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甸高級中學

如東縣雙甸高級中學創辦於1952年,是如東縣五所老完中之一。建國伊始,如東縣委、縣政府高瞻遠矚,把興辦教育、培養人才作為當務之急,在物質條件極為艱苦的情況下,優先發展基礎教育。

辦學歷程

1952年秋,縣政府文教科委派以郭雲深同志為首的二十三人組成校務委員會,於雙甸鎮東后街創辦了“如東縣雙甸國中班”,招初一新生178人,教職工15人。在郭雲深等元老的帶領下,全校師生齊心合力,發揚老區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開始了學校的第一輪艱苦創業。

初創之時,學校用舊材料建成教室五間,無門無窗,教具及部分課桌借用於國小,師生堆磚擱板當學桌,廚房、宿舍均借地於校外。到1952年底,省教育廳撥款舊幣三億七千萬元,建成合格教室八間,廚房三間,師生冒嚴寒搬磚運瓦,使校舍順利建成。1956年校園達50畝,分教學區、生活區、活動區。辟有二畝花園一座,三面臨水,北以圍牆與省道隔開。1960年又增建10個教室,宿舍32間。十年動亂中,校園遭破壞,課桌被砸被燒,圖書損失嚴重。

1952年建立黨支部,文革前14年發展黨員一名,1970年12月兩名學生入黨。1983年到1992年又發展五批計13名。現有黨員38名。

1952年10月,建立工會小組,1953年10月成立工會委員會,1966年7月到1979年10月工會停止活動,後又重建。1988年數學工會小組被縣總工會評為先進小組。1989年成立女工委員會。1989年、1991年兩次被評為“先進職工之家”。91年建立經濟審查委員會。委員先後有張健、吳道雲、陳軍、吳旭、郝輝軍、周雲等。1992年11月選舉第三屆工會委員會,有委員7人,會員92人。現在有工會會員152名。

1953年建立團支部,1957年成立團委會,文革中一度以紅衛兵團代替團的活動,六十年來有八任團委書記。近幾年來,已有三次被評為先進團委。1992年在“拾廢為寶、勤儉興縣”中又獲最佳組織獎,受縣團委嘉獎。李健、張銀娥等教師曾任少先隊輔導員。1988年我校在少先隊創造性活動“風華杯”競賽中榮獲最佳活動獎。

1953年9月,按家庭住址撥出大部分學生去縣中、馬中,並從雪岸、袁莊、兵房三個國中班撥來部分學生,合併成雙軌初一、初二,學校更名為“如東縣馬塘中學雙甸分部”,周毓奇任分部主任。1954年經江蘇省教育廳決定獨立建制,成為正規國中,計六個班337人,教職工30人,校名為“如東縣雙甸初級中學”,周毓奇任副校長,康益為教導主任。1955年擴為三軌初級中學。1956年周毓奇首任校長,莊濤、周桂興為副校長。

1954年學校即建立醫務室。文革中,校醫調離,保健工作一度不正常。1982年恢復醫務室。有2至3人負責,建立了學生健康卡片。堅持每天兩次眼保健操,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良好做法,縣教育局衛生局曾在我校開過“防近”現場會。1989年校醫室被縣衛生局驗收合格。1992年學校被評為“愛牙活動月”先進集體。環境清潔有專人負責,定期評比,1988年即被評為如東縣愛國衛生先進單位,2003年10月再次被評為如東縣衛生先進單位。

1955年,我校首屆國中畢業兩個班,計110名,到1965年共有11屆國中畢業生,計30個班1483人,1962年首屆高中畢業兩個班,計100名。到1965年共有4屆高中畢業生計6個班289人,先後錄取高等院校71人,佔畢業生4分之一,不少學生錄取在清華、北大、科大、交大、南大等重點院校。建校以來,我校教師認真鑽研業務,兢兢業業從事教學,形成了良好的教風。文革前歷次高考,在縣內名列前茅。

