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的泰門[莎士比亞創作戲劇]

雅典的泰門[莎士比亞創作戲劇]

《雅典的泰門》是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創作的最後一部悲劇,大約創作於1607-1608年。劇情講述了雅典貴族泰門生性豪爽、樂善好施,於是許多人乘機前來騙取錢財,後來導致其傾家蕩產,“朋友們”紛紛離他而去,最後在絕望中孤獨死去的悲劇。

劇本揭露了金錢的統治作用和拜金主義的種種罪惡。當主人公泰門有錢的時候,那些達官貴人像蒼蠅叮血一樣圍著他轉。當他破產之後,他們一個也不理睬他。面對殘酷的現實,泰門終於醒悟過來,明白了他們從來也沒愛過他,他們愛的只是他的金錢。

內容簡介

雅典富有的貴族泰門慷慨好施,在他的周圍聚集了一群阿諛奉承的“朋友”,無論市井小民還是達官顯貴都願意成為他的隨從和食客,伺機騙取他的錢財。泰門很快傾家蕩產,負債累累。而那些受惠於他的“朋友們”馬上與他斷絕了來往,債主們卻無情地逼他還債。泰門發現同胞們的忘恩負義和貪婪後,變得日益憤世嫉俗。他決定再舉行一次宴會,邀請了過去的常客和社會名流。這些人誤以為泰門原來是裝窮來考驗他們的忠誠,蜂擁而至,虛情假意地向泰門噓寒問暖。泰門揭開蓋子,把盤子裡的熱水潑在客人的臉上和身上,把他們痛罵了一頓。從此,泰門離開了他再也不能忍受的城市,躲進荒涼的洞穴,以樹根充飢,過起野獸般的生活。有一天他在挖樹根時發現了一堆金子,他把金子發給過路的乞丐、妓女和竊賊。在他看來,虛偽的“朋友”比竊賊更壞,他惡毒地詛咒人類和黃金,最後在絕望中孤獨地死去。

創作背景

16、17世紀之交,英國當時正值封建主義逐漸崩潰、資本主義日益興起的時期。一方面,舊的封建剝削制度依然存在,另一方面,新的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正在猛烈進行。詹姆斯一世上台後,較之他的前任伊莉莎白女皇更為反動腐朽,人民處於貴族和資產階級兩大社會勢力的重壓之下,貧窮顛沛,痛苦不堪。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激起了農民起義和饑民暴動。與此同時,利己主義的冰水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資產階級、新貴族同王室之間的鬥爭也日益公開化。階級鬥爭的嚴重形勢,深刻地影響著莎士比亞的創作,時代的脈膊,在他的劇本的人物身上激烈地跳動。

《雅典的泰門》約寫於1607年,初版是1623年的對開本。劇中的素材來自三個方面:一是普魯塔克的關於馬克·安東尼的生平的記載,二是希臘語諷刺散文家魯齊阿努斯的《諸神的對話》,三是一個無名氏寫的名為《泰門》的劇本。

人物介紹

泰門

悲劇主人公泰門的思想感情是與他生活的那個社會格格不入的。當時社會奉行的是惟利是圖、爾虞我詐的道德倫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已被金錢所取代,金錢成了主人公命運的寒暑表。個人利己主義私慾高度膨脹,這同泰門對人類友好、和諧生活的理想社會之間產生了尖銳的衝突,注定了泰門的性格悲劇。

泰門擁有豪富的家財。他或宴請賓朋,或替人還債,或送人珠寶馬匹,慷慨仁慈,樂善好施,不管什麼人總能在他那裡有求必應、滿載而歸。雖身為豪門貴族,但他並不貪圖富貴,在他心目中最神聖的東西就是兄弟般的友誼和誠摯的感情。他替朋友文提狄斯還債,還替自己的僕人路西律斯出錢娶有錢人家的女兒,為的是君子成人之美,使身居奴才地位的路西律斯終於如願以償地實現了愛情的理想。

