在外,不能拯救國民於水火,卻使光陰虛度,怎不令人痛惜!前二句暗用白居易詩意。(2)爭似——怎似,怎比得。明妃,西漢人,本是漢朝的宮女,姓王名嬙字昭君,後因避晉帝司馬昭諱,改稱明君。後人又稱明妃。漢帝挑選妃子,王昭君因自己很美,不肯送錢給畫師,畫師故意把她畫醜,使她不得入選。公元前33年她被派遠嫁匈奴的首領時,皇帝才發現她是宮中最美的人。傳說明妃出塞時,悲悲切切地在馬上彈琵琶。(3)青塚——王昭君的墳,在現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南,傳說那裡的草都是白色,惟獨王昭君墳上草色青青。杜甫詩《詠懷古蹟》有:“獨留青塚向黃昏”。南朝,中原。指漢朝。案:末句表現了作者推翻清封建統治的壯志。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是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為口號,而詩中用王昭君故事,用意在於表示自己決心為推翻清朝統治,復興中華而獻身。 (二)(1)隨珠——古時諸侯,他見到一條大蛇受傷了,就將蛇治好傷,因而蛇夜裡銜來一顆大珠子報答了他。後來把這顆珠子叫隨侯珠,也稱隨珠。“隨”,又作“隋”,事見《淮南子》高誘注。彈雀,發射彈丸打鳥。彈,音tan。“隨珠彈雀”亦作“明珠彈雀”,比喻做事不衡量輕重,得不償失。《莊子·讓王》:“今且有人於此,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這一句是用“隨侯”比喻革命力量,用“雀”比喻清統治集團及其爪牙。(2)蜮箭——古代傳說有一種水中的動物能含沙射人在水中的影子以害人。《釋文》:“狀如鱉,三足,一名射工,俗呼之水弩,在水中含沙射人。一曰射人影。”歐陽修《自歧江山行至平陸驛》詩有:“水涉愁蜮射,林行憂猛虎。”伺人,等待時機對人進攻。此處把清統治者比成蜮,說他們時刻威脅著革命。百端,頭緒極多。這二句說:為取得小小的勝利卻犧牲了許多同志。革命遭受挫折,實在令人心酸。現在革命依然被反動勢力所威脅,怎不叫人萬分感慨。(3)飛絮——飄飛的柳絮。四月春盡時柳開花,花如棉絮隨風飛舞,故稱飛絮。此句感嘆春天過去。(4)闌乾——庭院內以木製成的遮攔物。此句言因夜裡感慨,故早晨起來後倚闌乾而立仍然憂愁苦悶。(5)雜詠——述說一時見聞及所得的感觸的詩。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