我校有優良的思想教育傳統。1952年到1956年,進行了過渡時期總路線教育,要求學生回響“三好”號召,並配合運動,開展社會宣傳。

1957年7月,如東縣人民政府任命蔡漢伯為校長,徐蘇東為支部書記兼副校長,尤雲鶴任團總支書記。1958年,石俊太代理黨支部書記工作。同年10月,吳名蓉任副校長。1959年我校增設高中部,招兩班高一新生112人。學校改稱“如東縣雙甸中學”,成為本縣第四所完全中學。應汾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朱進章、方炳祥任副教導主任。1960年,招收兩個班高一,其中有南通市籍學生20餘人。1962年教師大調整,如東師範停辦,繆龍雲、蔡漢伯、胡正芳等充實我校,繆龍雲任黨支部書記兼副校長,吳名蓉任副校長,蔡漢伯任教導主任,胡正芳任團支部書記。此後,學校雖然受到“大躍進”干擾、國家三年經濟困難的影響,但是雙中人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的忠心不改,艱苦奮鬥的精神不變,學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學生人數逐年增多,辦學質量穩步提高,不僅為高一級學校輸送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新生,而且也為縣內各條戰線輸送了大量人才。

1957年到1963年,通過“比、學、看、說、寫、唱”,開展思想教育工作。搞了教育革命、技術革新、勤工儉學、紅旗讀書、學雷鋒、“發揚延安作風”等活動。師生編寫了《紅雨》、《春》、《紅》、《朵朵葵花向太陽》詩4集,文3集,畫1集。《紅場》、《戰地快報》共11期。《雙中青年》間周出版。班主任做到“六抓八跑四勤四同”,學校以英模名字命名先進班集體,建樹標兵。

1963年到1965年,加強了勞動教育與階級鬥爭教育。從1966年到1967年,思想政治工作開始出現了偏差與混亂,一場史無前例的浩劫降臨到校園。

1968年5月,學校成立“如東縣紅衛中學革命委員會”,馮祖安任革委會主任,朱健、郭錫成任副主任,1969年康健任革委會主任,劉伯俊任革委會副主任。1970年至1978年,劉伯俊任革委會主任(1975年起任黨支部書記)。楊興章、陳景植、繆永華先後任副主任。師生被迫“停課鬧革命”,1966年,初高中畢業生痛失升學機會,非畢業班學生也無法繼續學習。許多教師被打成“牛鬼蛇神”,學校領導被污衊成“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相繼遭到粗暴的批鬥,身心受到嚴重摧殘。沒有受到批鬥的教師也大都被“下放”到鄉村的學校,學校教學力量受到嚴重的削弱。文革中有18名教師受到衝擊,1969年5月,17人“解放”,1人送鄉活動,6月學校恢復黨組織活動。1972年恢復原校名“如東縣雙甸中學”。

1972年,學校辦起化學試劑廠,1984年獲市、縣獎勵。1987年批准為“如東縣雙甸中學校辦廠”。有固定資產50萬元,工具車一輛,司機張庭國。職工150人,有3個車間:化學試劑車間產品有甲苯丙酮、無水乙醇等九種分析純、化學純。無線電元件車間,主要裝配薄膜介質可變電容器多種。.印刷車間,承印商標教學用品與賬本表格。還有“鐘聲商場”。工廠有一定的基礎設施,較強的技術力量。1991年產值60萬元,淨利潤12萬元,榮獲全縣校辦企業“八強”稱號。1992年12月,縣有關部門在我校召開校辦企業“三合格”驗收現場會,成為縣第一家“三合格”企業。後來建造一幢1200平方米的工廠樓。

隨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黨和國家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重新倡導“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雙中也像其他學校一樣,走上了正確的發展道路。1978年起,吳名蓉擔任校黨支部書記和校長,徐遠文任副校長兼教導主任,孟天錫、朱瑾余任副主任。1980年增李潔萍任副校長。1983年下半年,學校擴為24個班,1305個學生,80個正式工作人員。年底,朱竹山任副校長。1984年,吳名蓉退居二線,朱竹山任黨支部書記、校長;徐遠文任副校長,孟天錫任教導主任。1988年孟天錫任副校長,徐遠文任黨支部副書記,李秉仁任教導主任;薛德寬、季本龍、黃漢升任副主任。1990年,朱開元任副校長。教職工的精神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學生提高了學習與守紀的自覺性,與老師建立了新型的師生關係。教風學風不斷純潔,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恢復高校招生制度的1977年至1984年,八年中就為高校輸送138名學生,為中等專業學校輸送144名學生,即向大中專院校輸送新生282名。整個八十年代,學校共向高校輸送新生400餘名,成為如東西部地區一顆閃亮的教育明珠。