艾帕曼斯特

艾帕曼斯特出身低微,從來沒有也永遠不可能步入上流社會從而詛咒著上流社會的一切。就象乞丐天生就憎恨一切為富不仁的闊人一樣,即使一個闊人給了乞丐不少的施捨,那乞丐表面上道謝不已,但其內心必定對闊人依然痛恨不已。可是他更多的是依靠闊人而活。艾帕曼特斯其實也不過是一個乞丐加無賴而已,他與乞丐的區別除了有個“哲學家”的美稱之外,唯一的不同就是在接受別人的施捨的時候,不願作出一種感恩戴德的假象來表示自己意願的實現,敢於當而揭開上流社會中人表而上的偽裝。說他是個無賴,似乎也並不算過分。他嘴上說要泰門攆他走的話,行為上卻又當上了“做一個旁觀者”的角色。當泰門吩咐後他備酒食時,他口口聲聲說:“我不要吃你的肉食,他會噎住我的喉嚨。”事實上卻毫不推卻泰門的安排,而且,在吃著泰門為他準備的酒食的同時,還不忘用“好,吃吧!有錢的人犯了罪,我只好嚼嚼菜根”之類的話來掩蓋自己到泰門家的真正目的—吃肉喝酒,利用泰門的仁慈慷慨以飽自己口福。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當千金散去之後,泰門頓失往日的氣派和尊嚴,可笑又可悲的是泰門並未因此放棄幻想,認為貧困也許是一種幸運。他堅信他有這許多朋友,不怕窮。然而他得到的卻是昔日朋友的翻臉無情、反唇相譏、恩將仇報。友誼轉瞬即變,朋友變為路人,他們乘人之危、落井下石、蜂擁而至、討債逼債,置泰門於絕路,完全忘記了過去在泰門酒桌上大吃大喝的情景和在泰門門下得到的豐厚賞賜。這就是散發著濃烈的酒肉氣味的朋友,這就是鍍著一層金子光澤的友誼。嚴酷的現實使泰門陷入了極端痛苦的感情之中,這是一種清醒的意識到道德與行動、理想與現實尖銳對立的痛苦。心性不成熟的泰門沒有過多的思考就開始了行動反擊,像個幼稚的孩童用“設宴”請客的辦法,特設了一桌非同尋常的白開水“宴席”,待舊日的朋友來“赴宴”時,把大碗的溫水潑在這群狼心狗肺者的嘴臉上,咒罵他們泯滅了人性的良知,然後,用碗碟將他們打跑,以此來羞辱、懲罰那些不義之徒。這樣做雖然痛快淋漓以抒心中之怨,但卻只是逞一時之勇。

泰門沒能意識到在階級社會中是沒有抽象、單純的道德的,而只有階級道德。泰門只愛聽奉承話,不願採納忠言。這種性格弱點一直伴隨著他。不如意的現實必然導致悲觀、厭世。直到他在海濱附近樹林裡生活時,弗萊維斯又真誠的表示不管在任何情況下都要衷心為他效勞時,他還懷疑管家的“好心是不是別有用意,像那些富人們送禮一樣,希望得到二十倍的利息?”泰門的這種想法是有根據的,但卻犯了形而上的毛病,把複雜的社會現象看作抽象的人類通病,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正如艾帕曼特斯所說:泰門“只知道人生中的兩個極端,不曾度過中庸的生活。”泰門的性格弱點使得他對憂患意識的認識停留在表層,將對人類社會的憂患縮小到整個雅典。最終,絕望的泰門只好離群索居。經過一番極端的內心痛苦之後,懷著憤懣和厭世的情緒死於海濱的洞穴里,幻想從虛無中尋找精神歸宿。

《雅典的泰門》既對毀滅人類個性的金錢勢力和封建反動統治發出了憤怒的抗議,又對人文主義的理想和情操進行了熱情的頌揚,雖然由於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距離不可彌合而給劇本帶來了悲憤沉鬱的色調,但對黑暗現實揭露批判的力量仍然是強烈的,在反對封建主義的腐朽和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貪婪的鬥爭中,自然能夠發揮一定的作用。

