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鑲成型

把備好的陶瓷原料打成泥板,根據造型式的需耍,用刀具把泥板裁成不同的形狀,然後接在一起,構成完整器具的一種制陶方法。一般用來製作以平面為主、有稜角的陶瓷器。

雕鑲成型

傳統產品中的四方形、六角形等有稜角的瓷器和人物、玩具以及一些壺把、器蓋鈕等配件都採用雕鑲成型。是傳統成型法的一種。雕鑲成型的流程是將胎泥拍煉成片,割成所需大小片料,再根據其形狀來確定拼接塊面,然後用瓷泥將各坯塊和泥條黏合成型。比如六棱形瓶,那就需要用六面瓶身來拼接而成。這在明清瓷器造型中比較多見。

雕鑲成型 雕鑲成型

人像、玩具的塑造則先用手捏雕,後用模印複製。至於瓷花產品,全靠手捏而成。日用陶瓷成型分為可塑法和注漿法兩大類。其中可塑法成型歷史最為悠久,可分為手工成型與機械成型,而雕像成型就是手工成型的其中一種方法。

雕像成型分為鑲接和雕塑兩種。鑲接是將幾個部件鑲接成器。雕塑是用手捏方法任自己意圖塑成各種人物、飛禽、走獸以及特殊形狀之物。兩種成型方法,全系手工技藝,起源於大汶口文化時期,戰國以後有了迅速發展。宋代達到較高水平,如壺類的嘴、柄、杯子的手把,瓶的耳等,都通過饢接工藝來完成。已成為日用陶瓷和美術陶瓷重要成型手段。本世紀30年代套用石膏模型後,產品質量和產量有了顯著提高。

相關概念

圓器成型

瓷坯成型主要有圓器成型和模印雕鑲成型。圓器成型最為多見,盤碗等都採用這種成型法,所用工具主要是陶車,也叫轆轤,即一塊可以平行轉動的圓木板。將適宜的胎泥放置轆轤中心地位,用木桿使其旋轉,每分鐘六、七十轉的速度,便可用手拉出瓷坯。拉成的坯,放在陰處,待半乾後再放在轆轤上,用利刃將坯的外面镟削,使其厚薄均勻,表面光滑。

拉胚成型

從古代開始,潮地陶瓷業便沿用這種方法製作圓形空腔製品。潮州筆架山窯址發掘的圓形器物,直到解放初期生產的飯碗、杯、盤、花瓶、痰壺、花缽等都採用拉坯成型。

拉坯成型是一人專門蹬動“柴車“,使其達到每分轉六、七十轉的轉速,把經先搓練的泥團放在轉盤中心上,雙手捧著泥團隨著轉盤的轉動而上下移動,按要求的形狀進行拉坯,最後階段用手和竹片將瓷坯刮削成型。拉成的坯體擱置陰處,坯體半乾後再進行修坯和挖足。設備簡單,質量靠操作工的經驗和技術,尺寸十分不準確。1956年,潮安瓷產區將”柴車”加瓷碗軸套改為滾珠軸承,操作較省力。1958年,又採用鏈條聯動2部“柴車”,提高工效。1965年旋坯成型得到全面套用後,拉胚成型便基本被淘汰。至1987年汕頭只有生產個別大器型產品及陳設瓷才採用此法。

注漿成型

潮州的陶瓷器件注漿成型,始自民國24年(1935年)。當時由廣東省立金山中學在楓溪辦的陶瓷學校傳播利用石膏作模印等技術。石膏模印注漿成型的方法是,把泥漿注入石膏內,利用石膏的吸水性,使泥漿在模壁加速形成均勻的泥層,並逐漸凝固、收縮、脫模,使之成坯。自1956年起,生產形狀複雜、體積大的製品,多採用注漿成型,並逐步取代了拉坯成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