撥亂反正開始後,學校進行了“四項基本原則”教育,開展了“向新一代最可愛的人學習”活動。1979年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榮立戰功的校友王堅來校作報告。1980年開展“學習呂士才發揚雷鋒精神,獻身新長征”活動,組成107個學雷鋒小組,召開了135次專題班會,做好事5400件,出專刊45期。在認真學習貫徹“中學生守則”與開展“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中,1983年表彰了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五、四、三”積極分子、文明班級與文明宿舍。1984年為貫徹中共中央《關於加強愛國主義宣傳教育的意見》,開展了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和思想前途,“三面向”教育,學校又表彰了141名學生,6個文明班級,16個“達標”先進班級。逐步形成了“團結、守紀、勤奮、向上”的好風氣。

1978年,陳德榮任總務主任時,縣教育局通報表揚我校總務處。1982年新建師生宿舍55間。1983年7月1日,建成教學大樓一幢,花園改建。東南、西北三面小河先後被填沒,又新築600多米長圍牆,並在郵局東面換回一畝半地作工廠區。1985年新建西校門,築成200米的校中心路。1991年校中心路硬化。1988年校內安裝自來水。1989年6月新建食堂起用,同年8月又建辦公室12間。1991年校河沖漿改魚塘。1992年建腳踏車棚24間。同年,為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拆去北圍牆,築起22間店面房。

我校是傳統招飛先進單位,先後為國家輸送10名飛行學員,1984年,巍聖國參加建國35周年空軍閱兵典禮,榮立三等功。1990年吳明勇、崔映祥同時錄取,我校被省招飛辦評為“招飛先進中學”。1991年、1992年、1996年、2002年我校又先後被評為省市縣先進招飛單位。

從1985年到1991年,根據《關於改革和加強中小學生德育工作的通知》及《中學德育大綱》要求,學校建立了思想政治工作領導組,考慮了教育的層次性、實踐性,系列性、有效性,圍繞中心,突出重點,按月部署,逐周安排,分步實施,以“講、賽、訂、查、插、獎”六字法,大力貫徹日常規範教育。以愛國主義教育專線,開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動:1、國情教育;2、國旗、國歌、國徽教育;3、講共和國衛士的故事;4、舉行“愛祖國,愛家鄉”演講、歌詠、詩歌、朗誦、辦報比賽;5、歌頌祖國書畫展;6、舉辦講座、讀書徵文、高舉亞運聖火主題班會等活動,觀看“愛我祖國,振興如東”匯映影片,開展影評並獲縣等級獎,團委主辦少年團校,黨支部組織團員上黨課,辦業餘黨校。工會進行法制教育,開展“我為搞好政治思想工作獻一計”活動。1990年《雙甸中學學生思想狀況及思想政治工作的調查》一文在縣政協介紹受到好評。馮麗在保護環境演講比賽中榮獲縣、市一等獎並上電視螢屏。時事競賽有6人獲縣等級獎,3人獲市一、二、三等獎。1991年在縣第二屆讀好書活動中,兩名榮獲縣等級獎,一名榮獲市等級獎。

我校文娛活動頗有特色,五十年代,師生合演過大型話劇《黃海邊上英雄歌》、《火燒趙家樓》。六十年代演過“糧食的故事”“活捉羅根元”等。每天早中晚學生就餐前,集隊唱歌。文革期間,建立了宣傳隊。有師生參加《紅燈記》演出,編印過“毛主席詩詞歌曲”。三中全會以後,校內經常開展歌曲演唱比賽。1982年在雙甸區“歌唱社會主義”合唱比賽中,高中部獲區第一名,國中部獲第二名。近年來,有6名學生在聲樂比賽中獲獎。1987年縣首屆聲樂比賽中,沈麗萍與冒玉均獲一等獎。同年,沈麗萍在市中學生聲樂賽中獲二等獎。1988年、1989年王志強分獲市聲樂賽一、二等獎。1991年陳翔雲獲縣聲樂一等獎。1992年馮麗獲縣聲樂賽一等獎,任毅二等獎。1992年全縣區完中校歌比賽,我校取得第二名。1991年中學文娛匯演,我校獲女生獨唱一等獎、男生獨唱二等獎、電子琴合奏三等獎、舞蹈三等獎。我校先後輸送了沈麗萍、楊艷、朱艷紅、殷小琴、姚彬彬、陳翔雲等學生到大中院校深造。2006年5月,在如東縣中小學生“三獨”比賽中,樊蕾榮獲高中組獨唱一等獎,郝祺榮獲高中組獨唱二等獎。2011年,在如東縣2011年中小學生“三獨”比賽中,宗鳳妹榮獲高中組獨舞二等獎,陳潔榮獲高中組獨唱二等獎,石芮榮獲高中組獨奏三等獎;朱倩影等10人榮獲如東縣2011年中國小“校園劇”大賽一等獎;同年5月,我校榮獲如東縣紅色詩歌朗誦比賽二等獎,6月份,我校榮獲縣建黨90周年合唱比賽二等獎;2012年,陳穎榮獲如東縣中小學生“三獨”比賽高中組獨舞一等獎。