《雅典的泰門》的鋒芒所向不僅僅停留在對人性的批評上,還在特定的歷史空間對人性形成的原因作了分析,泰門是雅典的泰門,這是人物所處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環境。環境對人和人類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愛琴海孕育了海洋文明,所以希臘人喜歡冒險、遠征。我國黃河流域產生的是農耕文明,所以中國人喜歡定居的生活。作者安排古希臘城邦分治的雅典作為背景,是出於多方面的考慮的。它首先寄寓了作者乃至許多提倡文藝復興的資產階級的理想,經歷了中世紀對人禁錮的黑暗時期後,進入了文藝復興時期,它要復興的是古希臘文化,古希臘文化中人所具有的自由奔放、獨立不羈、狂歡取樂、享受人生的個體本位意識是文藝復興所提倡與追求的。其次,古希臘文化中對人的一種理性看待正是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還有作者可以藉助古希臘文化的精髓加深作品的內涵和為主題服務,作品中就引用了不少古希臘神話傳說。

藝術特色

莎士比亞的著作是以情節的生動和曲折著稱於世的。就劇情發展的線索而言,在一個劇本中,常常有兩條或兩條以上的情節線索,主要線索統轄全劇,其他線索為加深和豐富劇本的主題服務。悲劇《雅典的泰門》也具有這個特色。劇作家以泰門由一個家資富有的貴族受人阿談奉承, 到傾家蕩產的欠債戶而遭人白眼冷遇,卒至憤世而亡為劇情的主線,沉痛而憤慨地控訴了金錢對人的腐蝕作用,批判了為利己主義所侵蝕的世界敵視人類社會進步要求的罪惡。與此同時,又以艾西巴第斯將軍為稚典的愛國之士請求寬恕,而遭到元老們的無禮拒絕和迫害,以及隨後興兵除惡的壯行義舉為副線,對主線所體現的思想內容作了很好的補充:利己主義的冰水巳滲透到黑暗現實生活的各個領域,封建統治階級的倒行逆施,不僅給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而且也勢必給他們自己帶來嚴重的惡果;符合歷史進步要求的思想感情雖然一時遭到了摧殘,但他終歸壓抑不住,總是要激勵人們以積極的行動來干預生活,促進新生活的到來。這樣,就不僅加深了主題思想的意義,而且使悲劇充溢著戰鬥力量和樂觀主義精神。

莎士比亞的劇本打破了古希臘羅馬悲劇與喜劇的嚴格界限,常常在悲劇中插入喜劇的因素,使劇情生動活潑,氣氛張弛相間,有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雅典的泰門》在這一方面顯得尤為突出。其中從人物的配備,劇情的安排,到語言的運用,都體現了悲劇因素和喜劇因素交織在一起的特色。如果說,在第一幕第二場中悲劇因素和喜劇因素相揉並重的話,那么,第三幕的第一、二、三、六場則都是出色的喜劇場面了。而第二幕的第二場卻始終充滿著沉鬱的悲劇氣氛。其他各場也都隨著劇情的需要而相應地增減悲劇和喜劇的因素。彼此相襯,互為對照,形成一種深沉莊嚴和尖銳諷刺相結合的基調,而且隨著劇情發展的需要相應地改變二者的比重,使人們從不同的側面,獲得豐富多采的藝術享受。

