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頭像

出版社: 從人類的童年開始,雕塑便在人類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這對於我們後人研究繼承和發展中國的雕塑藝術不能不說是一個嚴重的缺憾,造成了中國雕塑事業發展的斷代。

基本信息

出版社: 河北美術出版社; 第1版 (1999年2月1日) 精裝: 52頁 開本: 16開 ISBN: 753101159X

商品描述

媒體推薦

緒論
從人類的童年開始,雕塑便在人類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儘管原始的雕刻並不是以藝術的目的來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但當時的人們不僅具有了雕刻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形式追求和形式美感,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雕塑便從原始的生存需求脫離出來,向著具有自身獨立存在價值並具有一定審美意味的方向發展,也就愈來愈多的影響著社會的意識形態和人們的精神生活。世界雕塑藝術發展史的基本線索大致可以這樣劃分,即生存目的、生命崇拜、圖騰崇拜、宗教崇拜、人性原則、唯美的形式追求和個性發展,這是一條不曾間斷的依據歷史的發展而進步的線索。發展的方向向著高水平也好,向著多元化也好,向著個性化也好,它總是有序、健康、進步、自然的發展。我們在仰慕古埃及雕塑的偉大,古希臘羅馬雕塑的輝煌,文藝復興和古典主義的藝術成就,羅丹等藝術家的不朽以及現代西方雕塑創作的自由的同時,卻往往忽略一個關鍵性的問題,那就是人文環境——良性的歷史背景條件。這是雕塑藝術及其他門類藝術發展和進步的重要條件。
在人類歷史文明的舞台上,中國的雕塑家們也有過極其精彩的表現,從原始社會的石器和陶器到後來的商周的青銅器,秦代的兵馬俑,漢代的畫像磚和陵墓(如霍去病墓等)石雕,雲岡、龍門、大足、麥積山石窟的石雕等等藝術傑作,不僅表現出中國古代雕塑家精湛的技藝和偉大的藝術想像力,在環境方面也表現出了他們對環境藝術的超凡的操縱力,堪稱世界文明史中
不朽的篇章。然而,由於政治、人文環境等因素,中國的雕塑並沒有向著正常的方向發展。當時的雕塑家雖創造了不朽的藝術傑作,其自身卻始終處於政治地位低下的階層,祖祖輩輩以匠人的身份為生計而浪跡天涯,根本無從躋身於上層建築和文化意識形態的領域。當雕塑作品不能以藝術和思想的方式關注社會的政治、精神和文化生活時,統治者和人們便不可能把雕塑擺
在社會政治、文化活動的重要位置。因此,雕塑便只能做為一種謀生的基本手段。於是,走向佛堂的便製作了一尊尊的佛像,走向市井的便捏制或燒制一些泥人、面人和陶器,無外乎一些雞、貓、狗之類。面對這些作品,人們供奠瞻仰的只是佛或把玩的也只是一些工藝品而已,卻絲毫不覺作品背後雕塑家的存在和價值,甚至都不曾留下自己的名字。這對於我們後人研究繼承和發展中國的雕塑藝術不能不說是一個嚴重的缺憾,造成了中國雕塑事業發展的斷代。
當我們重新開始的時候(本世紀初),又正是我們民族發展的最低潮,民族自尊與自信也到了歷史的最低點。人們紛紛崇尚西方向往西方,於是便有一些有識有志之士從西方請回了雕塑這門藝術,從而建立了雕塑藝術發展從基礎學習到藝術創作的較為完整、科學而系統的西方化的教學模式。這一模式無可否認的為我們培養了大批的藝術家,也重新奠定了中國雕塑事業發展的基礎。
還是政治的原因,使得我們曾一度(以文革時期最為突出)只追求藝術的政治功能而極少的關注藝術創作的規律和藝術品自身的價值,加上閉關鎖國的政策,使本來具有著世界意義的藝術缺少了必須的溝通,而進入一個狹小封閉的空間,給藝術健康正常的發展造成了極大的障礙。當我們再度打開國門時,紛紛揚揚五花八門的藝術形式和藝術流派潮水般地湧進國門。彷徨。躲避、盲目的趨從,這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當我們冷靜下來之後,就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樣一個問題,即藝術的發展必須與社會的進步、科技水平的發展相適應,必須面對現代信息、媒體方式、新材料的開發和匡際文化市場的影響與衝擊,從而調整我們自身心態、觀念和認識,以合理的姿勢和步履躋身於世界文化發展的大環境中去。但首先還應調整我們的基礎設施,重新設計基礎教育的思路,以適應現代藝術發展的大的趨勢。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