我校一向有優良的體育傳統,學校初創時,開闢了八畝大的操場一塊。六十年代舉行過馬拉松長跑賽。七十年代抓過軍訓,搞過長途拉練。1978年以來,我校體育成績一直處於全縣領先地位。1974年徐國平破縣5000米記錄,次年刷新縣3000米記錄。1983年前有三人獲縣中長跑第一名,連續幾年獲縣長跑團體總分第一名。1982到1983年,在縣長跑通訊賽中,初二(3)班、初二(1)班分獲第一、三名。1983年前有31人次參加地、市田徑運動會,有8人次參加省田徑運動會,何建勛破縣110米欄記錄,張健破縣400米記錄獲省4×100米接力賽第三名,孫健三次參加省運會,有三項獲得名次。從1981年到1984年先後七次榮獲縣、市、省三項五項全能前一、二、三、五名的夏建國,獨創我校12項記錄,又破市鉛球記錄,獲市100米第一名,省100米第四名,榮獲國家二級運動員稱號,兩次被評為體育優秀選手,受到省教育廳和省體委表彰。1986年、1988年度,我校被評為縣體育先進集體。我校體育達標率逐年提高,1988年達99.4%,被評為縣“達標”工作先進集體。1985年在,我校榮獲縣中小學生田徑運動會團體總分第一名,捧回金杯一隻,自此直到1991年,榮獲“七連冠”,1990年被評為南通市體育先進單位。1991年,我校被批准為縣級田徑傳統項目學校。2009年7月被評為“貫徹《學校體育衛生工作條例》”先進單位。2010年5月被授予如東縣體育工作先進學校。2010年榮獲南通市2010年中學生桌球比賽高中女子組團體第二名。2010年榮獲南通市2010年中學生桌球比賽高中男子組團體第四名。

1991年,我校初二學生崔美根在省特奧會獲兩金一銀,在全國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獲三塊金牌。我校曾在市運會獲10項第一,破8項縣記錄,2項市記錄,省中學生三項調賽獲兩項第六名。僅1992年之前,我校就直接或間接向縣少年體校輸送15名運動員,向市運動學校輸送5名,省運動隊2名。向師範院校體育科系輸送生源24名,其中4名參加省第12屆運動會,徐素蘭取得女子鉛球第一名,楊國華破乙組200米省記錄。

1991年8月,朱開元任黨支部書記兼副校長;徐遠文任副書記、副校長;政教處由黨支部副書記李秉仁兼任主任,康敏任副主任。教學處由副校長薛德寬兼任主任,季本龍、李健任副主任;總務處由丁勇赤、符仁雨、湯美英任副主任;保衛處由虞忠華任副主任。全校有工作人員135名,學生866名。

1993年8月,朱開元擔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繆碩、康敏任副校長;王驥元任教導處主任;洪興明、陳軍、湯美英、顧培國、繆五祥任副主任;丁永赤、叢祺瑞任總務處副主任;任乃國任保衛處副主任。

2001年8月,朱開元任學校黨支部書記;康敏任校長;繆碩、陳軍任副校長;繆文山任校長辦公室副主任;洪興明任教導處主任,顧培國、冒乃俊、張勇、凌正泉任副主任,丁永赤、叢祺瑞任總務處副主任;任乃國任保衛處副主任。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全社會尊師重教的風氣更加濃郁,教育事業蓬勃發展,辦學思想的解放,使雙中如虎添翼,雙中的發展駛入了快車道,開始新一輪發展。

首先是校容校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先的平房不見了,代之以宏偉壯觀的兩幢教學大樓;低矮潮濕的學生宿舍沒有了,矗立起三幢公寓式的學生宿舍;原先很簡陋的學生飯堂拆去了,代之以高大寬敞的可容納1000多學生就餐的飯堂,同時建起了功能齊備的實驗大樓,辦公大樓;原先泥濘不平的操場鋪上了晴雨跑道,種上了草皮;大部分在職教師搬進了新的集資樓、藉資樓。學校就基本完成了男女生宿舍樓的擴建、部分沿街店面改造,校內道路建設、綠化成型、校門遷移,微機室更新、電教室裝備、教師辦公室電腦配備等硬體工程。

