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斑長跗螢葉甲

雙斑長跗螢葉甲

雙斑長跗螢葉甲,為鞘翅目,葉甲科。分布北起黑龍江、內蒙古,南至台灣、廣東、廣西、雲南,東接朝鮮北境,西達寧夏、甘肅,折入四川、雲南。主要危害粟(穀子)、高粱、大豆、花生、玉米、馬鈴薯等。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3.6~4.8mm,寬2~2.5mm,長卵形,棕黃色,具光澤,觸角11節絲狀,端部色黑,長為體長2/3;複眼大,卵圓形;前胸背板寬大於長,表面隆起,密布很多細小刻點;小盾片黑色呈三角形;鞘翅布有線狀細刻點,每個鞘翅基半部具1近圓形淡色斑,四周黑色,淡色斑後外側多不完全封閉,其後面黑色帶紋向後突伸成角狀,有些個體黑帶紋不清或消失。兩翅後端合為圓形,後足脛節端部具1長刺;腹管外露。

橢圓形,長0.6mm,初棕黃色,表面具網狀紋。

幼蟲

體長5~6mm,白色至黃白色,體表具瘤和剛毛,前胸背板顏色較深。

長2.8~3.5mm,寬2mm,白色,表面具剛毛。

發生規律

河北山西1年生1代,以卵在表土下越冬,翌年5月上中旬孵化,幼蟲一直生活在土中食害禾本科作物或雜草的根,經30~40天在土中作土室化蛹。蛹期7~10天,初羽化的成蟲在地邊雜草上生活,然後遷入谷田,7月上旬開始增多,8月下旬至9月上旬進入成蟲發生高峰期。成蟲於8.月中下旬羽化後經取食補充營養才交尾,產卵前期20多天,9月上旬進入交尾產卵盛期,9月下旬穀子成熟期,遷入菜田。成蟲能飛善跳,白天在谷葉和穗部活動,受驚迅速跳躍或起飛,飛行距離3~5m或更遠,喜在9~11時和16~19時飛翔或取食,無風天尤其活躍,早晚或中午藏在葉子背面、穗碼間或土縫內及枯葉下,多在10時、17時交尾,歷時30分鐘,卵散產或幾粒粘在一起產在表土中,春季濕潤、秋季乾旱年份發生重。

防治方法

(1)及時剷除田邊、地埂、渠邊雜草,秋季深翻滅卵,均可減輕為害。
(2)掌握在成蟲盛發期,產卵之前(山西長冶8月下旬)及時噴灑20%速滅殺丁乳油2000倍液,可有效地控制其對谷穗的為害。
(3)發生嚴重的可噴灑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每667㎡噴對好的藥液50L。
(4)乾旱地區可選用2%巴丹粉劑,每667㎡用藥2kg。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