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兒落過得勝令·歸隱

至如富便驕,未若貧而樂。 前四句敘述歸隱的緣由,用了兩組對比。 一組是“富便驕”與“貧而樂”,其實也就是小人和君子的對比。

基本信息

宮調:雙調
曲牌:雁兒落過得勝令
曲名:歸隱
作者:汪元亨
年代:元代
體裁:散曲

作品原文

(雙調)雁兒落過得勝令
歸隱
至如富便驕,未若貧而樂。假遭秦嶺行①,何似蘇門嘯②。滿瓮泛香醪③,欹枕聽松濤。萬里天涯客,一枝④雲外巢。漁樵,坐上供吟笑。猿鶴,山中作故交。

注釋譯文

注釋

①秦嶺行:唐韓愈因諫迎佛骨觸怒憲宗,遠貶潮州,途中作詩有“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語。
②蘇門嘯:西晉高士阮籍與隱士孫楚相遇於蘇門山(在今河南輝縣),互相長嘯逍遙。
③醪(láo):有色的酒。
④一枝:《莊子·逍遙遊》:“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謂生活需求之少。

譯文

與其富貴了在人前逞驕,不如安於貧困而其樂陶陶。與其像韓愈那樣任高官後一朝貶經秦嶺,不如像阮籍和孫楚那樣在蘇門山長嘯。酒瓮中有的是香氣四溢的美酒,靠在枕上可欣賞滿山的松濤。雖然遠離家鄉,客居在萬里天涯,可深山的一根樹枝,便足以讓鷦鷯鳥安巢。漁夫和樵父來我家做客,談笑既歡,又給我提供了詩料。山中的猿猴鶴鳥,一見如故,伴我游遨

作品鑑賞

前四句敘述歸隱的緣由,用了兩組對比。一組是“富便驕”與“貧而樂”,其實也就是小人和君子的對比。《禮記》引孔子的話說:“小人貧斯約,富斯驕。”《左傳·定公十三年》也有“富而不驕者鮮”的斷言。“驕”就是驕橫蔑禮,為富不仁,這是為知書達理的正直之士所不齒的。而在《論語·學而》中,孔夫子在肯定“貧而無諂”品行的同時,明確指出這樣還不夠,“未若貧而樂”。小令將聖人的原話移來,說明安貧樂道是君子所為,這正是作者走上歸隱之途的思想動機。另一組是“秦嶺行”與“蘇門嘯”,也就是當大官危險與做平民自在的對比。這裡用了兩個為人熟知的著名典故來指代兩種截然不同的下場,以事實代替雄辯,乃是作者選擇歸隱的現實動機。兩組對比都頗具說服力。
有了前四句〔雁兒落〕的鋪墊,作者在以下〔得勝令〕八句中,就盡興歌詠了隱居的快樂。一是生活條件和環境的順適,座上美酒,門外松濤,“欹枕”二字,足見主人的閒適自在。二是在萬里客居之餘,有了一處安身之地,再不愁風塵漂泊,無家可歸。三是隱居決無寂寞之虞,有漁樵往來,猿鶴做伴。這三個方面如數家珍,娓娓道來,作者的“貧而樂”,是可以想見的了。
這支小令通篇由一組組對仗構成,給人以整飭雅潔之感。而這些對仗在結構上各不相同,意境也無重複餖飣之處。元人的散曲,“歸隱”屬於熱門題材。撇開那些冒充風雅的不說,其餘的好些作品,是作者在失意彷徨中的自我鼓勵,對隱居生活的美化描寫往往有誇飾失實之處。而本篇作者的態度既嚴謹,抒寫又充實,當屬真隱。有了真,美就在其中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