學校德育工作上了一個新的台階,逐漸摸索出了一條“整體聯動”的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全員參與,多方關心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注重了思想教育的層次性、實踐性、系列性,有效性。家長學校、青年學生黨校、中學生團校越辦越好,相繼受到市、縣的表彰和獎勵,成功的德育經驗在縣、市政協、政法專門會議上交流,得到各級領導的重視,有的還在縣內外推廣。學校贏得了“南通市德育先進學校”、“南通市文明單位”、“如東縣常規管理示範學校”、“如東縣文明單位標兵”等殊榮。

教學成績令人矚目。高考成績一直居全省省市重點中學的前二百名之內。從1991年至2000年,高三應屆畢業生累計2000多人被高等院校錄取,98屆自費生李新明被清華大學錄取,在縣內外產生了十分積極的影響。文體方面也是捷報頻傳,在兩年一次的縣中學生文娛匯演中,我校都有節目獲獎;一年一屆的縣中小學生田徑運動會上,我校運動水平一直位於上游,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曾榮獲“七連冠”。90年,我校被評為南通市體育先進單位。91年初二學生崔美根在全國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獲三塊金牌。91年,我校被批准為縣級田徑傳統學校。

教師隊伍不斷壯大。愛崗敬業、樂於奉獻蔚然成風。他們中,許多人成為市縣級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優秀教育工作者。教師的科研意識不斷增強,整個九十年代,全校教師發表、獲獎論文600多篇,我校教師參與撰寫的《班主任新思維》等專著還獲得了省社科成果獎。1999年,經過嚴格的考核評估,雙甸中學成為南通市重點中學,學校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更高更快的層面。1998年,縣政府、教育局確認了雙中純高中的辦學思路。1999年暑假開始,實現高中和國中分離,學校正式更名為“如東縣雙甸高級中學”,成為繼如東中學之後全縣第二所純高中。1999年4月被評為如東縣文明單位標兵,2002年4月被評為如東縣文明單位標兵、南通市文明單位,2004年平轉為江蘇省二星級高中。

1991年,學校設立政教處,專門負責師生政治思想工作。開展“兩史一情”教育,堅持升降國旗、國旗下講話制度,繼續貫徹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制定了“團結、奮進、求實、創新”的校訓,譜寫校歌《華夏騰飛的翅膀》。為提高養成教育效能,先後表彰校級三好學生200多名,文明學生400多名,同時處分了少數違紀學生。1992年綜合治理辦公室負責人謝志耕等二人來校採訪,撰寫《綜治春風吹,校風面貌新》一文刊登於出《如東政法》專輯。南通市綜治委員會加按語後,刊發全市各級黨委學習參考。

辦學成果

六十年來,雙中已有國中畢業生55屆,125個班,高中畢業生48屆,計142個班,合計初高中畢業267個班.。目前在校高中28個班,計1500人。學生中有432人次榮獲國家、省、市、縣級各種獎勵。有的被評為省市縣級優秀學生幹部、三好生;有的在各種學科競賽中獲獎。如1987屆袁丁榮獲全國22省市400校英語競賽二等獎和全國“環境與和平”徵文競賽三等獎;薛璐榮獲重慶《學語文》舉辦的“創造杯”徵文一等獎;1989屆叢誠同學榮獲1988年全國高中數學聯合競賽優勝獎,1989年又榮獲全國作文預賽優勝獎,縣書法三等獎等;仇正國1989年榮獲第六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江蘇省賽區三等獎。