悲劇《雅典的泰門》的開頭和結尾都很有特色。開頭具有象徵性,結尾包含著極為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戲劇一開幕,莎士比亞就借詩人對自己作品的“解釋”,把悲劇的基本情節和主題濃縮地寫了出來,讓讀者和觀眾對劇中將要發生的故事有了一個思想準備和預感,並由此而引起人們對主人公命運的關注。這種開門見山,起勢不凡,利用次要人物的閒聊,自然就造成適合戲劇衝突開展的特定氛圍,為主要人物的登場作好鋪墊的描寫方法,在莎士比亞的劇作中常常表現出了惟妙惟肖的構戲法的藝術魅力。悲劇《雅典的泰門》以艾西巴第斯宣讀表現泰門厭世思想的墓志銘、發表頌揚泰門的優秀品德和對生活抱積極態度的講話作為結尾。其中既傾注了莎士比亞對悲劇主人公泰門的全部同情,又體現了莎士比亞的政治觀、人生觀,內容豐富,含意深刻,悲沉而樂觀,不但能喚醒人們回味全劇,而且能引起人們嚮往未來,確實是劇作家匠心獨運的結晶。

作品評價

德國思想家、哲學家卡爾·馬克思:在《雅典的泰門》中,莎士比亞揭示了金錢的兩個本質。金錢是可見之神,可使人性逆轉,天性悖然,可使天下大亂,萬物違和,兄弟鬩牆,金錢是人盡可夫的娼妓,也是使全天下勾搭成奸的掮客, 簡言之,我們崇拜金錢.金錢卻扭曲我們的價值觀,把世間一切關係轉換成了商業交易。

中國作家梁實秋《雅典的泰門》中文譯文前言:劇本本身有很多不協和和不夠標準的地方,沒有充分的人物描寫,缺乏內心矛盾衝突的描寫。

作品爭議

眾多評論家認為《雅典的泰門》與莎士比亞的另外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麥克白》和《李爾王》相比較遜色甚遠,其原因可能歸結於以下幾點:《雅典的泰門》是一部莎士比亞和另一劇作家合作的劇本;在第一對摺本中,因《脫愛勒斯與克萊西達》暫時未能找到該文本,而臨時讓《雅典的泰門》替換上;《雅典的泰門》是一部沒有最終完成的作品;《雅典的泰門》在詩人生前並沒有上演過。

但是也不乏眾多對泰門持肯定評價的評論家,莎劇評論家哈羅德·布魯姆指出:《雅典的泰門》一直影響至深,赫茲理特和斯溫彭高度評價該劇,到了威爾森、萊特那裡更是達到讚譽《雅典的泰門》的頂峰。聲稱《雅典的泰門》是莎劇中最偉大的悲劇。不過布魯姆認為萊特有對《雅典的泰門》偏愛過頭之嫌。

出版信息

中文譯本

出版時間譯者名稱出版社頁數
1977.12朱生豪雅典的泰門人民文學出版社98
1984.01沙鐵軍改編,張達平繪畫雅典的泰門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64
2002朱生豪雅典的泰門時代文藝出版社
2003.11王麗莉注釋雅典的泰門商務印書館187
2005.09朱生豪裘力斯·凱撒 雅典的泰門遠方出版社313
2008.05朱生豪,范銳閱讀莎士比亞喜劇經典 雅典的泰門大眾文藝出版社208
2010.10朱生豪,范銳雅典的泰門大眾文藝出版社149
2014.01朱生豪黃金夢(今譯為《雅典的泰門》)中國青年出版社128
2014.10雅典的泰門 理查二世萬卷出版公司184

作者簡介

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beare,1564-1616),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戲劇家和詩人。莎士比亞於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英國中部斯特拉福德城一個富裕的市民家庭,幼年在家鄉的文法學校念過書,學習拉丁文、文學和修辭學。後來家道中落,曾幫助父親經商,1578年左右隻身到倫敦謀生,據說從事過馬夫或僕役一類當時被看作“最下等的職業”。後來當了演員和編劇,隨著劇團到各地巡迴演出,與社會各階層的生活有比較廣泛的接觸。他在劇團里扮演過像《哈姆萊特》中的鬼魂之類的配角,也擔任過導演,但主要是編寫劇本,開始時不過是給舊劇本加工,逐漸由加工而改寫或自己創作。他後來成了劇團的股東,1613年左右從倫敦回到家鄉,1616年4月23日逝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