李經緯2003年榮獲全國“金鑰匙”科技競賽江蘇賽區二等獎;2005年11月,王磊、解建紅、孫林林榮獲江蘇省中學生高中化學學科奧林匹克競賽一等獎,張晶晶、李旭榮、陳建建等同學榮獲江蘇省中學生高中化學學科奧林匹克競賽二等獎,王衛星榮獲江蘇省中學生高中化學學科奧林匹克競賽三等獎,徐維維榮獲江蘇省中學生高中生物學科奧林匹克競賽省三等獎;2006年,倪崢嶸榮獲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高二組全國三等獎,顧海濤、陳勇、劉耀、陳煒、丁偉、吳洪浩、王進榮獲江蘇省中學生高中化學學科奧林匹克競賽一等獎,馮巍榮獲江蘇省中學生高中化學學科奧林匹克競賽省二等獎,秦雯榮獲江蘇省中學生高中生物學科奧林匹克競賽省二等獎,丁偉榮獲江蘇省中學生高中化學學科奧林匹克競賽南通市一等獎;張晶晶獲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高二組南通市一等獎;2007年,湯樹燕獲第一屆“地球小博士”全國地理科技大賽一等獎,李倩雯、周亞琴榮獲第一屆“地球小博士”全國地理科技大賽優秀獎,邵飛建榮獲全國物理競賽省三等獎,張小龍榮獲全國物理競賽市一等獎,陳小祥榮獲全國物理競賽南通市二等獎,徐文春、楊柳、陳鳴陽榮獲全國物理競賽南通市三等獎;2008年,曹春、顧俊偉榮獲江蘇省中學生高中化學學科奧林匹克競賽省一等獎,李文娟榮獲“江蘇教院附中杯”作文大賽省三等獎,錢宇榮獲“江蘇教院附中杯”作文大賽省三等獎;2010年4月,在由如東縣地稅局組織的“稅收為民生”徵文競賽中,高一(3)班劉繼冬同學榮獲縣一等獎,高一(9)班孫巧雲榮獲二等獎,高一(3)班葉雯婧和高二(5)班徐美娟榮獲三等獎;2010年9月,在全國第五屆少兒書信文化活動大賽中,因我校組織工作落實,成績顯著,被如東縣教育局、共青團如東縣委員會、少先隊如東縣委員會、如東縣郵政局聯合授予如東賽區學校組織獎;2010年10月,在江蘇省第十屆中學生作文大賽(如東賽區)中,我校吳昊和佘曄萌兩同學榮獲一等獎(全縣共評出六名一等獎),朱雨晴和趙婉秋同學分獲二三等獎;2010年11月,在由如東縣委組織部、如東縣教育局、如東縣衛生局聯合舉辦的“黨旗引領我前進”徵文競賽中,我校高二(7)班陳潔同學榮獲一等獎(全縣共評出三名一等獎),高二(7)班蔣凡同學榮獲二等獎,高二(4)班吳娜同學、高二(7)班董玲麗同學榮獲三等獎,因輔導成績優異,我校康傳明老師、陳娟老師被評為優秀指導老師;2010年12月在由如東縣政協辦公室、如東縣教育局、共青團如東縣委員會、如東縣移動公司聯合組織的“動感地帶杯”“品讀文史·愛我如東”徵文大賽中,劉繼冬榮獲高中組一等獎第一名,姜彩雲榮獲高中組三等獎,佘曄萌、張格格榮獲高中組優秀獎,康傳明老師被評為優秀指導老師,我校榮獲優秀組織獎。

2011年1月,在由《第二課堂》組織的首屆全國中小學生“個性·成長”作文大賽中,徐凌雲榮獲高中組一等獎第一名,劉繼冬榮獲二等獎,濮袁璐、徐曉輝、徐瑞玲榮獲三等獎,陳潔、戴婕榮獲優秀獎,康傳明榮獲優秀組織獎;2011年4月,在全國“我們未來的能源”作文比賽中,劉繼東榮獲一等獎,叢夢奇、姜彩雲榮獲二等獎,吳昊榮獲三等獎;2011年4月,在由南通市教育局、南通市關工委聯合組織的“雙百人物徵文競賽”活動中,劉繼冬、吳昊、唐儲宇、榮獲南通市三等獎:2011年4月,在由如東縣教育局、如東縣環保局聯合組織的“我家的綠色生活”徵文競賽中,楊洋、駱石燕、呂凡榮獲二等獎,張詩宇、張桂紅、宗慧、吳曉旭、楊馮宇、左飛堯榮獲三等獎;2011年10月,在由如東縣教育局、民政局聯合組織的“我站在烈士墓前”清明徵文競賽活動中,徐凌雲、葉雯婧、劉繼東榮獲一等獎,繆彩燕、蘇慧、濮袁璐榮獲二等獎,劉宇、宗暉、朱丹丹榮獲三等獎,我校榮獲優秀組織獎;2011年12月,在“蘇教國際杯”江蘇省第十一屆中學生作文大賽(高中組)中,吳昊、崔淑儀、葛頻榮獲省二等獎,黃夢堯、唐輝茹、程佳柳、平海園榮獲省三等獎。

近十多年來,學校更是湧現了一大批市縣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教壇新秀、教育工作者、德育工作者、優秀班主任等:江蘇省特級教師、教授級高級教師康敏,南通市學科帶頭人王繼兵、蘇俊華,南通市地理骨幹教師縣地理學科帶頭王兵,南通市優秀黨務工作者陳軍,南通市優秀班主任周海峰、叢小利;南通市優秀教育工作者冒乃俊、張海鵬,南通市優秀鄉村教師袁德聖,縣數學學科帶頭人姚建,縣首屆“十佳青年教師”儲開勇,縣高中語文骨幹教師有康傳明、崔映龍、章伯軍、韶亞琴等,縣高中數學骨幹教師有陳軍、冒乃俊、張建明師、馮傑等,縣高中英語骨幹教師有顧培國、許建明、叢小利、曹建明、孫尤龍,縣高中物理骨幹教師有趙永建、繆建中、吳正飛等,縣高中化學骨幹教師有陳宏軍、凌正泉、趙海燕、沈安程等,縣高中生物骨幹教師有李建國,縣高中政治骨幹教師有吳旭、周愛紅,縣高中歷史骨幹教師有冒兵、繆蓮、儲開勇,縣高中地理骨幹教師有周海峰,縣教壇新秀有崔映龍、路蓓蓓、喬曉光、張海鵬,縣優秀德育工作者有曹建平、周晶,縣優秀教育工作者有薛衛明、嚴國慧、繆峰峰、朱焱鴻等,記三等功的有冒乃俊、曹建平、袁德勝、蘇明彥、湯愛明、朱焱鴻等。

2002年8月,朱喚民任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王兵、陳軍、奚春兵任副校長;繆文山任校長辦公室副主任;洪興明任教導處主任,顧培國、冒乃俊、凌正泉任副主任,丁永赤、叢祺瑞任總務處副主任;任乃國任保衛處主任。

2004年8月,於章宏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王兵、陳軍任副校長;繆文山、張峰任校長辦公室副主任;冒乃俊任教學處主任,趙永健、郝輝軍任副主任;顧培國任政教處主任;凌正泉任教科室主任,冒兵任教科室副主任;丁永赤、叢祺瑞、蔣建林任總務處副主任;任乃國任保衛處主任;冒俊任保衛處副主任。

2006年8月,王繼兵任任校長兼黨總支部書記;王兵、陳軍任副校長;張峰、陳德明任校長辦公室副主任;冒乃俊任教學處主任、趙永健、郝輝軍任副主任;顧培國任政教處主任;凌正泉任教科室主任,李建國任教科室副主任;蔣建林、陳軍任總務處副主任;任乃國任保衛處主任。丁永赤任督導室主任;冒俊、叢祺瑞任保衛處副主任。

2007年10月至現在,王兵任校長兼黨總支部書記;陳軍任副校長(正校級)、副書記;陳宏軍、蘇俊華先後任副校長;張峰任辦公室主任;顧培國、趙永健任校長助理;冒乃俊任教導處主任,郝輝軍、許建明、曹建平、周海峰、儲開勇任副主任;凌正泉任教科室主任,李建國任教科室副主任;蔣建林、陳軍、郭曉飛先後任總務處副主任、主任;冒俊任保衛處主任、叢其瑞任保衛處副主任。

進入新的世紀,教育現代化在全省範圍快速推進。到2007年10月,如東縣七所高中有六所達到省三星級高中標準,只剩下雙中硬體不達標。面對“創建省三星高中”的歷史責任,經上級批准,學校行政帶領全體教職工在九十年代初具規模的辦學基礎上開始又一輪創業,想方設法加大硬體建設投入,千方百計促進軟體最佳化。用短短兩年時間,拆除校園內全部平房和一棟三層舊教學樓共6000平方米,投資2000多萬元,對校園進行原址翻修改造,新建教學樓、食堂、教工住宅樓共13000平方米,對廣場、景點、綠化進行整體設計,修建了塑膠運動場,改造了實驗樓、辦公樓、校園供水供電系統,教室裝備了多媒體投影儀,為中高級教師配備筆記本電腦,建成含500多個信息終端,集校園信息系統、監控系統、會議系統、通訊系統、廣播電視系統於一體的校園網,新裝備圖書7萬冊,報刊雜誌210餘種,新增閱報欄二十多個,硬體的改善為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質支撐。

在教學方面,學校在改變傳統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方面做了一些大膽改革和嘗試,在培養學生小組合作互助學習能力的教學實踐上做了大量工作,學校以構建“互助課堂”教學模式為抓手,要求老師在課上更多地創設問題,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為背景,或以導言的形式,或以新問題的形式,或以複習提問的形式,將課堂教學內容引入到要學習的內容上。引導學生參與小組討論探究,將課堂的自主權交給學生,學生自己能搞懂的問題留給他們討論、互教,教師起的作用是組織、引導、歸納和提升。互助課堂以教學目標為引領,以“互助”為手段,以教學目標的達成為目的,從而實現高效課堂教學的目標。課堂教學改革的探究取得顯著成績,學校連續幾年榮獲“如東縣高中教學成果金獎”、“如東縣高中教學培優工作金獎”。

學校科研更是獨領風騷,教師共發表論文753篇,其中繆建忠發表論文90篇;張峰發表論文83篇;趙永健發表論文32篇;李建國發表論文26篇;凌正泉發表論文20篇;林春泉表論文20篇;許建明任發表論文20篇;教師在國家、省、市、縣獲獎的論文有403篇。其中張峰論文獲獎32篇;李建國論文獲獎19篇;周海峰論文獲獎16篇;儲開勇論文獲獎12篇;趙永健論文獲獎11篇;曹志蒙論文獲獎10篇;學校老師主持或參與省、市、縣課題共182個。其中張峰主持或參與省、市、縣課題共12個;趙永健主持或參與省、市、縣課題共5個;儲開勇主持或參與省、市、縣課題共4個;周海峰主持或參與省、市、縣課題共4個。

針對學校師資素質有所變化,青年教師占比高的情況,校職代會特作出《關於培養青年教師的建議》決議。不少青年教師通過進修,獲取了合格學歷。1987年職評時,學校僅有高級教師4人,中級30人,助理級31人,員級15人。現已有高級職稱50多名,中級職稱50多名。研究生學歷4人,在職教師中有國家、省、市級學會會員30多名。

在德育方面,我們鎖定“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的目標,堅持德育的規範性、責任性、涵養性、長效性,在“誠智”校訓的引領下,堅持“講責任重和諧、講方法重效率、講質量重過程”的辦學理念,逐步形成“嚴謹、博學、篤行”的教風,“善學、力行、諧和”的校風和“求實、自主、創新”的學風,積極為學生營造充滿人文關懷的精神家園,學生精神面貌和整體素質有了大幅提升。通過主陣地教育、教學滲透、基地體驗、家校聯動,讓德育遍及學校生活;通過國旗下講話、班主任每周例會、校規校紀培訓、德育常規檢查及系列德育活動,讓德育融入學生活動;通過強化學生民主、自治管理,讓德育植根學生心靈。“校內外聯動,引導學生文明、節制上網”的做法在全縣德育工作會議上得到推廣,2009年被評為如東縣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優秀獎、如東縣安全文明單位,如東縣德育先進學校,2011年學校被評為“南通市德育工作先進學校”。

圍繞“責任教育”主題,編寫校本教材、組織專題講座、開展情境活動、組織對災區和困難同學捐款,對學生進行自身責任、家庭責任、學校責任、職業責任、社會責任和國家民族責任的教育。通過組織“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增進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民族責任感。《江蘇廣播電視報》《名師之路》等報刊對我校“進行責任教育,打造特色德育”的做法作了專題報導。

經過兩年硬體和軟體的精心準備,2009年10月,學校順利通過江蘇省教育評估院專家組的現場驗收。2010年2月,省教育廳發文,確認我校升格為“江蘇省三星級普通高中”,雙中辦學史翻開嶄新一頁。

站在新的起點,學校將“辦優質教育,提升三星級高中品質”作為今後3—5年的工作重點,在德育工作、素質教育、安全文明創建、學校常規等領域全面啟動針對管理、質量、服務三個體系的“創優工程”,取得了較好的辦學成績。2010年學校被評為“縣德育工作先進學校”,青年學生黨校被縣委組織部認定為“四星級青年學生黨校”,教學上榮獲“如東縣學生綜合素質發展銀獎” ,兩項微型課題、兩項縣立項課題、一項市立項課題、一項國家子課題獲準結題。2011年上半年,學校順利通過 “如東縣平安建設先進集體”、“江蘇省平安校園”驗收,下半年被評為“南通市青少年行為規範示範學校”。

甲子櫛風沐雨,六秩春華秋實。雙中人將繼承和發揚先賢們艱苦奮鬥、拼搏進取和開拓創新的精神,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針,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與時俱進。深入推進素質教育,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堅持以愛國主義為主旋律,以基礎文明養成教育、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和現代文明教育為基調,努力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突出教學中心,通過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著力改善學生的文化素質。努力做到管理高效率、教育高質量、辦學高水平,用我們的勤勞和智慧,為雙中的歷史續寫輝煌的篇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